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一生珍藏 花的世界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Urbino),父親是公爵的法院畫家。拉斐爾在父親的感染下,拉斐爾年幼時就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拉斐爾之母於1491年逝世,當時拉斐爾只是八歲,父親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十一歲時成為孤兒,拉斐爾的正式監護人變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後來轉為跟隨貝魯吉歐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出師。

 在1504年,21歲的拉斐爾繪畫了《聖母的婚禮》。此作品甚至超越了貝魯吉歐,不論是構圖或形象塑造也有創新。尤其是作品中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的端莊、文雅、畫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繪,均為罕見的作品。

 1504年時,拉斐爾居留在佛羅倫斯,他受當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所影響,同時亦學習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構圖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和風格,使他的風格日漸成熟,從而迅速和兩人齊名。

 他所繪畫的聖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聖母》、《草地上的聖母》和《佛利諾的聖母》。1513年-1514年年繪畫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由聖母和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另外,《椅上聖母子》、《阿爾巴聖母》都是他完美無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羅馬教宗朱利歐二世邀請繪畫梵蒂岡壁畫,其中位於簽字廳的壁畫最傑出。這些壁畫分別代表了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這四個人類精神活動,作品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他在這段期間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納的彌撒》、《波爾戈的火警》、《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他在23歲時繪畫自畫像及《西斯廷聖母》。而代表作是描繪一位學者的《卡斯蒂廖內像》和描繪一位女郎的《披紗女子像》。在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基督變容》,最後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more...

   
  拉斐爾 (Raphael) 作品介紹
佛利諾的聖母﹝The Madonna of Foligno﹞  
1511 ~ 1512 年
油彩‧畫布,320 x 194 公分
梵蒂崗美術館,梵蒂崗﹝Vantican﹞

 

 這幅畫製作於畫家短暫而燦爛的一生中最熱情的時代,相當於進行梵蒂岡宮壁畫的偉大嘗試之時期。它是教皇朱利阿斯 2 世的秘書,人文主義者聖康提訂製的作品,聖康提因為在佛利諾的家遭受雷擊、卻能倖免於火災,慼恩之餘遂訂製這幅畫獻給聖母。在右邊跪下的膜拜者即為康提,聖傑洛姆好像保護他似地把他顯示給聖母,左邊畫上聖方濟各及聖約翰。中央綠色山丘那邊可以看到包圍在霧氣中的訂畫者聖康提家,上方懸著彩虹,橙色的雷火球彷彿正要落在他家上方。天空出現被圓光包圍的聖母與聖子,周圍有單色畫的藍色天使群。圓光、彩虹、近景草地的曲線與畫面上部的半圓形構成對應。他在這件作品中應用了結晶體般的結構,此乃從弗蘭且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及佩魯吉諾﹝Perugino﹞的作品中學來的,他把人物及其周圍的物體融合於緊密的結構之中。

 拉斐爾在羅馬接觸到被許多畫家所逐漸普遍使用的各種技法,他從這些畫家作品中發現新的東西。在這幅畫中顯然可以看到新威尼斯派畫家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及吉奧喬尼﹝Giorgione﹞對拉斐爾在色彩上的影響:在濛濛的風景中、在微妙色調變化中,人物形態變得更為緊密,並透過肌膚的暖褐色、灰色與銀藍色、鮮紅色而閃耀著光輝。

more...
嘉拉提亞的凱旋﹝The Triumph of Galatea﹞
1511 年
濕壁畫,295 x 225 公分
法列及那宮,羅馬﹝Roma﹞,義大利
 

 這幅畫顯示了拉斐爾作品的平衡、和諧與完美均來自科學的幾何框架。這幅壁畫表現了在十位天使引導下駕著由海豚牽引的巨大螺殼破浪前進的嘉拉提亞女神,成雙成對的人魚和海中水神在水中簇擁著她,在女神上方的天空中拉滿了拉弓的愛神。

 這幅畫雖然與宗教無關,但畫中女神造型的面部及姿態卻和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的亞歷山卓的聖卡塔利娜的畫像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整個場面的格調顯然受到古代希臘神話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人物和構圖方面,同時也表現在技法、光線及人物的變化等方面。

 在澄瑩的白雲及青、綠、紫渾然一體的海底與天空的烘托下,人魚黝黑的肌肉和仙女粉妝玉琢的肌膚顯得分外鮮明,尤其是那纏繞、襯托女神全身乃至金黃色長髮的迎風招展的猩紅披風,襯著水神披風鼓起的黃色紗巾,更是鮮艷奪目。

 此畫明顯地分成上下兩半,重點在下半部:人物齊聚,姿態神情各異,動感十足,但畫面仍顯得平穩和諧。其色彩明暗的對比也在各顏色襯托下,達到飽滿的張力效果。這種完美恰恰來自一種刻意講究的風格:一種不露痕跡的嚴密及平衡。

more...
基督被解下十字架﹝The Entombment﹞
1507 年
油彩‧畫板,184 x 176 公分
波給塞畫廊,羅馬﹝Roma﹞,義大利
 

 拉斐爾在這幅祭壇畫中,以三角形為基礎構圖,這種安排不僅成是作品的基礎,而且具有特別的意義,突顯出基督遺體被抬走的這個主題。

 這幅作品本是阿塔蘭塔.巴廖尼為追念被害的兒子而委託拉斐爾繪製的祭壇畫,巴廖尼希望在聖母的臉上表現出自己喪子之痛。過去專家們從十六張經過反覆修改的畫稿發現此畫其實是由兩幅畫稿合併而成。從某種程度上說,拉斐爾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將聖母昏厥的場面插入畫中的,描繪的角度從哀傷死去的基督的原始考慮轉向抬走基督的遺體。畫家設法彌合兩個場面的斷裂:右邊那個強壯的搬運者雖然是抬基督遺體的那組主要人物之一,身體卻向相反方向傾斜。即便如此,作品仍未能達成一幅畫完成時,在觀念上所需要的統一性。即使這幅畫的描繪非常細膩,但卻無法彌補少了統一性之後的缺憾。

more...
聖禮的辯論﹝The Fire in the Sacrament﹞  
1509 ~ 1510 年
濕壁畫,底寬 770 公分
梵蒂岡宮簽字大廳,羅馬﹝Roma﹞,義大利
 

 教皇朱力斯二世之所以委託拉斐爾承擔大廳的裝飾工作,是因為他確認拉斐爾不但畫藝精湛,還具有堅定的文藝復興新思想,並帶有羅馬教會所標榜的新世界觀念。

 法薩利在其所著的「拉斐爾傳」中這樣描寫《聖禮的辯論》:「拉斐爾在另一面牆上畫了天上的基督、聖母、施洗約翰、使徒、聖人、殉教士﹝他們以天父為中心,坐在雲端﹞,還畫了聖靈,在他們之下是眾多的聖徒,正撰寫著彌撒經並爭論著置於祭壇之上的聖餅。聖徒中有四位教會聖師,聖師周圍是多明我、方濟各、托馬斯.阿奎那、布埃納文圖拉、鄧斯.司各脫、里拉的尼古拉、但丁、費拉拉的吉羅拉莫.薩伏那洛拉修士等聖徒,還有多位基督教神學家和許多真實人像。空中環畫有四個手持翻開福音書的十天使。拉斐爾用這些形象創造了其他畫家望塵莫及的最完美的作品。」

 《聖禮的辯論》在布局上與《雅典學派》迥然不同。《雅典學派》的結構採用了真正的建築學的配置,高挑的拱門形成了開闊的空間,人物的活動便在這個空間中進行;而在《聖禮的辯論》中,這一「建築」是由一組井然有序的人物來表示的,人物的對稱排列精確而又富於象徵意義,力圖表現作為精神世界象徵的空間性。《聖禮的辯論》的結構中那些平行的同心圓便是天國的象徵。作品既體現了結構、概念的統一,又不忽略細節的描繪。

more...
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

1509 ~ 1510 年
濕壁畫,底寬 770 公分
梵蒂岡宮簽字大廳,羅馬﹝Roma﹞,義大利

 

 顯而易見,在「雅典學派」這幅壁畫的構圖上,建築學與透視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是製造氣氛,即布置了展開場景的空間,向縱深展開的拱門形成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二是簡潔的構圖,把眾多的人物按不同的組別加以布置安排。

 在這幅壁畫中,人物、學者、藝術家、哲學家全都被安排在一座宏偉的廳堂內,廳堂用柱子、壁龕、雕像、淺浮雕裝飾,這樣的布局突出了這個雄偉拱門的寓意及建築意義。大廳中央是脥下挾著「蒂邁烏斯篇」、富於象徵意義地以食指指天的柏拉圖,以及一手拿「倫理學」、另一隻手臂伸向前方的亞里士多德。這幅畫的特色是用簡單的形象來表達最複雜的思想,換句話說,拉斐爾成功的用十分具像的視覺符號表達出十分複雜的抽象理念。

 兩個中心人物的左邊是蘇格拉底和一群青年;在他們下面是頭戴葡萄葉冠的伊比鳩魯和坐在地上的畢達格拉斯,他正在一本厚書上寫著什麼,一個少年為他扶著那塊著名的木牌,上面寫著樂律的原理;在他們後面是身子傾向畢達格拉斯的、頭纏白巾的阿維洛依;肘部支在一張石桌上書寫的是赫拉克里特;右邊稍遠處斜躺在階梯上的是第歐根尼;位於近景的有歐幾里德,正躬著身子,手執圓規量著一個幾何圖形;在他身後的是瑣羅亞斯德,面對著托勒密,兩人手上各拿著天文儀和地球儀。

 拉斐爾以天才的歷史透視感將古代及古代科學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他把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其他人的模樣作為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基礎,還把自己也畫進作品之中,畫面右角那個全神貫注的青年便是拉斐爾本人。拉斐爾這幅把本人畫進去的作品,好像是要表達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觀—藝術創作是「心智的談話」,強調藝術創作不僅是要表現可見的形象,而且要能夠表現「理念」。「雅典學派」讓藝術家也進入了學者們的聚會,使始終被當作「手藝」的藝術登上了智力與學識的殿堂。

more...
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in the Meadow)
1505年
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meadow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傑出代表之一。拉斐爾借助宗教主題表現現實與理想相結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頌揚人性中的至善、至美。畫面中的人物畫得令人讚嘆不已,聖母俯視著兩個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難以忘懷。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拉斐爾為這幅畫而作的那些速寫稿,我們就開始省悟原來這還不是他最費心力的地方。

在他心目中,這些地方當然要這樣畫,他反复嘗試,所追求的是人物之間的合適的平衡和使整個畫面達到極端和諧境地的合適的關係。在左角的速寫稿中,他想讓聖嬰一面回頭仰望著他的母親,一面走開。他試畫了母親頭部的幾個不同姿勢,以便跟聖嬰的活動相呼應。然後,他決定讓聖嬰轉個方向,仰望著母親。他又試驗另一種方式,這一次加上了小聖嬰的臉轉向畫外,而不去看他。後來他又作了另一次嘗試,而且顯然急躁起來,用好幾個不同的姿勢試畫聖嬰的頭部,在他的速寫簿中這樣的畫頁有好幾張,他在畫頁上探索怎樣平衡這三個人物最好。但是,如果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最後的定稿,我們就會發現他最終確實把這幅畫畫得合適了。在畫面上物物各得其所,而拉斐爾通過努力探索最終獲得的姿態與和諧顯得那麼自然,那麼不費力氣,幾乎未曾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恰恰是這種和諧使聖母更加美麗,使孩子們更加可愛。

來源資料:百度百科

more...
聖喬治大戰惡龍﹝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1505 年
油彩‧畫板,31 x 27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拉斐爾共繪製了兩幅表現聖喬治與惡龍格鬥的油畫。我們所見的這一幅,以其迅猛的動作及無比生動的受驚的戰馬,表明了畫家深受佛羅倫斯風格,特別是達文西風格的熏陶。

 畫面上人與獸爭戰正烈,聖喬治鬆開馬韁,舉起利劍,正要給惡龍以致命的一擊。拉斐爾的這幅畫同烏切羅斯繪同樣主題的畫作相比較,我們便能立判兩者的高下。拉斐爾筆下的人物和馬和惡龍所顯現的格鬥張力十足、逼真;反觀烏切羅的畫就顯得平板呆滯了。

 相對於拉斐爾畫中的龍身上插著矛頭,斷成數截的矛柄散落在地上,更顯出搏鬥的艱苦卓絕。右邊那個脫離了危險的女郎正穿過荒石倉惶奔逃。左邊可見幾株纖細的樹幹,被擊敗的龍的身軀在樹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背後的風景向遠處延伸,直到作為襯景的山崗和湖泊。在色彩的運用上,拉斐爾突出了白色戰馬與深色乃至黑色的騎士盔甲及龍的對比﹝馬身上的紅色飾帶和坐墊更加強了這一對比的效果﹞;作為襯景的小山則採用青褐色,此色調漸漸變淡,最後融進背景深處的藍天。

more...
聖女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1504 年
油彩‧畫板,170 x 117 公分
布列拉美術館,米蘭﹝Milan﹞,義大利
 

 拉斐爾雖處於他的老師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於 20 年前畫在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耶穌把教堂的鑰匙交給彼得》﹝1481年﹞的影響之下,但這幅畫的表現卻更具野心,構圖更為複雜,同時也從弗蘭且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或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的建築結構及人物像中,受到極大的影響。

 布拉曼帖風格的多角形聖殿決定了這幅畫的結構,舖道及多角形建築的透視表現讓人感覺出這個畫面的深度與廣度,再如透過建築物所見的遠景及圓拱下的兩側天空亦強調了埸面的寂靜之感。畫中將3個主要人物與其左右的2名男女放在前面,並與故事內容具有直接關係,其他的人則朝看後方站過去,逐漸遠離中心軸,在這個中心軸上,約瑟把戒指套在聖母瑪利亞的手上。舖路石的花樣優雅而富於文藝復興趣味。

 整個畫面使用帶有黃褐色的金色調,在使用帶有藍色的象牙色、黃色、青綠、暗褐色、鮮紅色等豐富的色彩之餘,又把整個畫面統一起來。人物及每個物體沉浸在清新的空氣之中,使這個靜謐埸所中發生的事情顯得更加神秘。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John the Baptist ﹞
1507 年
油彩‧畫板,122 x 80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目前傳世的拉斐爾聖母子畫像中,有很小幅的,也有大型的祭壇畫,呈現的氣氛也各有不同。這幅親和的聖母子像,又有《綠野的聖母子》之稱,是拉斐爾停留在佛羅倫斯時所作的。過去幾世紀,畫中聖母的容貌一直被許多藝術家視為美的模特兒。

 聖母子是拉斐爾最常創作的主題。由於這是基督教世界非常普遍的題材,創作的數量自然也最多,拉斐爾雖然也時常畫同樣的主題,卻不曾限於千篇一律,是一位相當難得的畫家。在他的畫中常可看到新的嘗試,這都是為了構圖上的調和而作的必然融入,絕對不是只是在標新立異。

 
 ※以上資料來源:視覺素養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