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南美洲 阿根廷
Weather Data Source: tiempo en Buenos Aires 25 días
最近10天氣溫

阿根廷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Argentina),通稱阿根廷,是由23個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組成的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南部,佔有南錐體的大部分,北鄰玻利維亞與巴拉圭,東北與巴西接壤,東臨烏拉圭與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瀕德雷克海峽。

阿根廷領土面積達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語諸國之首,橫跨多個氣候帶。阿根廷主張對南極洲的一部分、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擁有主權。阿根廷人口數超過4,100萬,占人口比例超過90%歐洲人後裔使國家在文化上深度歐化。

長久以來,阿根廷是一個中等強國[8][9]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國,[10][11][12][13][14][15]它也是聯合國、世行集團、世貿組織、南共市、南美洲國家聯盟、拉共體和伊比利亞美洲國家組織的創始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16]阿根廷是20國集團成員和拉美第三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中高水平,與智利和烏拉圭同屬拉美第一集團,人類發展指數處於極高級。[6]收入不平等程度雖高,但低於拉美國家平均水平。

這一地區已知最早的人類活動發生在舊石器時代。[17]西班牙殖民始於1512年。[18]在1810年至1818年的獨立戰爭中,《獨立宣言》於1816年發表,阿根廷成為西班牙拉布拉他總督轄區的繼承國。[19]接下來漫長的內戰持續到1861年,以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各省邦聯統一告終。從那時起,大規模的歐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與歐洲之橋,無與倫比的發展使阿根廷於20世紀早期躋身於世界經濟七強之列。然而在1930年代以後,政局不穩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使其陷入衰退。

「阿根廷」這一名稱由拉丁語中的「白銀」(argentum)加上陰性指小詞綴而成,首次書面使用可追溯至馬丁·德爾巴爾科·森特內拉1602年的詩作《阿根廷與拉布拉他河的征服》。[21]這個名稱源自拉布拉他河(西班牙語:Río de la Plata,意為銀之河)的名稱。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一行踏上這片土地時,遇到了佩戴銀飾的當地查魯阿人,他們相信傳說中的銀山就在河的上游,便由此命名。西班牙王國給出的正式名稱是「拉布拉他總督轄區」,獨立之初的國名為「拉布拉他聯合省」(西班牙文: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但阿根廷一名在18世紀就早已廣為使用。

1826年憲法首次將阿根廷共和國這一名稱應用於法律文書。[22]「阿根廷邦聯」(西班牙文:Confederación Argentina)一名也很常用,並出現在阿根廷1853年憲法中。[23]1860年,阿根廷國名由總統令確定為「阿根廷共和國」(西班牙文:República Argentina),同年憲法修正案規定,1810年以來的所有國名合法有效。

早在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阿根廷就有了已知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迹。[17]在歐洲殖民者登陸以前,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上有著社會形態各異的文化,[25]可分為三大類:[26] 原始的獵人和食物採集者,未掌握陶器製作技術,如最南端的塞爾克納姆人和亞幹人。 進步的獵人和食物採集者,如中東部的普埃爾切人、克蘭迪人和山地居民,以及南部的特維爾切人,他們都被由智利擴張而至的馬普切人征服了。[27]科姆人和維奇人生活在北部。 懂得制陶的農民,東北部的查魯阿人、米努阿內人和瓜拉尼人以刀耕火種的半定居方式生活;[25]西北部的定居者迪亞吉塔人有著貿易文化,於1480年前後被印加帝國征服;托科諾特和科梅欽貢人居住於中部,中西部的瓦爾佩人以大羊駝為家畜,受到印加人的強烈影響。

1502年,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一行成為首次抵達此地的歐洲人。西班牙航海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和塞巴斯蒂安·卡伯特分別於1516年和1526年到訪。[18]1536年,佩德羅·德門多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帶建立了小型定居點,後於1541年在土著居民的抵抗中放棄。[28] 進一步的殖民努力來自巴拉圭、秘魯和智利。[29]弗朗西斯科·德阿吉雷建立了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隆德雷斯建於1558年,門多薩建於1561年,聖胡安建於1562年,聖米格爾-德圖庫曼建於1565年,[30]胡安·德·加雷於1573年建立了聖菲,同年赫羅尼莫·路易斯·德卡夫雷拉建立了科爾多瓦。[31]1580年加雷南下,重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32]1596年,聖路易斯始建。[30] 相比於玻利維亞和秘魯的真金白銀,阿根廷境內的經濟潛力並不為西班牙帝國重視。因此,在1776年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布拉他總督轄區建立之前,它一直是秘魯總督區的一部分。[33]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於1806年和1807年擊退兩次英國入侵之時,啟蒙思想的傳入和資產階級革命先例已經醞釀出對君主專制統治的批判,拿破崙對西班牙的入侵使阿根廷乃至整個西屬美洲的獨立支持者看到了機會。

阿根廷取代總督轄區的過程開始了。[19][35][36]在1810年的五月革命中,第一屆國民大會取代了西斯內羅斯總督。新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由當地人組成。[34]在獨立戰爭期間的第一場衝突中,它粉碎了忠君者在科爾多瓦的反革命行動,[37]但在東岸、上秘魯和巴拉圭遭遇失敗,這些地方後來成為獨立國家。[38] 革命者分裂為敵對的集權派和聯邦派,它們的爭鬥成了阿根廷獨立初期的主題。[39]1813年議會任命格瓦西奧·安東尼奧·德·波薩達斯為阿根廷首任最高指揮。[39]1816年,圖庫曼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39]一年後,馬丁·米格爾·古埃梅斯消滅了北方的忠君者。荷西·德·聖馬丁將軍跨越安第斯山脈,保衛了智利的獨立。之後他的軍隊打下了西班牙在利馬的據點,宣告了秘魯的獨立。[40]1819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制定了的中央集權制憲法很快被聯邦派廢除。[41] 1820年,集權派與聯邦派之間的西佩達之戰以最高指揮結束統治告終。182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制定了另一部中央集權憲法,並任命貝納迪諾·里瓦達維亞為這個國家的首任總統。內陸省份很快起兵反抗,迫使他辭職並放棄憲法。[42]兩派間內戰重燃。佔了上風的聯邦派於1831年建立了阿根廷邦聯,由胡安·曼紐·德·羅薩斯領導。他的貿易保護政策激怒了英、法等國和內陸省份,[43]他的政權先後抵擋了法國封鎖、邦聯戰爭和英法聯合封鎖,避免了版圖的進一步縮小,[44]但在1852年,另一位強大的軍事領袖胡斯托·荷西·德·烏爾基薩推翻他成為總統,並以1853年憲法確立了自由主義和聯邦制。壟斷地位遭到破壞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脫離邦聯,直到1859年戰敗。

在1861年的帕翁戰役中擊敗烏爾基薩後,巴托洛梅·米特雷確立了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位,併當選為國家重新統一後的首任總統。他同他的繼任者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和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建立了現代阿根廷國家的基礎。[46]1864年,阿根廷參加了三國同盟戰爭,獲得原巴拉圭領土的一部分。[47]第二次荒漠遠征將原住民當作發展的障礙予以清除,使阿根廷搶先征服了巴塔哥尼亞。 從1880年上任的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開始,經濟自由政策得到連續十屆聯邦政府的加強,政策激勵下的歐洲入境移民潮重塑了阿根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面貌。從1870年到1910年,移民潮和死亡率的降低使人口翻了五番;[48]鐵路里程從503公里陡增至31,104公里;[49]小麥年出口從10萬噸增至250萬噸,海上冷凍船的應用促使牛肉年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50]令阿根廷躋身於世界出口五強之列;[51]歸功於世俗的免費公共義務教育系統,識字率從22%激增至65%,比大多數拉美國家五十年後的水平還高。[51]1908年,阿根廷成為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從「大農村」轉身成為國際化的「南美巴黎」。[52] 然而,自然的饋贈長久地掩蓋了問題。[53]大地主寡頭壟斷了廣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財富集中現象比美國嚴重得多,也使其在單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遠,偏離了工業化道路。而經濟從屬於英國的局面也在持續。[54]在新興中產階層反對大地主寡頭統治集團,要求政治民主的呼聲中,1891年,激進公民聯盟(激進黨)成立了。武裝起義的威脅促使保守派總統羅克·薩恩斯·佩尼亞於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無記名投票法。於是激進黨領袖伊波利托·伊里戈延得以於1916年當選總統。他推行社會經濟改革,將家庭農場主和小型企業納入援助範圍。阿根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然而在伊里戈延的第二次統治中,阿根廷未能躲過全球大蕭條帶來的農產品滯銷。

阿根廷擁有2,780,40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註 2]位於南美洲南部,西與智利以安第斯山脈為界,[90]北鄰玻利維亞與巴拉圭,東北與巴西接壤,東臨烏拉圭與南大西洋,[91] 南瀕德雷克海峽。[92][93]陸地邊界全長9,376公里,拉布拉他河口與大西洋上的海上邊界全長5,117公里。[91] 阿根廷最高點為門多薩省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94]它也是南半球和西半球最高點。[95] 最低點位於聖克魯斯省聖胡利安窪地中的炭湖,低于海平面105米,[94]也是南半球和西半球最低點,世界第七低點。[96] 國土最北端位於胡胡伊省聖胡安格蘭德河與莫西內特河交匯處,最南端是火地島省的聖皮奧角;最東端位於東北部米西奧內斯省貝爾納多-德伊里戈延市區,最西端在聖克魯斯省冰川國家公園之內。[91]最大南北距離為3,694公里,緯度範圍從南緯22度至南緯54度,最大東西距離為1,423公里,經度範圍從西經73度至西經53度。[91] 最主要的河流有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匯入拉布拉他河)、巴拉圭河、薩拉多河、內格羅河、聖克魯斯河、皮科馬約河、貝爾梅霍河和科羅拉多河。[97]河水最終都歸向阿根廷海,這是一個淺海,處於異常寬闊的阿根廷大陸架之上。[98]影響該水域的兩個主要洋流是巴西暖流和福克蘭寒流。

除了集中了全國大部分人口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阿根廷也有著北端的熱帶氣候[106]和大陸南端的副極地氣候,[104]氣候模式大致遵循地理區域區分:[註 5] 西北地區的氣候多種多樣,雨量由北到南、由東到西遞減:[98]臨近安第斯山的乾旱高原,寒冷而溫差大,夜晚氣溫常降至冰點以下。[98]東部的永加斯位於炎熱潮濕的熱帶。[107]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處於亞熱帶,北部為熱帶。氣候由濕熱多雨的北部[108]向溫和而半濕潤的南部過渡。[109] 格蘭查科具有酷熱的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查科省的里瓦達維亞保持著49℃的南美最高氣溫記錄。[106]潮濕的夏季伴隨大量季節性降水,[109]冬季較為乾燥。[110] 庫約的氣候大體溫和,山區有著高山氣候,一年中許多時候氣溫低於冰點。[111] 潘帕斯草原和潘佩阿納斯山脈氣候溫和,夏季炎熱,風暴多發,冬季涼爽。東部較為濕潤。[112] 巴塔哥尼亞的降水量自西向東驟減。[113]此地時常狂風大作。夏季較為溫和,[98]嚴寒的冬季伴隨著大雪和霜凍,[114][98]山區更是如此。丘布特省的薩米恩托鎮保持著-27.22℃的南美最低氣溫記錄。[115] 潘佩羅冷風是一種主要的地方性風,吹越巴塔哥尼亞與潘帕斯草原。在冷鋒過後,暖氣流會在冬季中後期從北方湧來,製造出溫和的天氣。[112]帶雨的東南風通常會緩和寒冷天氣,但也會帶來暴雨、狂濤和沿海的洪水,在晚秋和冬季的中部海岸與拉布拉他河口很常見。[112]佐達風是一種乾熱風,影響庫約和潘帕斯草原中部,在從安第斯山脈六千米高處下沉的過程中失去所有水分。佐達風的陣風風速可高達每小時120公里,可能助燃野火,造成災害。在刮佐達風的六月至十一月,被稱為「白風」的暴風雪常會影響海拔較高地區。

阿根廷建有拉丁美洲最大的鐵路系統,運營線路長達36,966公里,全長約48,000公里。[182]該系統連結了全部23個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以及所有鄰國。[183]四種不兼容的軌距迫使所有的區域間鐵路貨物運輸不得不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183]由於虧損嚴重,該系統從1940年代開始衰退。[183]公路網全長230,604公里,69,412公里的鋪面公路將布宜諾斯艾利斯與除烏斯懷亞外的所有省會和中等城市聯結在一起。[184]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聯通了大部分重要城市,但由於鐵路系統不力,公路運力仍然不足。[183] 水路長約11,000公里,發揮了重要的貨運作用。[185]主要的通航河流為拉布拉他河、巴拉那河、巴拉圭河和烏拉圭河。主要的海港有拉布拉他–恩塞納達、布蘭卡港、馬德普拉塔、克肯–內科切阿、里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德塞阿多港、馬德林港、烏斯懷亞和西聖安東尼奧。1990年代,位於聖菲省的新河港區取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成為阿根廷最重要的航運樞紐,它沿巴拉那河延展67公里,包括17個港口,擔負總出口的五成。 2013年,阿根廷有超過一千座機場,[183]其中159座有鋪面跑道。[186]距離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35公里的埃塞薩國際機場為全國最大機場,[187]其次是米西奧內斯省伊瓜蘇瀑布國際機場和門多薩普魯梅里略國際機場。[183]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豪爾赫·紐貝里機場是最大的國內機場。

阿根廷旅遊業以其文化產品和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著稱。2010年,該國接待外國遊客528萬人次,為南美洲頭號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在拉丁美洲僅次於墨西哥。2010年年來自外國遊客的收入達49.3億美元,高於2009年的39.6億美元。[203]阿根廷共有九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五項,自然遺產四項。

西班牙語是阿根廷事實上的官方語言,為幾乎所有阿根廷人使用。[225]這個國家是最大的通行「voseo現象」的西班牙語社會,以「vos」而不是「tú」作為第二人稱單數代詞,並有其相應的動詞變位形式。由於阿根廷土地遼闊,西班牙語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影響最大的拉布拉他河方言帶有近似於那不勒斯語的口音。[226]在義大利移民等歐洲移民中形成的阿根廷俚語也滲入了其它拉美國家的常用詞彙。

阿根廷文化植根於歐洲,來自諸多歐洲國家的移民對各自文化自覺地繼承、模仿與融合,造就了阿根廷文化的多元特徵。對此,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詼諧地描述道:「阿根廷人是說西班牙語的義大利人,並自以為是住在巴黎的英國人。」另外,高喬人自力更生的傳統鄉村生活方式也影響了阿根廷文化。

儘管阿根廷多彩的文學史上可追溯至1550年左右,[255]但直到「1837年一代」浪漫主義作家湧現,它的獨立才告開始。自由主義者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於1840年發表的《屠場》暗諷了羅薩斯壓迫統治下的阿根廷社會,是文學本土化的里程碑。薩米恩托以一篇《法昆多》探討了文明與野蠻這一主題,將高喬人視為近代化的障礙。與之相對的是高喬文學,荷西·埃爾南德斯1874年的英雄史詩《馬丁·菲耶羅》講述了主人公一生不幸的遭遇和頑強的鬥爭,將高喬人描繪為阿根廷精神的象徵。里卡多·吉拉爾德斯的《堂塞貢多·松勃拉》也是高喬文學的出色作品。 進入20世紀,現代派文學開始興起,該流派以筆觸細膩為特徵,受到象徵主義的強烈影響,萊奧波爾多·盧戈內斯和阿爾韋西娜·斯托爾尼是其代表人物。隨之而來的是先鋒派文學。埃內斯托·薩巴托的心理小說《隧道》由阿爾貝·加繆譯為法文後走向了世界。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他開闢了以隱喻和哲學思辨來觀察現代世界的新道路,《虛構集》和《阿萊夫》中的短篇小說將情結的簡單性和結構的複雜性結合在一起,在幻想文學上影響深遠。[256]他的朋友和合作者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是廣受讚譽的科幻小說《莫雷爾的發明》的作者。胡利奧·科塔薩爾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一名主將,人稱「短篇故事大師」。

除了歐洲常見的意大利麵、香腸和甜點,阿根廷人也享有各色本土菜式與克里奧爾菜式。包括南美烤餃子和阿根廷的國菜——燒烤與洛克羅。[267][268]洛克羅是玉米、大豆、肉類、洋蔥和葫蘆的雜燴。而烏米塔以玉米碎、辣椒、洋蔥、番茄等材料製成,類似於粽子。這個國家有著世界最高的紅肉消費量,[269]傳統的阿根廷燒烤使用各種肉類,特別是牛肉、羊肉、口利左香腸、牛胸腺、豬大腸和血腸。 維也納式的酥皮點心和用來填充蛋糕和薄烤餅的牛奶焦糖是常見的甜點。加入巧克力、牛奶焦糖或水果泥的夾心餅乾也很受歡迎。 阿根廷葡萄酒世界一流,[270]是當地菜譜上的佐餐酒,也是阿根廷國飲。[271]馬爾貝克、托龍特、赤霞珠、西拉和莎當妮是最搶手的幾個國際品種。馬黛茶是阿根廷國茶。

1080p
4K
8K
12K
16K
影片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阿根廷
阿根廷官方英文旅遊網站:阿根廷官方英文旅遊網站
阿根廷官方中文旅遊網站:阿根廷官方中文旅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