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約旦 馬安省 佩特拉

Weather Data Source: weer deze week Amman
最近10天氣溫

列入時間: 1985年
所在地: 約旦
遺產類別:文化遺產
傑出普世價值:
佩特拉(希臘語:Πέτρα,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舊約全書》中稱的「西拉」(意義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稱為「Rekem」。

佩特拉通常被認為是納巴特王國的首都。它北通大馬士革,南經亞喀巴灣可到印度洋和紅海,西面是加薩,東面的沙漠背後是波斯灣。

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特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特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3世紀時,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1812年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聞名。這裡的岩石呈褐色、紅色、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不同顏色岩石的扭曲岩層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

佩特拉古城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名為「蛇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2004年一家倫敦的建築公司正在此設計一條造價二百萬英鎊的遊客過道。

古城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是鑿在陡岩上的宏偉的卡茲尼神殿。入口有羅馬柱,殿內有聖母像和壁畫。另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城中還有許多寺院、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鑿山而建。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這裏曾是古代納巴泰(也有譯為“納巴特”的)人建立的厄 多姆王國都城。西元前6世紀,阿拉伯遊牧民族納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約旦阿拉伯幹河(意為一年中某段時間內河水氾濫的溝壑)的東部,納巴泰人從阿拉伯半島北 移進入該地區(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大約西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們建造的眾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為突 出:這是亞喀巴與死海間的一片長峽谷區域。由於控制了重要的貿易通道,納巴泰人變得強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們的遺產。這些墓碑群曾被認為是房屋,現在人們 認識到這是些墳墓,它們開鑿于海拔914米的難以到達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圖案細緻典雅;有的是納巴泰特色的“階梯式”山牆壓頂裝飾,體現了埃及和亞述建 築的風格。整個建築重點放在正面,內部則是毫無裝飾的巨室。聰明的納巴泰人選擇佩特拉基於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 調集大軍攻城,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於遊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 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納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該地的另一地理特點,大獲其利。佩特拉位於亞洲和阿拉伯去歐洲的 主要商道附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押運著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門前—一阿拉伯的香、經波斯灣輸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黃金以及中國的絲綢都要途經佩 特拉,運往大馬士革、泰爾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場。與此同時,皮塔還是通往希臘和地中海各地的門戶,接近商道線的納巴泰人得天獨厚,贏利不少。他們有時也採取 不法的海盜行徑,但大多數時候是靠收取途經貨物的稅和過路費獲利的。他們有時也為旅客、商隊及牲口做嚮導,提供食物和水,朝廷有償服務。

佩特拉成為了納巴泰人的首都,在岩石中開鑿墓地成了一種風俗。有些考古學家認為,這種 習慣可能起源於早期居住在那兒的當地人,後來又由納巴泰人繼承和吸收了。雖然學者們對納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一無所知,他們相信該民族可能把已故的國王們視為 神靈,把他們的陵墓視為神廟。納巴泰人也建造其他廟宇,有的嵌鑿在岩石中。不過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於西元前1世紀的獨立式建築,可能是用來供奉佩特拉主神 都薩爾斯的,該神的象徵是一塊石頭。

納巴泰達到了全盛時期。版圖最大時,王國由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從某種程度上 講,它的影響已超越疆界、廣泛傳播且影響久遠: “納巴泰人的”文字進化成了當代阿拉伯文字,在當今大部份阿拉伯世界中廣泛使用。西元前80年~前65 年,國王阿爾塔斯二世統治時期,納巴泰人鑄造了自己的錢幣,建造了希臘式的圓形劇場,佩特拉城蜚聲於古代世界。無論何地,甚至遠至中國,只要有駱駝商隊, 只要有貿易團體,人們都聽說過神話般的石頭之城。

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後,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並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 者,擁有廣場、公共浴室、劇場等所有古羅馬文化常有的建築。在羅馬人統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榮昌盛,羅馬工程師們鋪築商道,改進灌溉設施。可是佩特拉的貿 易——該城的經濟支柱卻開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海上運輸海上運輸,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亞力山大的城市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陸地運輸也開始變 化,羅馬人在它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連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易。到了西元3世紀,佩特拉的經濟實力和 財富大大減弱。西元3世紀以後,隨著貿易路線的改變,佩特拉的重要性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而後的漫長歲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遊牧民族貝督因人 外,少有遊人訪問此地。佩特拉只為當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佩特拉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期間,它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帶。伊斯蘭帝國日趨強大,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佩特拉區又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 到了20世紀,佩特拉成為旅遊聖地,同時也成了考古學家研究的重要而嚴肅的課題之一。首批當代考古隊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廟宇,研究者們確定佩特拉建築融入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以及羅馬的建築風格,展示出一個多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風貌。

1985年佩特拉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作為約旦的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第一份文化遺產。   

佩特拉如同一本僅被讀過幾頁的書,無論你走到佩特拉的何處,你都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一些謎。這裏有許多無法解答的問題,而神秘的氣氛使得這原已特別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願考古學家和研究歷史的學者向我們揭示更多有關佩特拉從史前到伊斯蘭時代的歷史。ACOR總裁于1994年這樣說,“佩特拉城幾乎還未被人觸及過,我們期望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等待著我們,這是個一流的考古地,一個中東最大的考古寶藏。”

佩 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岩壁上,門簷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山谷在寶庫的一邊展開,展現出眾多的開鑿於岩石中的墳墓。這些墓由 粉色的沙岩構成,也摻雜著很多其他顏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風中,受到侵蝕而無法辨認。有足夠的考古學方面的證據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紅的也不 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

影片分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佩特拉
官方網站:佩特拉
約旦官方英文旅遊網站:約旦官方英文旅遊網站
約旦官方中文旅遊網站:約旦官方中文旅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