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一生珍藏 花的世界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若說杜奇歐重新詮釋了拜占庭藝術,那麼喬托則是改造了拜占庭藝術之後的藝術形式。他將拜占庭藝術中人物與建築的僵化形式,賦予自然與寫實的立體感,並將熱情與想像注入其中,這是西洋繪畫史的重要轉類點,因此後人稱他為西方繪畫之父。

 喬托為帕度亞﹝Padua﹞阿雷那禮拜堂作的壁畫:如聖若亞敬﹝S. Joachim﹞、聖安妮﹝S. Anne﹞、聖母和基督的故事中,表現了強烈的戲劇力量。這些作品在 1313 年﹝或在 1306 年﹞以前已經完成。在這之前,喬托可能已設計過亞西西﹝Assisi﹞的上教堂中,描述聖方濟﹝S. Francis﹞一生的壁畫連作。這些壁畫洋溢著人性,而聖方濟本人正是將人性注入十三世紀的宗教生活者,對藝術有強而有力的影響。

 大概在 1300 年之後,喬托設計了聖彼得教堂的《扁舟》﹝Navicella﹞,為象徵《教堂之船》﹝Ship of the Church﹞的巨型鑲嵌壁畫。大約在 1320 年代,他裝飾了佛羅倫斯,聖克羅齊教堂的 4 座禮拜堂,其中兩座和另一座禮拜堂中的《聖母升天圖》﹝Assumption﹞今日尚存。其中可看出少許哥德式雕刻的影響。他在梵蒂岡的作品《史蒂芬尼斯基祭壇》﹝Stefaneschi Altar﹞,雖然在 1342 年的一份文件中證明為他所作,但極可能出自他人之手;而《聖母登極》﹝The Madonna in Majesty﹞雖然沒有簽名,卻公認是他的作品。其他可能是他的作品者,包括《聖母之死》﹝Dormition of the Virgin﹞和佛羅倫斯聖母堂的一座十字架。

more...

   
  喬托 (Giotto di Bondone) 作品介紹
寶座聖母像﹝The Madonna in Majesty﹞
1310 年
蛋彩‧畫板,325 x 204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板畫的繪製日期仍有爭議,可能是畫家成熟時期的作品,與中世紀傳統的人像畫法相距很大。正如在以前許多的聖像中那樣,金色背景依能然存在,但是過去聖母所坐的寶座,卻讓位於一個神龕,神龕結構單薄,與聖母的莊重形像恰成對比。在這莊嚴肅穆的氛圍中,聖母的臉部仍舊是直挺挺地注視著觀眾。

more...
上教會內的濕壁畫﹝Frescoes in the upper church﹞
1297 ~ 1300 年
濕壁畫
聖方濟教堂,阿西西﹝Assisi﹞,義大利
 

阿西西聖方濟教堂上層教堂內喬托畫的濕壁畫~1297 年到 1300 之間 ,喬托在阿西西聖方濟教堂上教會中,畫過描述聖方濟﹝S.Francis﹞一生的壁畫連作。這些壁畫洋溢著人性,而聖方濟本人正是將人性注入十三世紀的宗教生活者,對藝術有強而有力的影響。

 
十字架﹝Crucifix﹞
1290 ~ 1300 年
蛋彩‧畫板,578 x 406 公分
聖馬利教堂,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十字架畫是喬托第一件留傳下來的作品。喬托在一開始便打破哥德式和拜占庭的繪畫傳統,以認識真實的周圍世界為基礎,發展出一條新的繪畫途徑。他的畫法清晰明亮,畫面結構高雅易懂,堪稱非凡佳作。喬托改變了將耶穌畫成僵化的固有傳統畫法,他認為那種畫法毫無真實感,不能使人動情。相反的,他決定將一個真正的人物懸掛在十字架上,並且因本身的重量而顯得下垂,就像忍受著可怕的痛楚似的。在當時的佛羅倫斯,還沒有任何一位畫家,有此創見和能力的。

 十四世紀的學者和「十日談」的作者薄伽丘,把喬托當作一個角色,寫進了他的故事裡,並讚譽喬托為「世界上最好的畫家」。到了十五世紀,且尼諾在「藝人手冊」一書中,也寫道:「喬托把希臘繪畫藝術,改變成拉丁繪畫藝術」這也就是說,喬托把拜占庭藝術,改變成為羅馬的古典派藝術,並發揚了古代的藝術傳統。後來,這股新潮流,也變成了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一個明顯的標記。

 
聖方濟受聖烙 ﹝Stigmatization of St Francis﹞
1297 ~ 1300 年
濕壁畫,270 x 230 公分
聖方濟教堂上教會,阿西西﹝Assisi﹞,義大利
 

 這幅畫是《聖方濟的故事》中的第 19 個場景。聖方濟逝世於 1226 年,他是亞西西一個富商的兒子,後來為了發揚宗教精神,轉而自願去過貧苦的生活,拋棄所有家產,雲遊四方,傳教佈道。不久之後,聖方濟便收了一批門徒追隨在其左右。他們來發展成聖方濟會,成為基督教會中最大的一支門系。《聖方濟受聖烙》被認為是聖方濟生平中最重要的事跡。畫中的形象、建築以及景物被組合在同一畫面中,結構平衡、合理,全然不再是中世紀作品中那種公式化的手法。

 
若亞敬之夢﹝Joachim's Dream﹞
1305 ~ 1308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若亞敬是安妮的丈夫,也是聖母瑪利亞的父親,在中世紀時期,他的傳說傳遍了地中海東部一帶。喬托為阿雷那教堂所作的壁畫,是西方藝術中,對若亞敬的傳說所作過的最著名的描繪。

 在這幅畫當中,他正睡在牧羊人的小屋前,一位天使在他的夢中出現,告知他瑪利亞即將誕生的消息。喬托在處理這幅畫時,儘量省去了不必要的細節,只留下那些對整個畫面直接有用的情節。這幅作品的背景非常簡單,但其景色卻恰到好處:藍藍的底色上,只有三個穿著布衣的主要人物,而牧羊人的小屋,襯托並突出了畫中的主角:若亞敬。

 這座小屋彷彿就建在山岩的表面一樣,天使飛過天空,手裡握著由象徵三位一體的三葉草所裝飾的節杖,全神貫注在若亞敬的身上。若亞敬的睡姿,也顯示出某種莊嚴的氣息,喬托讓他有血有肉。同樣地,牧羊人也畫得極為真實,比同時代作品中,任何的其他人物,都更為真實可信。

 喬托所畫的聖經人物,幾乎都出現在鄉村的背景下,這種畫法,後來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風格之一,而不像北方的文藝復興藝術那樣,總是將聖經人物,安排在精心佈置的室內場景中。

 
拒絕聖若亞敬的奉獻 ﹝Rejection of Joachim's Sacrifice﹞
1304 ~ 1306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這幅壁畫的背後建築物與《引見聖母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in the Temple﹞ 中的聖殿是同一棟,不過是它的反面。

 
向聖安妮宣告受胎﹝Annunciation to St Anne﹞
1305 ~ 1308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喬托在完成了亞西西上教堂的壁畫之後,又經過了一段時間,便繪製這一組描述聖母和耶穌生平的壁畫作品。這組壁畫共分成三排,佔滿了所有可以被利用的牆壁。在阿雷那教堂裡,其畫風迥異於原先在亞西西教堂中的繪畫風格,這時喬托採用的是一種樸素的,但卻令人全然信服的藝術風格,畫中幾乎沒有一點多餘的東西。

 聖安妮是聖母瑪利亞 的母親,她本來是沒有子女的,後來經由天使的顯靈傳信,告訴了她將要生產的事。畫面左側,跪在迴廊中的年輕女僕,和年老的聖安妮,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裡的房屋結構是用來突出聖安妮在畫面的中心位置。

 那個女僕從形體上到精神上,都被隔離在牆外,聽不到天使傳遞的消息。室內的佈置簡單而真實,床、帷幕和箱櫃等陳設平淡無奇,增添了此時此刻莊嚴肅穆的氣氛,書中沒有任何使人眼花撩亂、華而不實的裝飾,也沒有任何與內容毫不相干的情節在裡面。

 
金門相會﹝Meeting at the Golden Gate﹞
1302 ~ 1305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上帝派遣天使長加白利,告訴瑪利亞的父母若亞敬和安妮,說他們將在耶路撒冷的金門相會。他們兩個人一接吻,便使年事已高而長期未孕的安妮,懷了瑪利亞。在這裡畫家將建築物減少到只有一座城門的地步,但它卻支撐著全局。喬托只用了很少幾個景物,就把情節交代得很清楚。

 畫面從左側被畫框截斷的牧羊人開始,似乎在畫面以外,還有另一半的空間正在延續著﹝後來印象派畫家也使用這樣的技法﹞。當兩位聖者擁抱時,一群穿著簡樸的橘、黃、綠色長袍的女信徒,則在一旁觀望著。所有人都給人以強烈的、立體的、幾乎是雕塑式的真實感,在當時,這樣的舖排還是獨一無二的。

 她們的長袍自然地垂著,頸子上的皮膚皺褶,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若亞敬和牧羊人的腳,堅定地踏在地面上,這些不加矯飾的人物,必然與喬托生活周圍所見到的真人無異,但他卻賦予他們一種真實感,和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質。只有一點,喬托畫得不夠真實,那就是這些聖徒們臉上出奇細長的眼睛,這種斜吊式的眼睛,在阿雷那教堂壁畫中的大多數人物臉上,都可以看到。

 
引見聖母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in the Temple﹞
1304 ~ 1306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這幅壁畫是描寫基督與聖母馬利亞生平故事的連作之一,顯示大祭師迎接馬利亞進入聖殿。在畫中,我們看見在一個有數群觀眾見證的儀式中,所有這些人形都被喬托分成幾群,以使觀賞者能夠在眼睛的幾個動作中看遍全景。我們似乎趨隨著這幅作品裏的一條既有的道路,從左下角出發,走向馬利亞的母親,再走向馬利亞,然後順著祭師所伸出的雙臂,一直到金字塔形屋頂的尖端。

 到了這兒,我們發現到有兩個方向可以依循,然而,受到屋角上的深色邊緣所吸引,我們就朝它的方向走,因而落在右下角的兩個人形身上。我們的眼睛從這兒橫過平台,轉回到它原先進入這景象的那一點。當我們的眼睛完全了這個運動,我們就發覺到隨著這條道路,我們的眼睛畫出了一個三角形,這個形狀結合了人形與建築物成為一個單一的視覺表徵,亦即是一個金字塔的形體,聖殿的屋頂就是金字塔的頂端。

 喬托又藉由觀賞者眼睛的三角形運動,從構成屋頂的兩個平面,引出另外一度空間,使我們意識到那「金字塔」是一個三度空間的實體。喬托加強我們對這個實心「金字塔」的感覺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強調樓梯與拱道的側面。

 
聖家族逃往埃及 ﹝The Flight into Egypt﹞
1304 ~ 1306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這幅作品中的景物與人物配置協調,如中央那個懸崖峭壁的體積,恰好襯托著聖母與聖嬰的姿態,使之顯得更加莊重、更加突出。岩石朝右方逐漸傾斜,伴隨著旅行者的動式,顯示了這種動式朝縱深處運行的層次。

 
哀悼耶穌﹝The Mourning of Christ﹞
1305 ~ 1308 年
濕壁畫,200 x 185 公分
阿雷那教堂,帕度亞﹝Padua﹞,義大利
 

 這是幅戲劇性濃厚,並且富有強烈感染力的畫作。在耶穌的遺體周圍,是一群絕望的女聖徒和使徒們。喬托將景物安排在他度過年輕時代的托斯卡納山岩下,畫面中沒有任何多餘的細節,而沉浸在痛楚中的主要人物,表情哀傷但都帶著高貴的節制,這使人們回憶起最偉大的古典傳統。

 聖約翰俯身向前凝視著耶穌的屍體,姿勢毫不矯柔造作,卻有一種肅穆的氣氛,令人為之動容。畫面上方的天使們,是唯一用紛亂的形式來表示哀傷的,正如喬托作品中大多數的天使那樣,他們看上去好像沒有腿,他們的長袍向後飄了起來,就好像被風吹起來一樣。耶穌赤裸著身體,瑪利亞用手支撐看他,一位只看見長袍,而看不見臉部表情的女聖徒,則托著他的頭,這一切都凸顯了畫中死去的基督。瑪利亞和其他的婦女,則輕輕地握著耶穌受傷的雙手和雙腳,手腳上依稀可見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傷痕。

 背景中的山崖,從上而下像一支利箭般,直指畫面中央,也就是基督的屍體。山巔上的一顆枯樹,其枯枝殘葉把天空和地面聯結在一起。在這幅畫中,喬托充份運用了手的作用。例如聖約翰的手,右臂省去了很多的描繪,而以張開著的雙臂,來表示心中的絕望;女聖徒們托著耶穌頭部的手;基督的雙手和雙腳;以及最值得一提的,聖母瑪利亞 愛撫般摟看耶穌的脖子的那雙手。

 然而,這幅畫真正強大的感染力,還是自於那些體形真實、衣著樸素、而又氣質高貴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他們實實在在、活靈活現地,讓觀畫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耶穌的衷心敬愛。

 ※以上資料來源:視覺素養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