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旅遊
 
秘魯介紹
  秘魯國旗秘魯(西班牙語:Perú,克丘亞語:Piruw),全稱為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魯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西班牙帝國征服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獨立後,秘魯既經歷了政治動蕩、財政危機,也有出現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

現在的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是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水平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秘魯人口估計為2800萬,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和其他方言。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秘魯國名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Perú」,而「Perú」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巴拿馬聖米格爾灣附近的地區統治者Birú的名字。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繼續向南探索,新發現的地區便被命名為「Birú」或「Perú」。
1529年,西班牙王國在《托萊多條約》給予該名稱合法地位,條約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國為秘魯。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該國被稱為秘魯總督區,獨立後改名秘魯共和國。 官話「秘」字在此讀音為「bì」;粵語仍遵循音譯讀為「bei」。

秘魯國旗
秘魯國旗由三條垂直的紅、白、紅縱條組成。由何塞·德·聖馬丁設計,1825年啟用。6月7日為國旗日。
民用旗在1950年以前與政府旗沒有分別,中間皆有徽記。政府旗上的徽記為軍徽,西班牙文稱為Escudo de Armas,而軍旗上的徽記則是國徽,西班牙文為Escudo Nacional。國籍旗為正方形,白地,繞以紅邊,中為軍徽。

秘魯國徽
目前的秘魯國徽啟用於1950年,為盾徽。左上角為小羊駝,右上角方金雞納樹,下方為豐裕之角。上方和兩側分別有冬青櫟冠和四面國旗裝飾。此徽亦見於秘魯軍旗上。
在政府旗上的是軍徽 (Escudo de Armas)。國旗被月桂和橄欖枝條取代。

維基百科:秘魯
百度百科:秘魯
秘魯官方英文旅遊網站:秘魯官方英文旅遊網站

●秘魯歷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8%E9%B2%81%E5%8E%86%E5%8F%B2


秘魯節日
 
日期 中文名稱
1月1日 元旦
2月2-15日 康德拉利亞聖母節
2月14日 情人節
3月31日 植樹節
3月22日-4月25日 復活節
5月1日 勞動節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
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 父親節
6月7日 向國旗宣誓效忠日
6月24日 太陽節
6月29日 聖彼得和保羅日
7月下旬 雅瓦爾節
7月28日 獨立日(國慶日)
8月30日 利馬玫瑰節
10月 游神節
11月1日 萬聖節
11月2日 萬靈節
11月4日-5日 普諾建城節
12月9日 陸軍節,即阿亞庫喬戰役勝利日
12月25日 聖誕節
                 
  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秘魯深度旅遊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凱尼斯旅行社1000 vip特約商 玩家醉愛的凱尼斯 竹北旗艦店

秘魯google地圖
 
  證據表明,秘魯在大約公元前11,000年開始有人類的足跡。[7]當地最早出現的複雜社會結構是公元前3,000至1,800年在沿海地區形成的小北史前文明,[8]其後又相繼出現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莫奇卡文明、納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和奇穆文明。在公元15世紀,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國,並維持了一個世紀。該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9]印第安社會建基於農業,使用灌溉和梯田等種植法;美洲駝飼養和漁業也十分重要。因為沒有市場或金錢的概念,社群的維繫依賴互惠和再分配等機制。

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領的征服者擊敗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西班牙自此開始對當地的統治。10年後,西班牙王國宣布成立秘魯總督區,包含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總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於1570年代重組該國,銀礦開採成為主要經濟活動,被奴役的印第安人是主要的勞動力。秘魯的礦藏為西班牙王國帶來收入,也引發了一個伸延遠至歐洲和菲律賓的貿易網路。但是,到了18世紀,減少中的銀產量以及經濟多樣化大大削減了王國的收入。對此,王國實行波旁改革,增加稅收,分割秘魯總督區。新法例觸發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等人的起義,但他們全都被擊敗。

19世紀初期,獨立戰爭在南美洲各地暴發,但秘魯仍是君主主義者的大本營。因為菁英分子在獨立與繼續效忠西班牙王室兩個選項之間發生分化,秘魯的獨立要到何塞·德·聖馬丁和西蒙·玻利瓦爾發起軍事行動後才成事。共和國成立初期,各地區軍事領袖之間的權力鬥爭導致政局不穩。隨著玻利瓦爾組建拉丁美洲聯盟的計劃遭遇失敗,秘魯-玻利維亞邦聯成立不久後又告瓦解,秘魯的國家認同也開始建立。
從1840到1860年代,在總統拉蒙·卡斯蒂利亞的統治之下,海鳥糞出口帶動國家收入增加,秘魯隨之穩定發展。但直到1870年代,這些資源逐漸被耗盡,國家嚴重負債,政客的內鬥重新展開。

秘魯在1879年至1883年間發生的太平洋戰爭被智利擊敗,在《安孔條約》和《利馬條約》中割讓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兩省。保守主義政黨Partido Civil的執政暫緩了秘魯戰後的內部鬥爭,該黨一直維持到獨裁者奧古斯托·B·萊吉納掌權。大蕭條拖垮了萊吉納政權,也引發了新一輪的政局混亂,秘魯人民黨隨之而冒起。在往後的30年,秘魯的政治形勢都圍繞著菁英份子聯合軍人與人民黨的鬥爭發展。

1968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將軍帶領武裝部隊對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總統發動政變。貝拉斯科奪權後進行激進的改革以促進發展,但無法獲得廣泛支持。
1975年,貝拉斯科被總理兼陸軍部長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莫拉萊斯停止了貝拉斯科的改革進程,重新建立民主制度。
1980年代,秘魯面臨巨額外債、高速通貨膨脹、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動以及大範圍政治暴力。在阿爾韋托·藤森(本名藤森謙也)的統治下,國家開始復甦;但獨裁、貪污和侵犯人權等指控迫使藤森在2000年備受爭議的總統選舉後辭職。藤森時代結束後,秘魯嘗試在打擊貪污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現任總統是奧良塔·烏馬拉。

●秘魯歷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8%E9%B2%81%E5%8E%86%E5%8F%B2

  秘魯面積1,285,220平方公里,約為墨西哥的三分之二大小。該國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把秘魯分為三個地理區:山脈以西的沿岸區是狹長的平原,除季節性河流河谷地區外氣候乾旱;高原區即安第斯山區,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和全國最高的山峰──海拔6,768米的瓦斯卡蘭山都位於該區;第三個區域是佔全國土地面積60%的亞馬孫林區,區內是被亞馬孫雨林覆蓋的廣闊的低地,位於山脈以東。

秘魯境內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三個主要流域之一。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多為間歇性,斜度較高,長度較短;亞馬孫河支流的長度較長,流量較大,流出高原區後斜度降低;注入的的喀喀湖的河流則以長度短、流量大為特徵。[48]秘魯境內最長的河流依次為烏卡亞利河、馬拉尼翁河、普圖馬約河、查哇利河、瓦亞加河、烏魯班巴河、曼塔羅河和亞馬孫河。

與其他赤道國家不同,秘魯的氣候不是單一的熱帶;安第斯山脈和秘魯寒流使全國各地的氣候有較大的差異。沿岸區氣候溫和、濕度高但降水量低,但該區北部因副熱帶高壓壟罩,與秘魯涼流之引響,屬於降水稀少的沙漠氣候;高原區夏季多雨,氣溫和濕度隨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亞馬孫林區溫暖多雨,但南端的冬季寒冷,不是四季都有降水。因為豐富的地理和氣候形態,秘魯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截至2003年,該國發現21,462種動物和植物,其中5,855種是特有種。秘魯政府設立了幾個國家公園進行保育工作。

  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根據現行憲法,總統同時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任期為5年,不可連任。總統直接委任總理,並會參考總理的意見委任內閣成員。國會實行一院制,由120名議員組成,議員每屆任期為5年。法案可由行政或立法機構提出,經國會通過及總統公布後成為法例。司法機構名義上獨立,但以行政手段干預司法程序的情況在過去十分普遍,至今仍然存在。

秘魯政府經由直接選舉產生,全國18至70歲的公民必須投票。在2006年舉行的選舉中,秘魯人民黨總統候選人阿蘭·加西亞在第二輪投票中以52.6%的得票率擊敗得票率為47.4%的為秘魯而聯合黨候選人奧利安塔·烏馬拉。國會席位分配目前如下:秘魯人民黨36席、秘魯民族主義黨23席、為秘魯而聯合黨19席、國家黨15席、爭取未來聯盟13席、國會聯盟9席、民主特別國會聯盟5席。

秘魯另有一特殊政黨光明之路是一個極左派共產黨奉行毛派思想,由秘魯共產黨分裂出來,該黨堅持武裝革命路線並拒絕參與選舉,認為選舉是資本主義派由金錢堆砌的花招,該黨採用游擊隊路線襲擊投票所和政府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1992年該黨首腦阿維馬埃爾·古斯曼曾被CIA拘捕之後判無期徒刑,之後秘魯持續追擊餘黨,至2013年所有主要首腦皆已被捕或擊斃,光明之路僅存零星活動。

秘魯外交被與鄰國的邊界糾紛支配,但其中大部分都已在20世紀解決。現在秘魯和智利對於太平洋海域邊界劃分問題仍有爭議。秘魯是若干區域聯盟的活躍成員,是安第斯國家共同體的創始成員之一,又有參與美洲國家組織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秘魯軍隊由海、陸、空三軍組成,首要任務是保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以及兼任最高統帥的總統,徵兵制在1999年取消,改由公民自發參軍。

  秘魯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2010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723(高),2010年人均收入折合為5,195美元,31.3%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包括9.8%人口非常貧窮。在歷史上,秘魯十分依賴出口賺取外匯,以進口物資及償還外債,整體經濟表現也與出口息息相關。雖然出口為國家帶來龐大的收入,但秘魯無法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經濟,收入分配仍然不均。

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已開發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托·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

第三產業占秘魯國內生產總值的53%,第二產業佔22.3%,第一產業佔15%,稅收佔9.7%。近年秘魯的經濟增長受惠於宏觀經濟穩定、貿易條件改善以及投資和消費的增加。2006年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後,兩國雙邊貿易額預期將會提高。秘魯的主要出口貨物有銅、黃金、鋅、紡織品、魚產品等;最大貿易夥伴依次為美國、中國、巴西和智利。

 

溫度與大氣循環因各區域而異。
海岸區: 此區兩季分明: 夏季 (十二月至三月),氣溫可達攝氏27度 (華氏80度);冬季(四月至十一月),非常濕冷,氣溫可降至攝氏12度 (華氏53度)。雖然,海岸區罕有下雨,然而冬季期間薄霧和毛毛雨很常見。最遠的北海岸擁有整年的陽光,夏季氣溫可達攝氏35度 (95華氏)。
高地區: 天氣乾燥而溫和,二季分明: 乾季(四月至十月),陽光充足,夜晚寒冷,極少降雨 –是最佳旅遊安地斯的季節- 雨季 (十二月至三月)。 陽光與陰暗間的溫度相差懸殊,往往同一天內從攝氏 20度(華氏68度)至攝氏 2度 (華氏35度)溫度變化很大。
叢林區: 天氣潮濕而炎熱,二季分明: 夏季或乾季 (四月至十月) ,陽光充足,溫度高達攝氏30度 (華氏86度),與季 (十一月至三月),陣雨大量而頻繁,河流氾濫嚴重。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平均氣溫 22 23 22 20 18 17 17 16 16 16 18 20
平均最高溫 26 27 27 25 22 20 19 19 20 20 22 24
平均最低溫 20 20 19 18 16 16 15 15 15 15 16 18
平均降雨天數 3 2 1 1 3 6 8 9 7 4 3 1

在秘魯旅遊時必須注意他有許多不同的氣候區,舉例來說:LIMA的夏天,到CUSCO正好是冬天的天氣,往往只要地形稍微變化,溫差也會變化很大

●世界各國氣溫
http://www.worldweather.org

 
  凡持台灣發出之中華民國護照,有出發日加六個月以上的護照效期及來回機票,享90天免簽證
  1 Nuevo Sol ( 新索爾 ) = 100 Centimos ( 分 )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由左至右面額分別為;1 Centimo、5 Centimos、10 Centimos、20 Centimos、50 Centimos、1 Nuevo Sol
錢幣正面皆鐫刻有秘魯國徽 ( Coat of Arms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 BANCO CENTRAL DE RESERVA DEL PERÚ )名稱、鑄造年份。

5 Centimos - 錢幣直徑為18.00 mm,厚1.68 mm,重1.02 g。
10 Centimos - 錢幣直徑為20.50 mm,厚1.44 mm,重3.50 g。
20 Centimos - 錢幣直徑為23.00 mm,厚1.40 mm,重4.40 g。
50 Centimos - 錢幣直徑為22.00 mm,厚1.88 mm,重5.45 g。
1 Nuevo Sol - 本枚約於2012年8月6日開始發行,錢幣直徑為25.50 mm,重7.32 g。

●台灣銀行台幣兌換美金即時匯率
http://rate.bot.com.tw/Pages/Static/UIP003.zh-TW.htm

  秘魯的電壓是220伏特 60Hz。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
http://www.yung-li.com.tw/tw/info/ww_specifications.htm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含插頭照片樣本)
http://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世界各國電源插頭插座形式

 

雖然秘魯政府承認所有其他原住民語言與方言,然而官方語言是西班牙文。羅馬天主教會享有優待的地位,然而秘魯政府保證完全的宗教自由。大部分的學校教導基礎英語。旅行社導遊和飯店工作人員等從事觀光旅遊業人士普遍會說英文。

旅遊購物英文 玩家推薦的網站 玩家推薦的網站
  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衝擊。

秘魯是聞名世界的古印加文化發祥地,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丶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占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航空
秘魯與台灣沒有直達航線,到秘魯旅遊航線須經西班牙馬德里、荷蘭阿姆斯特丹或紐約、洛杉磯、邁阿米、多倫多等地中轉。全國共有機場31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分別是:利馬“豪爾赫‧查維斯”國際機場、庫斯科國際機場、伊基托斯國際機場、塔克納國際機場和阿雷基帕國際機場。 通往國際機場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搭乘計程車或旅遊包車。飯店和機場有大型計程車排,車資稍貴一點但安全舒適。計程車免小費。

鐵路
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1851年建成第一條利馬至卡亞俄的鐵路。2011年鐵路總里程1908公里,主要有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鐵路,多用於山區農礦產品運輸及部分旅遊客運。2011年客運量176萬人次,貨運量790.6萬噸。
秘魯南部的阿雷基帕、普諾和庫斯科三個城市之間有便利的鐵路運輸系統,能保證提供座位和旅客車票。其中普諾——庫斯線路的車票可在普諾、庫斯科和玻利維亞的科帕卡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城市購買到。在庫斯科和利馬之間並無火車可供乘坐,但公共汽車和電車也是不錯的選擇。秘魯大部分的計程車都沒有安裝計價器,所以,常常需要在出發前和司機來一番討價還價。

公路
現有公路里程7.85萬公里。2011年,公路里程12.9萬公里。其中國道2.3萬公里,省道2.6萬公里,市鎮級公路8.0萬公里。2011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97.99萬輛,公路客運量7083.10萬人次。秘魯主要公路是縱貫南北的泛美公路和橫跨東西的中央公路。

水運
秘魯瀕臨太平洋,沿海多優良港口。內陸地區尤其是亞馬遜地區河流縱橫,水路運輸便利。秘現有海港19個,河港4個,湖港1 個。2011年有各類民用船隻6053艘,貨運量2174萬噸。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派塔、欽博特、伊洛、薩拉維裏等。

公車
主要是乘客為20-30人的小公共客車,沒有固定的車站,乘客應及時通知司機下車地點。

計程車
在利馬,乘計程車是較好的出行選擇。利馬的計程車沒有計程器,遊客在應在搭乘前同司機講好價錢。一般情況下,5公里車程收費大約為2美元。

●秘魯國鐵時刻表與訂票:http://www.perurail.com

                 
 
  利馬省 利馬 仁慈聖母聖殿 利馬主教座堂 聖伯多祿聖殿與修院
      聖奧斯定堂 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院 利馬證券交易所
      利馬總主教宮 費利佩城堡 利馬國家博物館
      的的喀喀湖 帕恰卡馬克遺址 秘魯總統府
      拉斯萊延達斯公園 利馬大廣場 亞馬遜河
  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阿雷基帕聖殿主教座堂 天主教阿雷基帕總教區
      卡西里山 薩利納斯湖 塔庫內山
      烏卡亞利河 瓦爾卡瓦爾卡火山 天主教普諾教區
    莫延多 卡拉爾-蘇佩聖城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納斯卡線
  普諾省 普諾 昌昌城考古地區 夏文考古遺址 馬丘比丘
  莫約班巴省 塔拉波托 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 印加古道  
  瓦烏拉省 瓦喬 拉利伯塔德錢昌古跡    
  庫斯科省 庫斯科 庫斯科古城 太陽神殿 薩克塞華曼
  特魯希略省 特魯希略      
  奇克拉約省 奇克拉約      
  皮烏拉省 皮烏拉      
  邁納斯省 伊基托斯      
  桑塔省 欽博特      
  科羅內爾波蒂略省 普卡爾帕      
  伊卡省 伊卡      
  卡哈馬卡省 卡哈馬卡      
  瓦曼加省 阿亞庫喬      
  瓦努科省 瓦努科      
更多....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庫斯科古城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納斯卡線 昌昌城考古地區
  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 夏文考古遺址      




利馬
利馬(西班牙語:Lima),南美洲國家秘魯的首都,位於秘魯西海岸線的中央,西臨太平洋,與海港卡亞俄組成利馬都會區。 利馬於1535年1月18日由西班牙殖民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所建,是秘魯的西班牙文化重地,著名的天主教建築包括了16世紀的大教堂和聖・馬可仕全國大學。在1500年代和1600年代,秘魯是西班牙語美洲僅次於波哥大和墨西哥城的經濟、文化重心。

more...



仁慈聖母聖殿
仁慈聖母聖殿與修院(Basílica Menor y Convento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Merced)是秘魯利馬的一座宗教建築。 它的歷史與這座城市一樣古老,創建於1534年4月13日。最初的教堂為木結構。目前的磚砌教堂是第二座。其主要特徵是裝飾繁複的巴洛克立面,1591年由克里斯多福·戈麥斯雕刻。

more...



利馬主教座堂
利馬聖殿主教座堂是羅馬天主教利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秘魯利馬市中心的武器廣場。始建於1535年,此後歷經多次重建,但仍保持了西班牙殖民式建築和立面。供奉聖若望。

more...



聖伯多祿聖殿與修院
聖伯多祿聖殿與修院(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Pedro)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宗座聖殿與修院,位於秘魯利馬。 它建於1638年,由耶穌會管理,屬於天主教利馬總教區。

more...



聖奧斯定堂
聖奧斯定堂(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Pedro)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宗座聖殿與修院,位於秘魯利馬。 它建於1638年,由耶穌會管理,屬於天主教利馬總教區。

more...



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院
聖方濟各聖殿與修院(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Lima)位於秘魯利馬,武器廣場東北方一個街塊,巴洛克風格。它是利馬歷史中心的一部分,1991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它的圖書館和地下墓穴非常著名。

more...



利馬證券交易所
利馬證券交易所(Bolsa de Valores de Lima,縮寫:BVL) 是秘魯的證券交易所,坐落與首都利馬。該證券交易所有數個指數,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表最大最有活力交易股的IGBVL(Indice General Bolsa de Valores)。

more...



利馬總主教宮
利馬總主教宮(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是羅馬天主教利馬總主教若望‧西普里亞尼樞機的府邸,也是天主教利馬總教區的行政總部,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古城中心武器廣場的東北角。

more...



費利佩城堡
費利佩城堡(Fortaleza del Real Felipe)為西班牙統治美洲殖民地所修規模最大的防禦工事,位於秘魯首都利馬西14公里處。[1] 典型16世紀中葉歐洲城堡風格,該城堡守衛著卡亞俄港,今已改建成秘魯陸軍軍事博物館。因城堡建成時(1747年8月1日)正值費爾南多在位,故名為「皇家費爾南多(費迪南)城堡」,後為紀念已故國王費利佩五世,改名為「皇家費利佩城堡」。

more...



利馬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位於利馬市聖博爾哈區。建成於1976年,大樓共九層,是一座造型和內結構頗具特色的建築物。1988年3月14日,根據秘魯共和國關於建國家博物館的最高法令,將此樓作為國家博物館館址。1990年2月19日開館,同年3月1日向公眾開放。

more...



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語:Titicaca)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湖面海拔高3812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大船可通航的高山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處達280米。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的的喀喀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也是印第安人的聖湖。

more...



帕恰卡馬克遺址
遺址位於利馬以南20餘公里處的“魯林谷地”,在秘魯古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於西元前200年左右興起,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毀壞。它原為前印加時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廟,後被印加王國征服,成為秘魯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廟,以莊嚴、肅穆、雄偉而著稱。

more...



秘魯總統府
秘魯總統府位於中心廣場與裏馬克河之間。皮薩羅之後,西班牙國王的歷任總督均居於此。十九世紀下半葉,該建築進行大規模裝飾,豪華不凡。最初,建築完全按照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風格:兩個大院子,供步兵和騎兵所用。

more...



拉斯萊延達斯公園
拉斯萊延達斯公園,又稱利馬動物園,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城和卡亞俄港之間,以雲集許多珍貴動物而聞名。園內山區、山丘、平原鬱鬱蔥蔥,依勢錯落;片片熱帶叢林顯露出無限生機,自然風光別有洞天。林間樹上活躍著南美洲珍禽異獸的身影。園中的各種設施齊備,還建有兒童遊樂場。

more...



利馬大廣場
廣場中央的銅噴泉建於1650年。廣場四周有總統府、利馬市政大廈、大教堂等。利馬老城的建築仍保持西班牙的建築藝術風格特色。它是秘魯政治生活歷程中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物。

more...



亞馬遜河
南美洲第一大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流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南美洲中北部。上源稱阿普裏馬克河,出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西科迪勒拉山脈東坡。接納烏魯班巴河後,稱烏卡亞利河。北流接納馬拉尼翁河後始稱亞馬遜河。自此向東,流貫於亞馬遜平原,至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長6400千米。沿途接納1000多條支流,其中長度在1500千米以上的大支流有17條。

more...



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Arequipa)是秘魯南部的大城市,人口約80萬,僅次於首都利馬,以人口計是秘魯第二大城市,同時是阿雷基帕省的省會。該城位處海拔2,380米,周邊火山密集,共計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埃爾米斯蒂火山,它曾在1438年和1471年期間強烈爆發,最近一次小型爆發在1870年。

more...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阿雷帕基古城中的裝飾建築在融合了歐洲建築和當地傳統建築精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技術和建築形式的創造融合,是阿雷帕基地區古城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古城是雖然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起來的,但城中處處可以見到地理環境、當地土著文化因素、殖民征服和宗教征服的逐步深化以及周圍壯麗的自然景色對古城建築的影響。

more...



阿雷基帕聖殿主教座堂
阿雷基帕聖殿主教座堂(Basílica Catedral de Arequipa)位於秘魯第二大城市阿雷基帕的武器廣場,是天主教阿雷基帕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秘魯自西班牙征服以來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more...



天主教阿雷基帕總教區
天主教阿雷基帕總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Arequipensis、西班牙語:Arquidiócesis de Arequipa)是秘魯一個羅馬天主教教省總教區,下轄五個教區,是該國七個總教區之一。 1577年4月16日教區,1943年5月23日升為總教區。

more...



卡西里山
卡西里山是秘魯的山峰,位於該國南部阿雷基帕大區的卡斯蒂利亞省,屬於安第斯山脈中奇拉山脈的一部分,處於奇拉山、喬克皮爾瓦山和尤拉卡薩山以南、塞拉尼山東北面,海拔高度5,647米。

more...



薩利納斯湖
薩利納斯湖是秘魯的湖泊,位於該國南部阿雷基帕大區的阿雷基帕省,距離阿雷基帕約60公里,面積61.2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300米,每年平均降雨量285毫米。

more...



塔庫內山
塔庫內山是秘魯的山峰,位於該國南部阿雷基帕大區的阿雷基帕省和莫克瓜大區和桑切斯將軍山省,處於薩利納斯湖以南和皮丘皮丘火山以東,屬於安第斯山脈的一部分,海拔高度約5,500米。

more...



烏卡亞利河
烏卡亞利河(西班牙語:Río Ucayali)發源自南美洲阿雷基帕大區的的喀喀湖以北110公里(70英哩),河道全長1,600.1公里,是亞馬遜河豚、巨獺和亞馬遜海牛的棲息地。秘魯烏卡亞利大區以烏卡亞利河命名。

more...



瓦爾卡瓦爾卡火山
瓦爾卡瓦爾卡火山是秘魯的火山,位於該國南部,距離阿雷基帕約110公里,屬於安第斯山脈的一部分,由阿雷基帕大區負責管轄,海拔高度6,025米。

more...



天主教普諾教區
天主教普諾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Puniensis、西班牙語:Diócesis de Puno)是秘魯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區,屬阿雷基帕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1861年10月7日,位於普諾大區中部和西南部。2004年有教友515,182人(佔轄區總人口85.0%)、四十四個堂區、卅二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喬治‧伯多祿‧卡里翁‧帕夫利奇。

more...



莫延多
莫延多是秘魯的城市,位於該國南部太平洋沿岸,由阿雷基帕大區負責管轄,鎮上有民用機場,該鎮在50年前曾經是重要的港口,人口28,953。

more...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西班牙語:Parque Nacional Huascarán)是秘魯的一座國家公園,位於安第斯山脈西部的白山山脈。秘魯的最高峰,海拔6,768米的瓦斯卡蘭山的北峰就坐落在此。198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more...



卡拉爾-蘇佩聖城
卡拉爾位於祕魯首都利馬北方200公里處,曾是小北文明的首都,約有5000年歷史,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 卡拉爾興盛於西元前2600年至2000年間,遺址面積超過60公頃 2009年6月28日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因卡拉爾遺址擁有古老歷史、金字塔與複雜的建築及廣場等理由通過其加入世界遺產的申請。

more...



納斯卡線
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是位於納斯卡沙漠上的巨大地面圖形,納斯卡沙漠是一座高度乾燥延伸53英里(多於80公里)的高原,在秘魯的納斯卡鎮與帕爾帕市之間。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發現。雖然有些地方的人體石刻是以帕拉卡作為主題,但是學者認為納斯卡線是納斯卡文明於400年至650年所創造。

more...



普諾
普諾是位於秘魯東南部的一座城市,座落於的的喀喀湖岸邊,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承載航運的湖泊,海拔3,860米(12,421英尺)。[2]普諾也是普諾區和普諾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more...



昌昌城考古地區
昌昌(Chan Chan)是位於秘魯北部省份拉利伯塔德大區的一個考古遺址,在特魯希略東方5公里。昌昌為奇穆王國的首都,於850年至1470年間逐漸建成,15世紀時被印加帝國所毀滅,它是前哥倫布時期南美洲最大的城市,覆蓋的面積約有20平方公里,估計整座城市可以容納30,000人。

more...



夏文考古遺址
查文德萬塔爾(西班牙語:Chavín de Huántar)是查文文化一個重要的考古遺跡,位於祕魯北部的安卡什大區,距離利瑪約250公里,海拔3,150公尺,198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名單中,登錄名稱為夏文考古遺址。

more...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又譯麻丘比丘、瑪丘皮丘,是祕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迹,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more...



塔拉波托
塔拉波托是秘魯的城市,位於該國北部,由聖馬丁大區負責管轄,始建於1782年,海拔高度356米,受熱帶氣候影響,是主要的交通樞紐,2005年人口108,042。

more...



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
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Río Abiseo National Park)位於秘魯的聖馬丁大區,成立於1983年,佔地27萬多公頃。公園內包括了熱帶安第斯山的雨林,高度落差很大,生活著多種珍稀的動植物。公園內還有超過30處前西班牙時期的古遺址。1990年和1992年先後作為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登錄為世界遺產。公園除科學研究外不對遊人開放。

more...



印加古道
印加古道是印加帝國在1438-1532年期間沿著安第斯山脈修建的山路,以庫斯科城邊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為起點,全長二、三千公里,是當時統治者傳達政令、印加人生產生活和進行貿易的交通動脈,其中大部分古道存在於秘魯境內。在秘魯的牽頭下,古道沿線的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等5個國家共同進行遺產申報項目,爭取使該景點在2005年前被列入世界人類遺產。

more...



瓦喬
瓦喬是秘魯的城市,位於該國西部,由利馬大區負責管轄,距離首都利馬148公里,始建於1571年8月24日,海拔高度68米,主要經濟活動有工業、商業和服務業,2011年人口175,585。

more...



拉利伯塔德錢昌古跡
錢昌位於秘魯西北部拉利伯塔德省。錢昌在奇穆語中是“太陽、太陽”的意思。這裏是古代美洲奇穆文化中心。1200~1400年,這裏是印第安人奇穆王國的都城,後被印加帝國吞併。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後,在距錢昌5000米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特魯希略”,錢昌逐漸被廢棄。

more...



庫斯科
庫斯科(西班牙文:Cusco),又譯作科斯科(蓋丘亞語:Qosqo;發音[ˈqo̝s.qo]),是秘魯東南方的城市,人口約有30萬人,座落在Huatanay谷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庫斯科大區及庫斯科省的首府。

more...



庫斯科古城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展成為一個複雜的城市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當16世紀西班牙人佔領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建築,但同時又在這衰落的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巴羅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more...



太陽神殿
太陽神殿(克丘亞語Qorikancha)是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最受尊敬的寺廟,供奉太陽神因蒂。 其牆壁和地板曾經覆蓋純金,相鄰的庭院充滿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報告說「難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爾帕的贖金,大部分的黃金都來自太陽神殿。

more...



奇克拉約
奇克拉約 (西班牙語:Chiclayo [tʃiˈklaʝo]),秘魯西北部城市。奇克拉約市區距離太平洋海濱僅13公里。總人口629,990,為秘魯第4大城市。

more...



皮烏拉
皮烏拉(西班牙語:Piura)是南美洲國家秘魯的北部邊境城市,是皮烏拉省的首府,西臨太平洋。人口為377496。 1532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在今日的秘魯北部建立了第一座位於南美洲的西班牙城市。皮烏拉在1821年1月4日宣布獨立。

more...



伊基托斯
伊基托斯(Iquitos),是秘魯亞馬遜叢林地區最大城市,人口約40萬人,為洛雷託大區省會。 伊基托斯位於亞馬遜河岸邊,無公路或鐵路與外界連接(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是另一個不能以公路到達的城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航空和亞馬遜河航運。

more...



欽博特
欽博特是秘魯安卡什地區最大的城市,桑塔省的首府。 這座城市位於欽博特灣海岸,特魯希略以南130公里,利馬以北420公里(260英里)。位於泛美高速公路附近。有公路連接特魯希略,奇克拉約和皮烏拉等重要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more...



普卡爾帕
普卡爾帕(西班牙語:Pucallpa;蓋丘亞語:puka allpa,「紅地球」),是秘魯東部一城市,位於亞馬遜河主流上游烏卡亞利河的岸邊。它是烏卡亞利大區、科羅內爾波蒂略省和卡列里亞區的首府。

more...



卡哈馬卡
卡哈馬卡是秘魯的城市,位於該國西北部,也是卡哈馬卡大區的首府,距離首都利馬861公里,始建於1802年12月19日,面積392.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750米,2012年人口283,767。

more...



阿亞庫喬
阿亞庫喬(Ayacucho)是秘魯的一個城市,隸屬阿亞庫喬大區瓦曼加省,為阿亞庫喬大區首府。阿亞庫喬市內有33座教堂,每一座代表耶穌生命的一年。阿亞庫喬市人口151,019(2007年)。1824年,在此地發生了「阿亞庫喬戰役」,此役結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more...



瓦努科
瓦努科是秘魯的城市,位於該國中部,也是瓦努科大區的首府,距離特魯希略 (秘魯)971公里,始建於1539年8月15日,海拔高度1,880米,受半乾旱氣候影響,2005年人口74,774。

more...



薩克塞華曼
薩克塞華曼(Sacsayhuamán),又稱薩克塞瓦曼(Saksaq Waman,另外亦中譯成薩克薩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牆建築,離秘魯古城庫斯科約2公里,海拔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頭建築一樣,如何建成依舊是謎。很多石頭中間連一張紙都難以插入。這種精確度,以及石灰石塊的圓角、石塊連接形狀的多樣性以及牆體向內傾斜,使遺址的局部在庫斯科毀滅性地震中得以倖存。

more...



特魯希略
特魯希略(Trujillo)是秘魯拉利伯塔德大區首府,位於秘魯西北,也是秘魯第二大城市。該市是秘魯北部的經濟中心,座落在莫切河畔。城市人口811,979。

more...
  秘魯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徵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魯菜肴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秘魯的食品和菜肴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鍾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餚。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製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秘魯菜肴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名菜有,生魚“塞維切”(ceviche),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安蒂庫喬”(anticucho)等。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燴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馬鈴薯幹煎的“丘紐”(chuo);甜鹹味的蝦菜湯“丘佩”(chupe)等。秘魯的傳統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制而成。一般來說,山區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

皮斯科酒原產于秘魯皮斯科地區,以葡萄汁為原料,經過蒸餾釀制而成。1916年,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加入檸檬汁、雞蛋清、糖漿和冰塊,混合配製成一種味道清香、爽口的雞尾酒,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的一種餐飲文化象徵。

古柯是一種灌木,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樹高1至3米,葉含可卡因,有麻醉作用。當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葉泡茶,稱為古柯茶,同茶葉和咖啡一樣飲用。為了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窮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葉當作咀嚼劑,帶在身邊隨時放入口中咀嚼,以便充饑禦寒。


 
旅遊購物英文
兩人以上報名旅遊可享優惠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