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西班牙 馬德里自治區 馬德里

Weather Data Source: el tiempo en Madrid 25 días
最近10天氣溫

馬德里(西班牙語: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馬德里自治區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其中。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爾人邊貿站「馬格立特」舊址上發展起來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將首都從華拉度列遷入於此[1],由於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發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隆納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其市區人口約340萬,都會區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

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卡斯蒂利亞高原的中央,海拔 646 公尺,人口大約 300 萬人。是一個政治、經濟、王室和公共行政部門總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商業中心。馬德里的銀行業和工業在西班牙佔有重要地位,主要的工業區位於城市以南,重要的紡織、食品及金屬加工工廠大多集中在那裡。此外,馬德里還以濃郁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和活躍的夜生活聞名遐邇。

位於伊比利半島中心的馬德里為西班牙的首都以及經濟、文化及政治中心。該市也為歐洲數一數二的藝術中心,每年都吸引來大批的觀光客。以太陽門(Puerta del Sol)為中心,道路由此成放射狀展開,便利的地鐵和公車系統,交通四通八達。悠閒的步道,提醒你身處於西班牙,不論白天或夜晚都是十分適合你閒逛,逛累了還可以來杯咖啡,靜靜地感覺這城市的脈動以及享受當地的風情。

馬德里是個相當適合步行漫遊的城市,從太陽門往西比列斯廣場,或從大廣場往王宮方向,沿途盡是藝術、文化及建築寶藏,馬德里著名的景點有莊嚴的皇宮(Palacio Real)、有委拉瑞茲、哥雅和葛雷柯名作的普拉多博物館(Paseo del Pradio)、年輕人聚集的太陽門、16世紀時哈普斯堡王朝建造了著名的大廣場(Plaza Mayor)及聖伊西卓大教堂(Catedral de San Isidro)……。到處都是觀光客群聚盡情瀏覽古蹟、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以及享受夜生活。

和歐洲其他著名的首都有點不一樣,馬德里直到1561年菲利普二世國王(King Felipe II)將王宮搬至此地,才比較受到重視,但很快就成為西班牙經濟、文化及政治中心。1939年內戰漫延至馬德里,雖然馬德里反對佛朗哥將軍的國家主義,但它仍然是西班牙首都,因為這在政治上仍有相當的穩定作用。佛朗哥將軍死後,西班牙社會開始大規模的變革,企圖從極權主義的壓迫中徹底破繭而出,馬德里現在仍是西班牙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角色更加重要,遷入居民大增,並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就業、就學機會。

名稱緣由
關於「馬德里」(Madrid)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好幾種說法。根據傳說,馬德里是由歐克諾‧彼雅諾[3](曼切華與托斯卡納王堤爾恩尼烏斯(Tyrrhenius)之子)所建立並命名為「梅特雷吉爾塔」(Metragirta)或「馬恩圖亞‧卡爾佩塔納」(Mantua Carpetana)。其他的說法則聲稱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是「烏爾薩利亞」(Ursaria,在拉丁文裡是「熊群之地」的意思),因為在鄰近的森林裡發現了大量的熊與草莓樹[4](在西班牙語叫做「madroño」,從中世紀就做為城市的象徵)。[5]而這個城市的古名「馬格立特」(Magerit)則來自於公元九年時建立在曼薩納雷斯河[6]上的堡壘,其名稱的意思是「豐水之地」。

不過,現在普遍相信這座城市今名的起源是來自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建立在曼贊拿利斯河岸上的新拓居地。這第一個村落的名字叫做「馬翠斯」(Matrice,是因流過該村落的河流而取的)。而面對接下來在第五世紀時日耳曼的蘇維匯人、汪達爾人與奄蔡人的入侵,羅馬帝國完全無力保衛它在伊比利半島上的領土,而也因此造成了西哥德人的大量入侵。這些當時的「蠻族」後來控制了馬翠斯。在七世紀時,穆斯林征服[8]了伊比利半島,並將這座城市的名字改為「梅里特」(Mayrit),這個詞是由阿拉伯文中「 ميرا ‎」(Mayra)這個詞(指如同「森林」或「生命贈與者」的水)和伊比利拉丁語中意指「地方」的後綴「it」組合而成。現在這個名字「Mardrid」則是從莫札勒布語[9]的「Matrit」,這個名詞仍做為馬德里人的稱呼。

歷史
中世紀
雖然現今的馬德里城區在史前時代就已有人類活動,但在羅馬帝國時期馬德里是屬於Complutum教區(現時的埃納雷斯堡)之內。但關於馬德里的第一次歷史記載卻是9世紀,穆罕默德一世命令於目前馬德里王宮的地址上興建一座小小的皇宮。環繞皇宮亦興建了一座堡壘al-Mudaina。鄰近皇宮是曼薩納雷斯河(Manzanares),穆斯林稱為al-Majrīṭ(阿拉伯語: المجريط,「水的來源」)。正因為這條河的名稱,人們就將此地命名為Majerit,成為日後Madrid這個字的雛形。1085年在阿方索六世進軍托萊多的途中這個堡壘被他征服了。他將該地的清真寺聖化為要塞糧倉的聖母瑪利亞教堂(Virgin of Almudena / almudin)。1329年,西班牙的立法部門(Cortes Generales)首次於此地進行會議,為斐迪南四世提供治國建議。瑟法底猶太人和摩爾人繼續於該市居住直至15世紀被驅逐為止。

在一次大火災之後,恩里克三世(1379年-1406年在位)重建了該市,並將自己安全地置於有城牆保護的艾派度皇宮內。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一世遷入馬德里的盛大歡迎儀式宣布結束了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的爭鬥。

文藝復興時期
首都位於托萊多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與首都位於薩拉戈薩的阿拉貢王國被卡洛斯一世結合成現代的西班牙。儘管查理偏袒著馬德里,但是他的兒子腓力二世(1527年-1598年在位)才是將王宮遷到馬德里的第一人,他在1561年將王宮遷到馬德里。雖然他沒有官方正式宣布遷都,但是事實上馬德里已是西班牙的首都。塞維亞繼續控制西屬印度,但馬德里卻控制著塞維亞。有一段短時間,1601年-1606年,當腓力三世於華拉度列建立自己的皇宮時,馬德里的財富就正正反映了西班牙的財富多少。西班牙16及17世紀「黃金世紀」時期,馬德里與其它歐洲國家的首都並不相似:馬德里的人口在經濟上都依賴於王室自己的生意。

文藝復興後至現代早期
腓力五世認為馬德里作為其中一個歐洲首都,現時的規模絕不適合代表西班牙,所以在他治下馬德里大興土木,包括興建新的皇宮(包括馬德里王宮)。可是,直至卡洛斯三世(1716年-1788年)之前馬德里還未成為一個現代城市。卡洛斯三世是馬德里歷史中最著名的一個國王,在他統治的那個時期市民都稱:「國王,是最佳的市長」。卡洛斯四世(1748年-1819年)成為國王的時候,馬德里的市民發生了起義。在他自己的兒子斐迪南七世率領人民起義後,卡洛斯四世退位,但斐迪南七世的統治非常短暫:1808年5月拿破崙的軍隊攻入了馬德里。1808年5月2日,西班牙語:(Dos de Mayo) 馬德里的人民起義反抗法軍,法軍的殘暴鎮壓對法國於西班牙的統治造成持久的影響,並向整個歐洲展示了法國的形象。

於西班牙獨立戰爭(1814年)後,斐迪南七世重新統治西班牙,但自由主義者之後發動了軍事政變,拉斐爾·德爾列戈要求斐迪南發誓要對憲法給予尊重。這開始了自由與保守政府輪流交替的時期,直到伊莎貝拉二世(1830年-1904年)即位為止。

20世紀後迄今
伊莎貝拉二世登位後未能緩和政治上的緊張局勢,這造成了另一次的起義,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建立。君主制恢復後,終於又導致建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及西班牙內戰的爆發。於內戰時期(1936年-1939年),馬德里是其中一個受到重大影響的城市,馬德里的街道亦成為了戰爭的場地。由1936年7月開始馬德里是共和黨人的據點。馬德里的西面郊區是1936年11月佛朗哥的民族主義軍隊欲奪取馬德里時,共和黨人與佛朗哥軍隊奮戰的地區。之後,馬德里被圍攻接近三年,直至1939年3月投降為止。內戰期間馬德里是第一個遭受特別針對平民的戰略轟炸的城市見(馬德里之圍條目)。

於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獨裁統治期間,特別於六十年代之後,馬德里的南部變得非常工業化,大量人口從農村地區遷徙到城市居住。馬德里的東南部成為了一片廣闊的貧民區,是一個積極的文化與政府機構的基地。

於佛朗哥逝世之後,陸續興起的一些政黨(包括左翼與共和主義思想的政黨)接受佛朗哥的要求由胡安·卡洛斯一世繼位 - 以獲取政黨的長久穩定及實行民主制度 - 帶領西班牙的君主立憲政體踏上正軌。

從1980年代的繁榮時期開始,與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其它城市比較,西班牙的首都鞏固了她於經濟、文化、工業、教育、及科技的領導地位。

21世紀
2004年3月11日,馬德里遭受了一次恐怖襲擊,恐怖份子在2004年3月14日(首相大選前三日)於繁忙時間的多輛火車上放置了一系列的炸彈,是為馬德里三一一爆炸案。這是自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後最嚴重的一次殘殺平民的行動。

馬德里市當局亦表現了成為奧運城市的渴求,所以馬德里成為了2012年夏季奧運會的參選城市;馬德里於第三輪投票被淘汰,最後倫敦當選。但是,馬德里市長指出:「馬德里舉辦奧運會的夢想並未於新加坡的失敗而完結,馬德里會繼續表現自己,成為2016年夏季奧運會的參選城市」。不幸的是,在第三輪投票中,被巴西申辦城市里約熱內盧以66票對32票擊敗。

影片分享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馬德里
官方網站:馬德里
西班牙官方旅遊局:西班牙旅遊局
西班牙中文旅遊局:西班牙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