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旅遊
 
馬其頓介紹
 

馬其頓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а),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而馬其頓地區包括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地區,以及保加利亞的西南角。

馬其頓是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自1993年獨立以來,馬其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方面逐步走向自主發展道路,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成果。2001年爆發的馬阿民族衝突造成的創傷,是人民認識到政局穩定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歷屆執政黨也致力於保持穩定的社會穩定,通過格擋聯合執政、融合各組發展措施來化解民族矛盾。

為促進經濟發展,加快融入歐盟一體化,馬其頓政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稱為歐洲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在141個國家中綜合排名位列第36位,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

作為非歐盟成員國和製度體係發展相對完善的歐洲國家,馬其頓親歐傾向與全球開放、成長潛力與市場狹小、規則遵守與人為乾擾等因素並存交織,對外國投資者來說既有較大的吸引力,也需要面對不利因素。

馬其頓共和國(Th e Republic of Macedonia),由於希臘堅決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均將該國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FYROM)。全世界約有40個國家承認“馬其頓共和國”。

國旗
馬其頓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紅色旗面,正中有一輪金黃色太陽,向外放射出八道光芒。太陽放射八道光芒。太陽是馬其頓民族的象徵。紅地金色太陽表示馬其頓人民為了解放,為了自由的天空,願意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太陽向四周放射出八道光芒象徵它世世代代護佑著馬其頓人。原來的國旗上的“科拉比之巔太陽”放射十六道光芒象徵馬其頓的歷史和古老文化,但因它也是希臘的馬其頓人所頂禮膜拜,希臘堅持要求馬其頓更改,因而形成這樣的圖案

國徽
馬其頓國徽啟用於1946年7月21日 馬其頓國徽 馬其頓國徽 ,為原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徽,亦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唯一沿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國徽者,1992年曾發生變更國徽的爭議。國徽為圓形,中間繪有太陽自山和湖泊升起之象。周圍飾以麥穗、罌粟和煙草和以當地刺繡圖案為題材的綬帶。上原有代表共產主義的紅星,2009年11月16日被宣布廢除。

國旗
《今天在馬其頓之上》
歌詞大意:在今天的馬其頓,自由的新太陽東昇, 馬其頓人為權利而鬥爭。馬其頓人為權利而鬥爭。旗幟再次飄揚在克魯索沃共和國、 戈其德其夫、皮圖古里、達美格魯伊夫、桑丹斯基。戈其德其夫、皮圖古里、達美格魯伊夫、桑丹斯基。馬其頓的樹林嘹亮地唱新歌,新的覺醒。自由馬其頓,自由新生。自由馬其頓,自由新生。

國土面積:25,713平方公里(世界第148名)

首都:
史高比耶
維基百科:馬其頓
馬其頓英文官方旅遊網站:馬其頓英文官方旅遊網站

●馬其頓歷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B6%E9%A1%BF%E5%85%B1%E5%92%8C
%E5%9B%BD%E5%8E%86%E5%8F%B2

●歐洲歷史: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5%8E%86%E5%8F%B2


馬其頓節日
 
日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1月1日 元旦 NEW YEAR
1月7日 東正教聖誕節 CHRISTMAS
1月19日 東正教主顯節 VODICI
3月31日 植樹節 TREE PLANTING
4月22日-25日 東正教復活節 VELIKI PETOK
5月1日 勞動節 LABOUR DAY
5月24日 聖基里爾與麥托迪紀念日 SAINT CYRIL AND METHODIUS DAY
6月10日 清明節 DUHOVDEN
8月2日 依林登起義紀念日 ILINDEN
8月28日 聖母瑪利亞節 GOLEMA BOGORODICA
8月30日 齋月起始紀念日 RAMAZAN BAJRAM
9月8日 國慶節 INDEPENDENCE DAY
10月11日 反抗法西斯起義紀念日 UPRISING AGAINST FASCISM DAY
10月23日 馬其頓革命紀念日 MACEDONIAN REVOLUTIONARY FIGHT
12月8日 文化聖人節 ST.CLIMENT OHRIDSKI
12月25日 聖誕節 CHRISTMAS
                 
  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凱尼斯旅行社1000 vip特約商 玩家醉愛的凱尼斯 竹北旗艦店

馬其頓地圖
 
 

馬其頓旅遊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後來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且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3年三國在共同針對鄂圖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屬馬其頓連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占領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到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狄托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初始定名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6年時狄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直轄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邦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共和國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共和國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內部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2001年春,馬其頓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馬國爆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馬國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阿族人得以進入馬其頓共和國的議會,參與選舉,之後馬國國內的民族關係有一定的改善。

在歷史上,馬其頓更多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 ​​東南臨愛琴海。地處巴爾幹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門戶,一直為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在此興起,其後先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共和國,屬於塞爾維亞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祇,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了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幹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腓力採用金銀復本位制。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礦,這樣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了反馬其頓起義

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佔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

馬其頓旅遊

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佔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里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回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著,幾至公開譁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后就離世,僅33歲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佔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斯拉夫人7世紀大量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馬其頓國。 837年,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地區,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2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於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占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為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託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馬境內阿爾巴尼亞族分離傾向不斷加劇,民族問題日益突出。阿族繼續堅持修改憲法,要求阿族成為主體民族,阿語成為官方語言。阿族民主黨參政後,馬政府許諾按歐洲標准給予阿族相應權利,並做出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舉措,馬國內的民族矛盾一度相對趨緩。自2001年2月起,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極端分子多次越過南斯拉夫與馬其頓邊境,佔領馬村莊,與馬邊防軍交火。隨後阿族極端分子又在馬邊境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泰托沃(阿族聚居區)襲擊馬軍,遭到馬軍猛烈還擊。同時,馬阿族舉行集會,公開要求成為主體民族,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馬民族矛盾上升。馬邊界發生衝突後,馬總統、政府、議會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族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行徑,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批評駐科索沃維和部隊沒有認真執行使命,維護好馬與科索沃的邊界;呼籲國際社會予馬以支持。

馬安全局勢的惡化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阿族極端分子的暴力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2001年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45號決議,強烈譴責馬部分地區和南塞地區極端分子的暴力活動,重申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馬、南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要求有關人員立即停止針對南、馬的武裝活動,放下武器,返回家園。北約和歐安組織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馬其頓的安全、穩定和領土完整。駐科索沃維和部隊加強了科索沃一側馬南邊界的巡邏,允許南聯盟軍警返回南與馬相鄰地區的“安全區”。4月底,阿族極端分子再次連續襲擊馬軍,馬政府採取軍事手段對其進行打擊,馬局勢再度惡化

●馬其頓歷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B6%E9%A1%BF%E5%85%B1%E5%92%8C
%E5%9B%BD%E5%8E%86%E5%8F%B2

●歐洲歷史: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5%8E%86%E5%8F%B2

 

馬其頓旅遊

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國土占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內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首都史高比耶為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比托拉、庫馬諾沃、普里萊普、泰托沃。

馬其頓位於南歐地區,地處巴爾幹半島中部,是個多山的內陸國家。東鄰保加利亞,南界希臘,西接阿爾巴尼亞,北傍塞爾維亞。國土面積25713平方公里。馬其頓地形多為山地,瓦爾達爾河貫穿南北

 

馬其頓共和國為實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行政權由馬其頓議會(一院制)的政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掌握。國家元首為象徵性的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

馬其頓正在爭取加入北約和歐盟。

國會大選每四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國會選舉於2011年6月5日舉行,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為第一大黨和執政黨,黨首尼古拉·格魯埃夫斯基從2006年8月開始任總理至今。

總統選舉每五年舉行一次,現任總統格奧爾基·伊萬諾夫於2009年5月就任,同樣來自統一民主黨。

 

南聯盟解體前,馬其頓地區為國內最貧窮的地區,獨立後由於社會經濟轉型、區域局勢動盪不安、聯合國對塞爾維亞的經濟制裁、希臘於1994年至1995年對馬其頓的經濟制裁,及至2001年由於內戰等原因,馬其頓經濟停滯不前。直到2002年才開始漸漸復甦,至今該地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失業率達30%。[2]

 

馬其頓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大部分農業地區夏季最高氣溫達40℃,冬季最低氣溫達-30℃,西部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夏季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為10℃

馬其頓氣候屬地中海型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間之過渡性氣候,全境乾燥且溫差大。夏季乾燥炎熱,7、8月間最高溫達攝氏37度,中南部若干地區甚至超過攝氏40度;冬季嚴寒多雨雪,1、2月間最低溫約為攝氏零下8度~零下10度,西南部山區可能低至零下25度。 馬其頓實施夏令日光節約時間,夏季與台灣時差6個小時(比台灣時間慢六個小時),冬季時差為7個小時。

●世界各國氣溫
http://www.worldweather.org

 
  馬其頓共和國政府自民國101年4月1日起至107年3月31日止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國人凡持效期在6個月以上之中華民國普通護照,備齊機票等訪問目的文件,即可在6個月期限內停留馬國不超過90天。
 

馬其頓目前所使用的貨幣為 - 1 Leu ( 列伊 ) = 100 Bani ( 邦尼 )
●馬其頓國家銀行: Народна банка 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

●台灣銀行台幣兌換歐元即時匯率
http://rate.bot.com.tw/Pages/Static/UIP003.zh-TW.htm

  

↑由左至右面額分別為; 50 Deni、 1 Denar、 2 Denari、 5 Denari,規格與正面所鑄圖案如下;

50 Deni - 材質為銅鋅 ( Cu 85%、Zn 15% ) 合金,直徑 21.5mm,重4.10g
圖案為飛行中的海鷗 ( Flying Seagull )
1 Denar - 材質為銅鎳鋅 ( Cu 80%、Ni 3%、Zn 17% ) 合金,直徑 23.8mm,重5.10g
圖案為牧羊犬 ( Shepherd Dog )
2 Denari - 材質為銅鎳鋅 ( Cu 80%、Ni 3%、Zn 17% ) 合金,直徑 25.5mm,重6.20g
圖案為鱒魚 ( Trout )
5 Denari - 材質為銅鎳鋅 ( Cu 80%、Ni 3%、Zn 17% ) 合金,直徑 27.5mm,重7.20g
圖案為山貓 ( Lynx )

資料來源:錢幣看世界

  馬其頓的電壓是220伏特 50Hz,雙腳圓形插頭。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
http://www.yung-li.com.tw/tw/info/ww_specifications.htm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含插頭照片樣本)
http://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世界各國電源插頭插座形式

 

馬其頓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也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馬其頓語屬於斯拉夫語系。在某些地區,阿爾巴尼亞語也是進行交流的主要語言之一

許多馬其頓人會講英語、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歐洲其他語言。

旅遊購物英文 玩家推薦的網站 玩家推薦的網站
  馬其頓人熱情好客,如被邀請到私人家裡做客,一般不要遲到,可以帶花、葡萄酒或巧克力作為小禮物。送花時,注意送單數,表示喜慶。送雙數花通常用於葬禮。在下午5點前拜訪或打電話是不禮貌的,馬其頓人喜歡到餐廳、酒吧、咖啡廳過夜生活,週末通常要娛樂到很晚才休息
 

空運:
有兩個國際機場,12條國際航線。主要機場是斯科普里機場。
馬其頓航空運量較小,2013年運送乘客106萬,貨運量為2266噸。

鐵路:
截止2014年鐵路總長69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233公里,客運量165.4萬人次,貨運量285.3萬噸。最主要的鐵路幹線由貝爾格萊德經過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向南連接愛琴海上的塞薩洛尼基港,但已停運。

公路
馬其頓公路網比較發達,地處兩條泛歐交通走廊(8號走廊和10號走廊)的交匯處,貫通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和黑海。境內有南接希臘、北連塞爾維亞的歐洲75號公路,並有多段高速公路。截止2014年全國公路總長64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4公里。公共汽車589輛,客運量1833萬人次,貨車1538輛,貨運量232萬噸。

水運:
馬其頓境內水路運輸不發達,基本不使用水運

●歐洲國鐵時刻表與訂票:http://www.bahn.com

                 
 

 
  史高比耶 史高比耶要塞 石橋 舊巴扎 馬其頓博物館
    馬其頓廣場 發達河 亞庫皮察山脈  
  代爾切沃 普里萊普 什蒂普 比托拉 庫馬諾沃
    基切沃 戈斯蒂瓦爾 泰托沃 韋萊斯
    多伊蘭湖 聖龐大良教堂 科拉比山 馬夫羅沃湖
    貝羅沃湖 馬夫羅沃國家公園    
  奧赫里德 奧赫里德湖      

更多....
奧赫里德湖      




史高比耶
史高比耶(馬其頓語:Скопје/Skopje)是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都市,馬其頓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史高比耶。史高比耶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濟、學術的中心都市。史高比耶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Scupi)

more...



史高比耶要塞
史高比耶要塞(馬其頓語:Скопско Кале)是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史高比耶舊城區的一座要塞,這座要塞位於史高比耶的至高點,俯視著發達河

more...



石橋
石橋(馬其頓語:Камен мост,土耳其語:Taşköprü)是位於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史高比耶發達河上的一座橋樑。這座橋被認為是史高比耶的象徵,出現在史高比耶的市徽上

more...



舊巴扎
舊巴扎(馬其頓語:Стара Чаршија / Stara Čaršija;Çarshia e Vjetër)是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史高比耶的一處巴扎,也是巴爾幹半島上除了伊斯坦堡之外最大的一處巴扎[1]。位於發達河東岸,自12世紀以來就是史高比耶的貿易和商業中心

more...



馬其頓博物館
馬其頓博物館(馬其頓語:Музеј 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 Muzej na Makedonija)是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家博物館,也是馬其頓歷史最久博物館之一

more...



馬其頓廣場
馬其頓廣場(馬其頓語:Плоштад Македонија,Ploštad Makedonija)是馬其頓共和國史高比耶的一座主要廣場[1]。這座廣場是馬其頓共和國最大的廣場,面積18.500平方公尺

more...



發達河
發達河(Vardar),歐洲巴爾幹半島河流,幹流流經馬其頓共和國、希臘。發達河為馬其頓共和國最長河流。發達河源於馬其頓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邊境的薩爾山脈,流經馬其頓北部,經史高比耶、韋萊斯,進入希臘境內

more...



亞庫皮察山脈
亞庫皮察山脈是馬其頓共和國的山脈,位於該國中部首都斯科普里以南,最高點海拔高度2,540米,由片麻岩、頁岩、石灰岩和白雲石組成的山體在第三紀形成。

more...



代爾切沃
代爾切沃(馬其頓語:Делчево)是位於馬其頓東部布雷加爾尼察河畔的一個小鎮,距離首都斯科普里約160公里。

more...



普里萊普
普里萊普(馬其頓語:Прилеп)是馬其頓第四大城市。 馬其頓共和國中南部城市。在斯科普里南約72公里處。人口10萬(1981)

more...



奧赫里德湖
奧赫里德湖(阿爾巴尼亞語:Liqeni i Ohrit;保加利亞語:Охридско Езеро),是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共和國邊界上的淡水湖泊,以湖邊馬其頓一側的奧赫里德市而得名。其面積達358平方公里,最深處為288米,是歐洲最深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more...



比托拉
比托拉是馬其頓共和國一個主要城市,位於該國西南部,為該國的行政、文化、工業、商業及教育中心。

more...



基切沃
基切沃(馬其頓語:Кичево / Kičevo,阿爾巴尼亞語:Kërçovë / Kërçova)是馬其頓共和國西部的都市。市區附近有眾多中世紀的修道院等東正教的建築。

more...



庫馬諾沃
庫馬諾沃(馬其頓語:Куманово)是馬其頓共和國城市,位於庫馬諾沃區。2002年人口有105,484人(全庫馬諾沃區計)[1],是馬其頓第三大城市。

more...



戈斯蒂瓦爾
斯蒂瓦爾 (馬其頓語:Гостивар, [ˈɡɔstivar] (幫助·關於); 阿爾巴尼亞語:Gostivari, 土耳其語:Gostivar),是馬其頓共和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總面積1.341平方公里,總人口81,042,為該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more...



泰托沃
泰托沃(馬其頓語:Тетово, [ˈtetovɔ] (幫助·關於); 阿爾巴尼亞語:Tetova, Tetovë; 土耳其語:Kalkandelen)是馬其頓共和國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沙爾山南麓。總面積1,080 km2(417 sq mi),總人口86,580

more...



聖龐大良教堂
聖龐大良教堂(馬其頓語:Црква „Св. Пантелејмон“)是位於馬其頓共和國的一座教堂,是一座小型的修建於12世紀的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以其內部的壁畫而聞名

more...



韋萊斯
韋萊斯(Veles,馬其頓語:Велес),是馬其頓共和國的一座城市,該國最長河發達河流經其間。韋萊斯是韋萊斯行政區的行政中心。

more...



科拉比山
科拉比山( 馬其頓語: Голем Кораб, Golem Korab, 阿爾巴尼亞語: Maja e Korabit or Mali i Korabit ),阿爾巴尼亞與馬其頓共和國之間的山脈,科拉比峰為兩國最高的山峰

more...



多伊蘭湖
多伊蘭湖是歐洲南部的湖泊,位於希臘和馬其頓,長8.9公里、寬7.1公里,面積43.1平方公里,其中22平方公里位於希臘境內,海拔高度148米,最大水深10米。

more...



貝羅沃湖
貝羅沃湖是馬其頓的湖泊,位於該國東部,長2.5公里、寬0.35公里,距離與保加利亞接壤的邊境7公里,海拔高度990米,面積0.7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58米。

more...



馬夫羅沃國家公園
馬夫羅沃國家公園是馬其頓的國家公園,位於該國西北部,處於戈斯蒂瓦爾西南面,毗鄰與阿爾巴尼亞接壤的邊境,始建於1949年,面積731平方公里。

more...



馬夫羅沃湖
馬夫羅沃湖是馬其頓的湖泊,位於該國西北部馬夫羅沃和羅斯圖沙區,距離戈斯蒂瓦爾15公里。湖面長10公里、寬5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50米,蓄水量3.6億立方米。馬夫羅沃湖在夏季期間是游泳、划船、釣魚等休閒活動的場所

more...



奧赫里德
奧赫里德 (塞爾維亞語:Охрид)是位於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部,奧赫里德湖東岸的一個城市。奧赫里德位於斯科普里西南,比托拉以西,靠近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的邊界。奧赫里德人口大約有4.2萬人,為馬其頓第八大城市;於972—1018年間,此城曾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

more...
 

馬其頓的飲食沿襲了前南斯拉夫聯邦的飲食習慣,由於內戰和經濟不景氣,所以飲食比較簡單。
馬其頓人在飲食上以麵食為主,其口味偏重,不怕油膩,而且愛吃辣味食品。大多數人喜歡喝土耳其咖啡,也有人愛喝紅茶、葡萄酒、果子酒和礦泉水。馬其頓的麵包、葡萄酒均獲好評。

在馬其頓,走到街上可以經常看到的是馬其頓特有的快餐店,普雷斯卡維採店,在店鋪外邊冒著煙的柴火上燒烤漢堡一樣的肉和香腸,上菜時候烤肉和麵包,大蔥,青辣椒作為一套端上來,很多人在點這道菜時,還會配上白扁豆做的湯,塔夫切.古拉弗.飲料上有土耳其咖啡和當地的啤酒斯科普斯克。

其實,馬其頓的飲食沿襲了前南斯拉夫聯邦的飲食習慣,因為由於內戰和經濟不景氣,所以,飲食比較簡單。

 


 


兩人以上報名旅遊可享優惠折扣
馬其頓介紹 馬其頓地圖 馬其頓旅遊景點 馬其頓世界遺產 馬其頓TOP10 馬其頓名牌 馬其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