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後來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且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3年三國在共同針對鄂圖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屬馬其頓連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占領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到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狄托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初始定名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6年時狄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直轄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邦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共和國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共和國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內部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2001年春,馬其頓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馬國爆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馬國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阿族人得以進入馬其頓共和國的議會,參與選舉,之後馬國國內的民族關係有一定的改善。
在歷史上,馬其頓更多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 東南臨愛琴海。地處巴爾幹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門戶,一直為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在此興起,其後先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共和國,屬於塞爾維亞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佔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祇,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了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幹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腓力採用金銀復本位制。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礦,這樣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了反馬其頓起義
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佔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

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佔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里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回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著,幾至公開譁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后就離世,僅33歲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佔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斯拉夫人7世紀大量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馬其頓國。 837年,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地區,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2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於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占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為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託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馬境內阿爾巴尼亞族分離傾向不斷加劇,民族問題日益突出。阿族繼續堅持修改憲法,要求阿族成為主體民族,阿語成為官方語言。阿族民主黨參政後,馬政府許諾按歐洲標准給予阿族相應權利,並做出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舉措,馬國內的民族矛盾一度相對趨緩。自2001年2月起,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極端分子多次越過南斯拉夫與馬其頓邊境,佔領馬村莊,與馬邊防軍交火。隨後阿族極端分子又在馬邊境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泰托沃(阿族聚居區)襲擊馬軍,遭到馬軍猛烈還擊。同時,馬阿族舉行集會,公開要求成為主體民族,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馬民族矛盾上升。馬邊界發生衝突後,馬總統、政府、議會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族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行徑,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批評駐科索沃維和部隊沒有認真執行使命,維護好馬與科索沃的邊界;呼籲國際社會予馬以支持。
馬安全局勢的惡化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阿族極端分子的暴力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2001年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45號決議,強烈譴責馬部分地區和南塞地區極端分子的暴力活動,重申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馬、南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要求有關人員立即停止針對南、馬的武裝活動,放下武器,返回家園。北約和歐安組織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馬其頓的安全、穩定和領土完整。駐科索沃維和部隊加強了科索沃一側馬南邊界的巡邏,允許南聯盟軍警返回南與馬相鄰地區的“安全區”。4月底,阿族極端分子再次連續襲擊馬軍,馬政府採取軍事手段對其進行打擊,馬局勢再度惡化
●馬其頓歷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B6%E9%A1%BF%E5%85%B1%E5%92%8C
%E5%9B%BD%E5%8E%86%E5%8F%B2
●歐洲歷史: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5%8E%86%E5%8F%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