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斯旅行社

Weather Data Source: weatherlabs.in
最近10天氣溫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大英國協的會員國之一。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包含全部有爭議的領土)或3,201,446(包含有爭議並實際控制的領土)平方公里[3],居世界第七位。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截止2011年擁有人口12.1億,僅次於中國,佔接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與中國並列為世界上人口超越10億的國家。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4個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都源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其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國名來自梵語的Sindhu、古波斯語的Hindu,原指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其國土Bharata(婆羅多),希臘人稱之為India,這兩個名稱同時沿用至今。

印度位於南亞地區,北以喜瑪拉雅山作為屏障,與不丹、尼泊爾、中國西藏相鄰。西北和巴基斯坦接壤,東北方則連接孟加拉、緬甸,東臨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南部伸入印度洋。

印度面積大約328萬7782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91倍大,地理環境複雜多變,包括有沖積平原、乾燥沙漠區、雨林、沼澤、山峰、森林、高原、海岸、河川和湖泊...等地形地貌。 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北方邦,超過一億四千八百萬人,佔印度總人口六分之一以上。

北方邦是印度恆河(Ganga)與亞穆納河(Yamuna)、兩大聖河交會處,擁有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喜瑪拉雅山系群峰峻嶺。

印度本身擁有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境內不同種族,形成殊異的人文風情,尤其是宗教信仰深深地影響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與型態,如特殊的紗麗穿著、印度的飲食、古典音樂、傳統舞蹈等等,印度的千萬風情吸引了世人的注目眼光。

在經過蒙兀兒帝國統治後,留下許多令人讚仰的建築藝術,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莫過於列為世界7大奇景之一的泰姬瑪哈陵,表現出典型的蒙兀兒式對稱風格,不僅如此,於華麗繁複的藝術外表下,包覆著一段美麗不朽的愛情神話,至今仍是蕩氣迴腸、令人動容。

最為人熟悉的金三角路線─首都德里、蒙兀兒帝國首都阿格拉、粉紅城市齋浦爾,由於地理關係形成三角位置,是第一次到印度探門路的必遊組合。印度聖河──恆河等於是印度人的代表,身為印度教徒的一份子,一生至少必須到恆河淨身一次。

位於卡修拉荷印度教寺廟,外觀上的男女性愛雕刻,也讓許多遊客趨之若鶩,到底是宗教藝術還是色情?就等你來一睹為快。

歷史
印度像是一個讓人永遠摸不透的神秘女郎,不知道下一刻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給你,對於崇尚冒險精神的你,絕對是一趟刺激、過癮的異國旅途。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顯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異較小,可能是因為在古代遭逢過大天災使人口大幅減少的緣故。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不過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攻佔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了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峰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列國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峰,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格蘭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聯合王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聯合王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文化人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مسلم لیگ,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由於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制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格的勞工法也限制了外來投資。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1080p
4K
8K
12K
16K
影片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印度
官方網站:印度
印度英文官方旅遊局:印度英文官方旅遊局
印度中文旅遊局:印度中文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