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稱Australia;縮寫:AU、AUS),簡稱澳大利亞、澳洲,是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大洋洲最大的國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巴西。澳洲國土包括澳洲大陸,塔斯曼尼亞島以及數個海外的島嶼,面積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與其隔海相望的東南近鄰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亞,北邊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及東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學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陸板塊,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澳洲人平均擁有國土面積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澳洲和美國是並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經濟成就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澳洲是全球第12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5,並被瑞士信貸集團列為世界財富中值最高的國家。澳洲的軍事支出排名世界第13。並在多項指數與排名例如生活素質,健康,教育,經濟自由度,公民自由度與政治權利中名列前茅。澳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聯合國、20國集團、大英國協、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及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
澳洲的英文「Australia」源於拉丁文「australis」,意為南方。20世紀初,口語化的稱呼「Oz」開始流行。「Aussie」亦同樣成為澳洲人的口語化稱呼。早在羅馬時期,「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陸的假想開始出現,並常在中世紀地理學被地理學家使用。在澳洲大陸被西方世界發現後,此名稱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這片新大陸的名字。
在英語世界使用「Australia」這個名稱的最早記錄是在1625年的印刷物上。但直到18世紀末期前,這個名稱是泛指整個南太平洋地區而非特指澳洲。1817年,澳洲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上,當時的新南威爾斯省州總督拉克倫·麥覺理批准了此一名稱,並建議當時殖民政府正式使用此詞。到1824年,海軍也正式認可了此名稱。
澳洲在50,000年前已經有人類蹤跡,如今澳洲原住民的祖先當時從東南亞移來。[6]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爲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坐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宣佈擁有澳洲主權。[7]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雪梨,並且升起英國國旗,澳洲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洲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英國於1610年至1770年間將罪犯送至北美; 其中包括美國及加拿大囚犯地 Penal Colony, 時間還長達160年。隨後美國掀起一場對付英國的美國革命, 由於加拿大就緊鄰美國, 英國擔心送至加拿大的英國囚犯會聯合美國對付英國, 因此英國面臨另尋囚犯地的窘境, 從1788年至1868年的80年期間, 英國最後才轉向澳洲送囚, 同時協助開墾澳洲大陸。根據統計, 英國送至澳洲的總囚犯人數只有16萬5千人左右[8]。而19世紀末,英國在澳洲的殖民區已經達到6個。英國於 1829年併入西澳為囚犯流放地, 最後一批英國囚犯於1868年被送至西澳。
新南威爾斯省的貝瑟斯特、維多利亞州的巴拉勒特發現金礦,自由移民開始激烈增長。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大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依其聯邦法律,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與英國君主為同一人。1914至1918年,澳洲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1927年,首次澳洲聯邦會議在坎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洲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洲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國協的獨立國家。1933年,西澳公投通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予以否決。1956年,墨爾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澳洲舉辦的第一次夏季奧運會,亦是南半球國家以及英國本土外的大英國協國家的首次奧運會。 1967年,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種人移居澳洲後的第一次改變。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簽署《與澳洲關係法》,規定澳洲最高法院擁有終審權,英國法律不再對澳洲有效。
1999年,澳洲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改採共和體制取代現有君主立憲制,並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但被否決。 2007年12月3日,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總理後,宣布將計劃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且直選總統[9]。 2008年2月12日,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次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
澳洲位於南半球、東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擁有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澳洲四面環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望。 澳洲佔有大洋洲絕大部分陸地,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和美國本土相似,其70%為沙漠和半沙漠。澳洲四面環海,海岸線較為平直,長達36,735公里。 澳洲全境平均海拔300米,超過1,000米的山地面積低於1%,低於500公尺者達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西部是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多分布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中部是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盛長草本植物,其中埃爾湖(Lake Eyre)是最低點,湖面低于海平面12米,以此為中心的大平原為大自流盆地。東部是古老山脈所形成的高地,大部分海拔800-1000米,東南部的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全澳最高峰。東北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
澳洲大盆地從卡奔塔利亞灣向南延伸至達令河北支流的上游,為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 澳洲主要河流有墨內河(2520公里)及其支流,水量季節性強,乾季易斷流。 澳洲於2012年11月設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以保護澳洲6塊水域、共23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環境[12]。
氣候上西部高原和內陸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00-300毫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1000-2300毫米,為全國多雨區,少部份屬亞熱帶;東部新英格蘭山地以南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均溫北部為27℃,南部14℃。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14]這一現象直到2008年後開始好轉,東海岸每年的降雨量亦開始恢復正常。
澳洲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洲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洲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被子植物約85%、哺乳類動物約84%、鳥類超過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89%是特有種。[15]澳洲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個濕地根據《濕地公約》而登記;另有16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
澳洲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綠的,且很能適應火災和乾旱,例如桉樹和金合歡。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傳出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澳洲的豆科植物種類繁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與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適應較貧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動物有單孔目(如鴨嘴獸和針鼴)、有袋類(如袋鼠、無尾熊和袋熊,其中拳擊袋鼠還是澳洲的國家象徵)、灣鱷和淡水鱷、鴯鶓和笑翠鳥等鳥類。澳洲的毒蛇數量在世界之最。[17] 澳洲野犬約引進於公元前3,000年,當時澳洲原住民與南島人貿易。[18]人類最初定居後,許多動植物品種很快絕種,包括一些大型動物;歐洲殖民開始後,更多物種步向滅絕,包括袋狼。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鐵路38,550公里(2006年)、機場461座(2007年)、河運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統發達,特別在主要大都會,如雪梨、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國際機場和暢通的大眾運輸系統,如城市火車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數的城鎮道路上,汽車限速一般是每小時60公里,學校周圍則是每小時40公里。高速公路則是每小時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則是每小時110公里。澳洲地廣人稀,大城市的間距通常很遙遠,公路是主要交通設施,人均擁有汽車數量則為世界國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車延續了大英國協制度的左側行駛,駕駛員座位亦在汽車右側,與宗主國英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於澳洲遠離其他大陸,海運港口是國家與外界經濟溝通的重要命脈;墨爾本港是澳洲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經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還有雪梨港及布裡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運輸系統在雪梨和墨爾本比其他國內城市發達,均有城市火車、有軌電車、公共巴士和輪渡,其中縱橫交錯在大墨爾本地區的墨爾本軌道交通系統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軌道交通之一。
澳洲採礦業發達,國內運輸大量使用火車、長途汽車,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因此發達。在專為運輸而設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車,即一輛高性能卡車頭拉著數節拖車和集裝箱在行駛,有時延伸長達50米(165英尺)。火車系統也很普遍應用在工業運輸。一般國民在選擇境內旅行或是商務活動多採用飛機,甚至自駕汽車,導致澳洲的鐵路客運並不發達。
大洋洲是亞洲與南美洲、非洲與南北美洲之間船舶和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應站,又是世界海底電纜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憑此優勢澳洲形成了兩個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雪梨與墨爾本。同樣憑此優勢澳洲形成了很多重要航空港,如雪梨、墨爾本、坎培拉、布里斯本、伯斯、阿得雷德。
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在澳洲得到長足而迅速的發展。因為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加之發達的經濟,澳洲成為讓人流連忘返的旅遊聖地。主要旅遊景點有雪梨歌劇院、港口大橋、雪梨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築)、黃金海岸、大堡礁、北艾爾湖、墨爾本藝術館、土著人發祥地卡卡杜國家公園及土著文化區威蘭吉湖區等。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相關網站:
維基百科:澳洲 澳洲中文官方旅遊局:澳洲中文官方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