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非洲 摩洛哥 拉巴特-薩累-宰穆爾-扎埃爾大區
拉巴特

Weather Data Source: Rabat weersvoorspelling
最近10天氣溫

拉巴特為摩洛哥首都,位於摩洛哥西北部布雷格雷格河口,始建於1150年。 1956年,摩洛哥獨立,定都拉巴特。為全國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拉巴特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處在大西洋的岸邊使拉巴特的氣候溫和適中,冬天涼爽而夏天溫暖。夜晚一般涼爽,(在冬天可能比較寒冷)。相比夜晚,白天的氣溫一般會上升9-10C°(15-18 F°)。在十二月和一月里,冬天的最高溫度一般只會有17.5 °C(或63.5 °F) (見 下方的氣溫表).

摩洛哥首都,位於摩西北的佈雷葛列格河口,瀕臨大西洋,與菲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來,一直是摩政治首都。拉巴特-薩 累大區包括拉巴特、薩累和德馬拉-斯基拉特三省,人口約212萬。拉巴特始建於西元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現存老城為 18世紀所建,新城於1912年摩成為法國保護國後興建。拉巴特瀕臨大西洋,有不少海濱浴場,是旅遊、消夏的好地方。拉巴特王宮、穆罕默德五世墓、烏達雅 城堡和舍拉廢墟等是遊人參觀的名勝。

摩洛哥首都。位於國境西北部大西洋岸,布賴格賴格河口左岸,與對岸塞拉市 共為拉巴特-塞拉聯合城市。總面積2100平方千米,總人口100.4萬(1990)。塞拉初為羅馬人居民點,10世紀建鎮。12世紀中葉始建拉巴特 城,1609年後大批摩爾人移入,城市迅速發展。19世紀為摩洛哥大西洋岸的唯一城市。1912年後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保護區”首府。1956年國家獨立後定為首都和直轄市。港口和城市周圍為富庶農業區,腹地廣闊,但河口泥沙逐年淤積,港口在地中海區的航運作用已減當年。全國陸路運輸和紡織工業中心。鐵路和公路南通達爾貝達(有高速公路)、馬拉喀什、薩菲;北通坦吉爾;東通非斯、烏季達和鄰國阿爾及利亞、突尼斯。 城南設有國際機場。紡織工業和手工業以產毛毯、地毯和皮革製品著稱,有水果、魚類加工等食品工業和制磚、石棉、陶瓷、木材與軟木加工等多種手工、半手工小 型企業。城市分新城、舊城兩部分。舊城沿河分佈,有穆斯林古鎮和猶太人居住區,多阿拉伯式建築,有城牆圍繞,街道狹窄,居民密集,手工業眾多,傳統民族市 場繁盛,街道兩側是低矮的房屋、店鋪和清真寺。在街上行走,不時要穿過拱門,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存留著濃厚的中世紀風采。新城位於舊城以北以東,為政府 機關、金融、商業、科學研究等機構所在地,多現代建築,街道寬廣。穆罕默德五世大 街員為現代化,商店林立、大廈錯落有致。全國文化中心。市內多文物古跡。有拉巴特王宮、卡斯巴烏達亞城堡、摩洛哥藝術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古物博物館和眾 多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為城東南的哈桑清真寺,建於1195年。拉巴特大學為全國最高學府。氣候終年溫和,海濱風光旖麗,文物古跡誘人,吸引大量外國觀 光遊客,為摩洛哥沿海主要旅遊中心之一,時差比北京晚9個小時。

拉巴特由兩個緊連的姐妹城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薩勒舊城。進入新城,西式樓房和阿 拉伯民族風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樹叢中。街道兩旁,綠樹成蔭,街心花園,比比皆是。王宮、政府機關、全國高等學府都坐落在這裏。舊城薩勒圍以紅色城牆,城 內多古老阿拉伯建築和清真寺,市面繁榮,後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藝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依然存留著濃厚的中世紀風采。城中多古跡,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 最大的清真寺,建於12世紀,長183米,寬139米,四周有16道門,據說毀於15世紀一次大地震,從殘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石柱中,還能辨認出當時建築規 模的宏偉,聳立於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禮塔)卻完整無損,用玫瑰色石塊砌成的高塔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加上塔頂,共高69米,是拉巴特引人注目的古 跡。海角上的軍事要塞遺址,即烏達亞城堡,其城牆、主殿已不復存,城門、瞭望崗樓屹立如故,城堡中間是一花園,多奇花異草。附近的加斯巴,是當年陳兵的地 方。新城東南的薩拉廢墟,傳說是穆瓦希德王朝時期建造的皇陵,周圍建有城堡。現在廢墟上還保存著門樓、墓碑、清真寺、放生池、花園等。

拉巴特這個名稱源於阿拉伯語,含義不一,說法眾多。一種說法認為“拉巴特”是“捆綁”的意思。乍一聽,簡直讓人吃驚,一個國家的首都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名稱呢?追根溯源,原來是這樣的: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個小村子,當時的國王將逮捕的犯人和擄來的戰犯,用繩子捆綁起來,命令士兵將他們押送到這裏從事繁重的苦役,隨著被送來的人越來越多,村子逐漸擴大,以致形成城市,從而得到一個奇怪的名稱——拉巴特。另一種說法是: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統治者阿卜杜勒•阿裏•穆明為了出兵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渡海遠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羅馬城 市薩累的廢墟附近建立了一座軍事要塞,定名為“裏巴特•法特赫”。這座軍事要塞便是烏達亞城堡,也稱烏達亞要塞,至今依然保存著。在阿拉伯語裏,“裏巴 特•法特赫”意為“勝利的營壘”,據說是為了紀念當年阿拉伯軍隊在阿拉科薩戰役中打敗西班牙人的勝利。後來,時代變遷,幾經滄桑,“裏巴特•法特赫”這個 軍事要塞逐漸擴展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舊的名稱,簡稱“裏巴特”,久而久之,“裏巴特”演變成“拉巴特”,並作為城市名稱沿用到今天。

拉巴特屬非洲西北部亞熱帶地區,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溫和潮濕。但北部沿海受地中海影響,基本為地中海式氣候,四季溫和,西和西北部沿海受大西洋影響。一月份平均氣溫12°C,四月平均氣溫20°C,七月平均氣溫22-28°C。阿特拉斯山地區多雨雪,南部系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少雨。從北部到中部年均降雨量為800-200毫米。

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並于8世紀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現在的阿拉維王朝建立於1660年,穆罕默德六世國 王是該王朝的第23位君主。從15世紀起,西方列強先後入侵。1912年3月30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法國同西班牙簽訂《馬德里條約》,摩北部地帶和 南部伊夫尼等地劃為西班牙保護地。1956年3月2日獲得獨立。1957年8月14日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國王 逝世。3月,哈桑二世國王登基。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國王因病逝世,王儲西迪•穆罕默德於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稱穆罕默德六世。

港口和城市周圍為富庶農業區,腹地廣闊,但河口泥沙逐年淤積,港口在地中海區的航運作用已減當年。全國陸路運輸和紡織工業中心。鐵路和公路南通達爾貝達(有高速公路)、馬拉喀什、薩菲;北通坦吉爾;東通非斯、烏季達和鄰國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城南設有國際機場。紡織工業和手工業以產毛毯、地毯和皮革製品著稱,有水果、魚類加工等食品工業和制磚、石棉、 陶瓷、木材與軟木加工等多種手工、半手工小型企業。城市分新城、舊城兩部分。舊城沿河分佈,有穆斯林古鎮和猶太人居住區,多阿拉伯式建築,有城牆圍繞,街 道狹窄,居民密集,手工業眾多,傳統民族市場繁盛。新城位於舊城以北以東,為政府機關、金融、商業、科學研究等機構所在地,多現代建築,街道寬廣。全國文 化中心。市內多文物古跡。有拉巴特王宮、卡斯巴烏達亞城堡、摩洛哥藝術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古物博物館和眾多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為城東南的哈桑清真寺,建於1195年。拉巴特大學為摩洛哥最高學府。氣候終年溫和,海濱風光旖麗,文物古跡誘人,吸引大量外國觀光遊客,為摩洛哥沿海主要旅遊中心。

2012 年拉巴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拉巴特:現代都市與歷史古城(摩洛哥)一份共用的遺產。拉巴特城位於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阿拉伯 穆斯林的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深度對話的產物。入選的遺產包括1912年到1930年法國作為保護國時期設計和建設的新城,覆蓋了皇家和行政區、住宅和商業 開發區以及名為試驗花園(Jardin d’Essais)的植物園兼遊樂園。遺產中包括的老城部分可追溯至12世紀。新城是20世紀建於非洲大陸上最大、最雄心勃勃的現代城市建築項目之一,而 且也很有可能是最完整的一個。舊城包括哈桑清真寺(Hassan)(始建於1184年)和阿爾莫哈德城牆與城門(Almohad)——它是阿爾莫哈德哈裏 發(Almohad caliphate)的偉大首都之城唯一留存的部分,同時也是從17世紀摩爾人(Moorish)或是安達盧西亞公國(Andalusian)唯一留存下 來的部分。

影片方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拉巴特
百度百科:拉巴特
官方網站:拉巴特
摩洛哥官方旅遊局:摩洛哥官方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