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時間:西元1860年。1992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出自梵語”Nagara”,意味首都之城,吳哥王朝先後有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孟加拉灣以及越南的部分土地。
歷代國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寺廟,吳哥王朝在初期時因為信奉印度教,建築物上多描繪如濕婆等有關印度教神的祭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吳哥窟,也因此使吳哥逐漸成為整個高棉人的宗教及精神中心;到了後期,大乘佛教勢力逐漸增廣,連帶促使吳哥王朝的寺廟和宮殿建築發展至最高峰。
按柬埔寨的歷史,綿亙數千年,大致分為扶南時代、真臘時代、吳哥時代、後吳哥時代、法國殖民地時代與民族國家時代。吳哥立為高棉首都幾乎長達五百年之久,耶索跋摩一世(Yasovarman
I)於西元889年在洞里薩湖北邊奠定了它的基礎。它位於一塊有城壕圈繞、面積有4×4公里的區域內,一座階梯式金字塔的中心,Phnom
Bakheng就建在一座天然丘陵上。顯然耶索跋摩的建築是後來其他國王所仿效的典型,他們在這座城市中另添上自己的階梯式金字塔;而吳哥窟正代表著這種發展的顛峰。
吳哥窟是蘇耶拔摩二世(西元1113-1145年)統治期間所建。他是有王室血緣的地方軍閥,在宣稱自己為吳哥的統治者之前,他必須先擊敗兩個敵人。因此,他開始與高棉自古以來的兩個敵對勢力作戰,即占婆人(Chams)和安南人(Annamites)。儘管歷經了十九年的戰爭,他仍然完成了吳哥窟的主要部分,這是吳哥城內十五座重要的王室紀念建築之一。
元成宗元貞二年(西元1296年),周達觀奉命隨元使昭喻真臘,曾撰寫《
真臘風土記
》,著實紀錄著真臘國的社會萬象,記敘了吳哥城宏偉的建築、精美的雕刻、深刻描述當時真臘國繁榮及昌盛,較當時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遜色。可惜在西元1431年,曾經繁榮一時的王朝卻隨著泰人的入侵而畫上句號。棄城而逃的高棉人遠赴150英里之外的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但泰人的目的只在於掠奪,當他們拿走吳哥的數億珠寶返鄉之後,那些俯瞰歷史塵煙的神的宮殿、佛的寺廟,便被深深地埋藏在洞里薩湖畔的綠色荒蕪裏,成為被遺忘的過去,開始了沈默的光陰。
吳哥王朝沒落之後,宏偉的帝國文化也就迅速湮沒在叢林之中,被人遺忘了整整五百年,直到1860年被一位法國探險家亨利‧默穆(Henri
Mouhot)意外發現,才得以破土重生,為世人所驚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