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旅遊
 
以色列介紹
  以色列國旗以色列,國號全名以色列國(希伯來語: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מְדִינַת יִשְׂרָאֵל(說明·資訊)‎;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英語:State of Israel),是一個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岸。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2012年12月人口已超過798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猶太人601萬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4][5]。以前,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的民主國家。

現設五個行政區:臺拉維夫區、海法區、中央區、北部區、南部區。另外,阿拉伯區被設為朱迪亞-撒馬利亞和加薩走廊區(面積6,242 km²),現交予巴勒斯坦國政府管理。

1980年,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不顧反對者的抗議,堅持將首都遷往耶路撒冷,並宣佈其為「永恆的首都」。此舉引發周遭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但大多數國家根據聯合國安理會478號決議不予承認,各國大使館大多設立於臺拉維夫,阿拉伯國家僅承認臺拉維夫為以色列首都。一般國際上的新聞處理及認知還是傾向臺拉維夫為以色列首都,但少數國家官方則認定首都為耶路撒冷。

以色列國旗
以色列國國旗的基本圖案是猶太教祈禱者的裹頭巾(塔利特),上飾有藍色大衛之盾。
在2007年,以色列測量懸掛在馬薩達(Masada)猶太古堡壘上的國旗,結果顯示該面國旗重量達500多噸、高100多公尺,獲證實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旗。

以色列國徽
以色列國徽是一個由橄欖圍繞的猶太教燈臺,下方寫著「ישראל‎」(希伯來語裡的「以色列」)。
猶太教燈臺3,000年來都是猶太教的象徵,這種燈臺在古代的耶路撒冷聖殿中便已使用。而橄欖枝則象徵著和平。
以色列國徽也是以色列護照封面所用的圖案。
以色列國在1948年建國時採用了這個國徽,圖案是由Willie Wind設計的。

維基百科:以色列
百度百科:以色列
以色列官方英文旅遊網站:以色列官方英文旅遊網站
以色列官方中文旅遊網站:以色列官方中文旅遊網站

●以色列歷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A5%E8%89%B2%E5%88%97%E5%8E%86%E5%8F%B2


以色列節日
 
日期 中文名稱 說明
  安息日 從每個星期五日落時開始,星期六黃昏時結束
- 猶太新年 教曆七月、民曆首月的首日
- 贖罪日 猶太新年過後的第十天
5月1日 勞動節  
- 普珥節  
- 逾越節  
- 篝火節 逾越節首日後的第三十三天
                 
  凱尼斯旅行社 世界各國旅遊資訊 以色列深度旅遊 Google關鍵字排名第一名 旅遊省錢小秘密 凱尼斯旅行社1000 vip特約商 玩家醉愛的凱尼斯 竹北旗艦店

以色列google地圖
 
 

歷史根源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西元前1211年。[7]在過去3000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迹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8]從西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1000餘年[9]。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失敗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10]雖然如此,千年來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西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奧米亞王朝、阿巴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鄂圖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諸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鄂圖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複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Jewish national home),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12]。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分治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內蓋夫(Negev)沙漠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領土。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不接受。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1948年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14],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15],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16],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訂立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大衛營和約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位女總理梅厄夫人當選。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凶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沙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沙達特拜訪之後,兩國和平談判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發動攻勢,捲入1975年開始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攻下首都貝魯特。之後在以色列國防軍的默許及幫助下,爆發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在數日內殺害千名以上的無辜伊斯蘭教徒,亦拍成電影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單方面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崙(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代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亞西爾·阿拉法特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巴拉克拒絕這個提議。

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夏隆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夏隆開始從加薩走廊單邊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17]。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18]。 在艾里爾·夏隆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馬斯的民兵部隊從加薩走廊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並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馬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樑、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19]、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20],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21]。 2008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約百枚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從12月27日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加薩戰爭爆發。2009年1月3日,以軍開始發動地面進攻。此外,以軍在攻擊中使用了被聯合國禁止的白磷彈,並因此遭到各方相當的抗議,以軍方於2010年2月1日承認曾使用白磷彈;有分析認為,以軍當時使用是M825型煙幕彈。經過連續20多天對加薩的進攻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17日晚宣布,以軍將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2時(台北時間18日8時)開始在加薩走廊實施單邊停火。據悉,以國防軍已經得到命令,在實施單邊停火期間,將僅對針對以方城鎮的火箭彈襲擊和針對以軍的攻擊火力進行還擊。以軍強調說,將對敵方任何攻擊行為予以強力回應。哈馬斯一名發言人當晚表示,哈馬斯將繼續抵抗,直到以軍撤出加薩。他說,以色列應該「停止侵略並完全撤出加薩,開放口岸,解除封鎖」。 以色列自向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以來,已造成超過12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5300人受傷。以色列方面迄今有1300人死亡,其中40人死於火箭彈襲擊。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調解以色列和哈馬斯實現停火,並提出三點停火倡議,包括巴以雙方立刻實現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後開始長期停火條件談判。

2010年代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擊斃策劃2007年加薩之戰、綁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等事件的加薩地區哈瑪斯軍事首領艾哈邁德·賈巴里,同時召集7萬5千名後備軍人展開雲柱行動,直到11月21日停止行動。。

●以色列歷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A5%E8%89%B2%E5%88%97%E5%8E%86%E5%8F%B2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版圖
巴勒斯坦地區1947年分治前面積為27090km²,1967年戰爭前以色列面積為20770km²,現實際管轄面積為25740km²,包括戈蘭高地、約旦河部分地區。現巴勒斯坦國自治面積2500km²,為加薩走廊和約旦河部分地區。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24],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控制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掠奪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佔領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地形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猶大(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以色列是一個實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有實行選舉權。

法律
以色列未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是依據國會頒布的法規運作,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草一份正式的憲法[25],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仍在起草[26]。 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作任何獨立的調查。 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教遜尼派、基督教以及德魯茲派)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佔的法律權利。

立法
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稱為「Knesset」(כנסת‎、كنيست إسرائيلي‎),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裡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裡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一次,但國會可以在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裡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裡獲得一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裡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准。 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那次之後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行政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另外總統必須指派國會裡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目前的以色列總統是希蒙·佩雷斯,總理則是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臺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這些請願通常由政府部門回覆(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殖民者會遭到起訴。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政府也作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牛肉、原料、以及軍事配備上都依賴進口。儘管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以色列還是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除了牛肉及穀物以外,以色列在糧食上可以自給自足。鑽石、高科技、軍事配備、電腦軟體、藥物、高級化學原料、以及農業產品(水果、蔬菜、和花卉)都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貨物。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和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使以色列政府獲得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在1989年-1999年間來自蘇聯的大量猶太人移民有750,000人,總計來自蘇聯的移民浪潮則高達一百萬人,等於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之中許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科學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對以色列經濟是一大利多。加上在冷戰結束後新市場的出現,有效刺激了以色列的經濟,在1990年代早期得以快速的發展。不過,經濟的發展在1996年開始減緩,政府施加了更嚴格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移民帶來的經濟成長開始減緩。這些政策有效的減低了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在1999年通貨膨脹到達了新低的紀錄。

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使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和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33]。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宏觀經濟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的已開發國家。以色列的人口在世界195個國家中排百名左右,但國內生產總值卻雄踞世界前50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4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萬美元,居世界前30名。人類發展指數高居世界第15名。以色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舉世聞名,其在軍事科技、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航空等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其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十分先進,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專利藥製藥企業——TEVA、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頭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和著名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以色列被視為中東世界裡經濟發達、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科技
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自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有十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納赫姆·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賓和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矽谷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36],並且有著世界最高的VC(投資資本)/GDP比率。除了美國與加拿大以外,以色列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37]。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38]。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農業
以色列是當今世界少數實現科學灌溉的國家。其特有的滴灌技術,充分利用水資源,並將大片沙漠變成綠洲。這使得農業人口不足總人口5%的以色列不僅解決了自身糧食問題,同時還向其它國家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旅遊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和宗教遺跡,從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獨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等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以色列國的美食烹飪可以追溯到西元三千年前,受到歐洲,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不同的烹飪藝術和迥異的飲食習慣彙集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自身的特點——熔爐風格。以色列人對於食品原料的特殊宗教要求,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不及的,那是因為猶太教有個「考舍爾」(希伯來語:כָּשֵׁר‎;英語:Kashrut)教規,規定了許多不能吃的食物。

  以色列主要為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溼熱空氣所共同影響的,空間差異較大,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一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的氣溫從6 °C至15 °C(43 °F至59 °F)不等,七月和八月則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從22 °C至33 °C(72 °F至91 °F)不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時相當潮濕,但在中部的高原地區則相當乾燥。在埃拉特市等沙漠都市,夏季白天的氣溫通常是全以色列最高的,從44 °C至46 °C(111 °F至115°)不等。超過70%的以色列降雨量是在11月至3月之間降下,6月至9月通常是無雨季節。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愈南部的地區降雨量愈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赫爾蒙山(Mount Hermon)的三個最高的頂峰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會有季節性的降雪出現。以色列國內最具農業耕種價值的土地便是那些每年獲得超過300毫米降雨量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大約只佔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大雷雨和冰雹在雨季也相當常見,海龍捲有時也會襲捲地中海沿岸,但通常只會造成些微的損失。不過,在2006年4月4日襲捲加利利西部的一次F2級颶風相當嚴重,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並造成75人受傷。

●世界各國氣溫
http://www.worldweather.org

 
  1. 自民國100年8月11日起,以色列實施入境免簽證。
2. 護照效期必須有出國日加半年以上之效期。
3. 惟180天內停留時間不得超過90天。
4. 參加旅行團者,為辦理入境通關需要,請提供護照影本一份,並在護照影本上加註住家地址電話 。
  1 New Sheqel ( 新謝克爾 ) = 100 Agorot ( 阿高洛 )
以色列中央銀行: 以色列中央銀行


↑由左至右分別為;1 Agora,5、10 Agorot,1/2、1 New Sheqel,5 New Sheqalim、10 New Sheqalim

1 Agora - 古代大船 ( Ancient Galley ),圖案是仿照西元4~6世紀所流通的貨幣
5 Agorot - 錢幣裡的圖案是仿照古幣作設計
10 Agorot - 錢幣裡的圖案是仿照西元37~40年世紀所流通的貨幣
1/2 New Sheqel - 古希臘豎琴 ( Lyre )
1 New Sheqel - 百合 ( Lily )
5 New Sheqalim - 從已有以色列人時期即建造的代表性圓柱 ( Capital of column )
10 New Sheqalim - 七葉棗椰樹和裝滿棗椰的兩個籃子。

●台灣銀行台幣兌換美金即時匯率
http://rate.bot.com.tw/Pages/Static/UIP003.zh-TW.htm

  以色列的電壓是230伏特 50Hz。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
http://www.yung-li.com.tw/tw/info/ww_specifications.htm

●世界各國電壓與插頭(含插頭照片樣本)
http://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世界各國電源插頭插座形式

  以色列有兩種官方語言——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是主要的也是最優先的國家語言,並且被大多數人口所使用。阿拉伯語則是由阿拉伯族群與阿拉伯猶太人使用。很多以色列人能很好地用英語與人交流,因為有很多電視節目用英語廣播,而且從小學低年級就有教授英語。以色列有大量移民,因此在街上能聽到很多種語言。以色列有大量來自蘇聯和衣索比亞的移民(大約13萬衣索比亞猶太人住在以色列),因此有很多人講俄語和阿姆哈拉語。1990年至1994年間,以色列的俄羅斯移民增加了12%。1990年至2004年,有一百萬個以上講俄語的人從前蘇聯國家移民至以色列。[68]大約有70萬以色列人講法語,其中大多數人來自法國和北非(見馬格里布猶太人)。其他被使用的語言還包括了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德語、波斯語和阿拉米語。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流行電視節目也在以色列廣泛播放,也可以找到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報紙。
旅遊購物英文 玩家推薦的網站 玩家推薦的網站
  以色列文化是由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具有來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也極具藝術創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臺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臺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בית התפוצות‎)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除此之外,在同性戀權利議題上,以色列一直是中東地區最為開放並包容同性戀族群的國家。

文學
以色列文學絕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以色列文學的歷史也是見證了希伯來語在現代復興作為主要語言的過程。
自從19世紀以來,希伯來語被越來越多人使用作為書寫和溝通的語言,文學上的創作從散文、詩歌、和戲劇都包括在內。在以色列,每年有數千本希伯來文的新書被出版,之中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原創撰寫的。
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音樂
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和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שירי ארץ ישראל‎(「以色列之歌」)。
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目前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 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的知名古典音樂演奏者。
在以色列廣受歡迎的音樂型式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樂、重金屬、嘻哈音樂、以及各種族群的音樂。

運動
運動在以色列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全國性休閒活動。以色列的運動文化較為類似歐洲的國家。以色列的體育發展可以追溯至以色列建國時期。雖然足球和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和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並且也積極投入各種體育項目的發展和推廣。

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注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也因此,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

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划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
2007年成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以全壘打決定勝負,彷彿足球的PK大戰。2007年球季末,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航空
航空是以色列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繫的重要交通手段,以色列國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並定期有班機通往紐約和歐洲。 以色列同中國建交後,旅遊業務得以開發,目前以色列航空公司開始從特拉維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維夫直達北京航線不僅為以色列和歐洲遊客前往中國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東南亞遊客訪問地中海東岸國家開闢了最佳航線。另外,可經香港轉搭以色列航空,或經曼谷搭約旦航空到以色列(此航程約需9小時)。
離開機場:機場到特拉維夫市中心約25分鐘,坐計程車約120以幣。

鐵路
目前以色列全國的國營鐵路已經將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和貝爾謝巴聯接起來,但是除了特拉維夫至海法之間一線以外,其他地方的鐵路使用率還相當低。 在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每天有一班火車來往,沿線特別經過一些風光明媚的地方,乘客可以預先訂座位,所有火車上均設有餐車。需要注意的是火車服務在安息日和其他主要假期都會暫停。

公路
以色列公路網密布全國各地,巴士服務良好,其中以特拉維夫至耶路撒冷、特拉維夫至海法之間的長距離巴士班次最為頻繁,但是星期六幹線道路的巴士停駛。

水運
雅法、凱撒城和阿卡等一些古老的港口,已被海法、和阿什杜德三大可泊國際貨輪的現代化深水港所替代。今日的海法港是地中海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也是旅客往來的終點站。現在由歐洲到海法港有多條航線定期航行,而許多地中海遊船亦將以色列列入旅程之中。

Sherut
Sherut是指使用七人座的巴士載客,外觀與計程車相同,由於是合乘的,因此費用便宜。因為星期六也可使用Sherut為交通工具,所以頗受歡迎。在以色列旅遊,如果遊客想去距離遙遠的地方,與其搭計程車,倒不如坐Sherut。 主要的路線為:本-古裏安國際機場—耶路撒冷、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班次都十分頻繁。特拉維夫與耶路撒冷之間有部分路線是預約制的,但是大多數的路線只要坐滿7人,隨時可以開車。

●以色列國鐵時刻表與訂票:http://www.rail.co.il/EN/Pages/Homepage.aspx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馬可樓 阿克薩清真寺 哭牆
      第二聖殿 大衛塔 圓頂清真寺
      國會燈台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大馬士革門
      希律門 新門 獅子門
      糞廠門 金門 錫安門
      雅法門 聖三一主教座堂 聖喬治座堂
      聖安德烈教堂 聖雅各主教座堂 基督堂
      耶穌升天小堂 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 路德會救贖主堂
      雞鳴堂 萬國教堂 主哭耶京堂
      聖亞納教堂 聖墓教堂 聖枝堂
      聖母往見堂 天主經堂 定罪堂
      荊冕堂 鞭笞堂 塞法迪四會堂
      拉姆班會堂 胡瓦會堂 貝爾茲大會堂
      赫茨爾山 聖殿山 聖殿研究所
      所羅門聖殿 第二聖殿 耶路撒冷聖殿
      斯科普斯山 橄欖山 錫安山
  特拉維夫區 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白城 特拉維夫港 雅法
      巴特亞姆    
  南部區 艾拉特 亞實基倫    
  北部區 上拿撒勒 提比里亞 采法特 阿卡
  西部區 亞夫內      
  海法區 凱撒利亞 海法    
  朱迪亞-撒馬利亞區 阿里埃勒      
  中央區 里雄萊錫安      

更多....
  特拉維夫白城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拉丁化:Yerushaláyim;阿拉伯語:القُدس‎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audio)(說明·資訊),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英語:Jerusalem)位於巴勒斯坦中部,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

more...



馬可樓
馬可樓,又名晚餐樓(拉丁語:cenaculum;英語:Cenacle ,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more...



阿克薩清真寺
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阿克薩」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遙遠」,故本寺又名遠寺。雖然《古蘭經》第17章第7節指禁寺上有猶太人的聖殿(我說:『如果你們行善,那末,你們是為自己而行善,如果你們作惡,那末,你們是為自己而作惡。』當第二次作亂的約期來臨的時候,(我又派遣他們),以便他們使你們變成為愁眉苦臉的,以便他們像頭一次那樣再入禁寺,以便他們把自己所佔領的地方加以摧毀。),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足夠證據。

more...



哭牆
西牆,又名哭牆(希伯來語:הַכֹּ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語:حائط البراق‎,Ḥā'iṭ Al-Burāq)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內,聖殿山山下西側。這是環繞第二聖殿庭院的古城牆的殘存部分,可以說是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一個地點。通常認為,西牆由大希律王興建於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發掘表明希律王生前並未完成此項工程。

more...



第二聖殿
第二聖殿,舊址位於耶路撒冷,是繼第一聖殿被毀後所建的。前586年,猶太人被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擄往巴比倫,淪為巴比倫之囚,第一聖殿被毀。後新巴比倫被波斯帝國的古列二世所滅,古列二世釋放了猶太人,並允許猶太人重建聖殿。

more...



大衛塔
大衛塔(希伯來語:מגדל דוד‎, Migdal David, 阿拉伯語:برج داود‎, Burj Daud)是一古老的城堡,靠近耶路撒冷老城的雅法門。 大衛塔建於公元前2世紀,是為了加強耶路撒冷老城的戰略薄弱點,後來曾多次被毀和重建,包括基督徒,穆斯林,馬穆魯克,和奧斯曼帝國,耶路撒冷的征服者。

more...



圓頂清真寺
圓頂清真寺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標誌之一。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建造。數百年來,遊客稱之為「奧瑪清真寺」。

more...



國會燈台
國會燈台(希伯來語: מנורת הכנסת Menorat HaKnesset)是一個青銅雕塑,大約5米高,位於耶路撒冷以色列國會大廈前玫瑰園(Gan Havradim)的邊緣。

more...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希伯來語:יד ושם Yad Vashem‎)是以色列官方設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1953年根據以色列國會(Knesset)通過的紀念法令成立。

more...



希律門
希律門(希伯來語:שער הפרחים‎, 阿拉伯語:باب الساهرة‎)是耶路撒冷舊城北面的一座城門。海拔高度755米。它毗鄰穆斯林區,位於大馬士革門以東不遠處。城門附近是阿拉伯人社區,稱為巴布-扎哈拉, 即城門阿拉伯文名稱的變體。

more...



新門
新門(阿拉伯語:باب الجديد‎ Bab al-Jedid; 希伯來語:השער החדש‎ HaSha'ar HeChadash)是耶路撒冷舊城西北面的一個城門,面向北方,這座城門是耶路撒冷最晚開闢的一個城門, 興建於1898年,使來訪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可以直接到達基督徒區。

more...



獅子門
獅子門 (希伯來語:שער האריות‎, 阿拉伯語:باب الأسباط‎,又名St. Stephen's Gate、羊門)是耶路撒冷舊城東側的一座城門。 獅子門標誌著基督教傳統中耶穌從監獄到行刑地的苦路最後一段的開始。城門上有四個豹像,常被誤認為獅子,左右兩側各有兩隻。

more...



糞廠門
糞廠門(希伯來語:Sha'ar HaAshpot‎,阿拉伯語:باب المغاربة‎ 又名Silwan門, Mograbi 門)是耶路撒冷舊城的一座城門,位於城牆的南側東部,聖殿山的西南側。 糞廠門靠近西牆,是汽車的主要通道。原本糞廠門規模較小,1948年約旦佔領舊城後,在1952年加以擴建。

more...



金門
金門是耶路撒冷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城門。根據猶太人傳統,至聖者的同在(Shekhinah,שכינה)總是通過這座門顯現,當彌賽亞來臨時將再次顯現(以西結書44:1-3),並且一個新的城門會取代目前的城門。因此猶太人常在此門位置祈求憐憫[1] 因此得名仁慈門。

more...



錫安門
錫安門(希伯來語:שער ציון‎, Shaar Zion),又名大衛門(阿拉伯語:باب النبي داود‎,Bab An-nabi Daoud;希伯來語:Shaar David‎)是耶路撒冷舊城的一座城門. 錫安門由蘇萊曼大帝興建於1540年,因為正對南面的錫安山而得名。之所以稱為大衛門,是因為大衛墓位於錫安山。

more...



雅法門
雅法門是耶路撒冷老城城牆上的一道石門,是8座耶路撒冷城門之一。雅法門外的雅法街通往地中海邊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特拉維夫。在古代,這條路通往港口城市雅法,雅法就是今日特拉維夫的南部邊緣。

more...



聖三一主教座堂
聖三一主教座堂是一座位於耶路撒冷的東正教主教座堂,屬於俄羅斯正教會的耶路撒冷俄國佈道團。

more...



聖喬治座堂
聖喬治座堂(St. George's Cathedral)是一座聖公會主教座堂,位於耶路撒冷,興建於1899年。這座教堂是耶路撒冷及中東聖公會的耶路撒冷主教的駐地。 1919年,赫伯特·丹比(Herbert Danby)在此建立圖書館,1921年至1936年在此建立 Residentiary Canon。

more...



聖安德烈教堂
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是一座位於耶路撒冷的蘇格蘭教會教堂,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土耳其軍隊的戰鬥中陣亡的蘇格蘭士兵,這場戰爭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

more...



聖雅各主教座堂
聖雅各主教座堂是一座12世紀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教堂,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亞美尼亞區。這座主教座堂供奉基督教聖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more...



基督堂
基督堂(Christ Church, Jerusalem)是耶路撒冷的一座聖公會教堂,靠近雅法門。

more...



耶穌升天小堂
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1][2]。 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迹加以崇拜。

more...



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
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俄語:Храм Марии Магдалины)是耶路撒冷的一座東正教教會,位於橄欖山,靠近客西馬尼園。

more...



路德會救贖主堂
路德會救贖主堂(Lutheran Church of the Redeemer)是耶路撒冷舊城唯一的更正教教堂,由建築師保羅·費迪南德·格羅斯興建於19世紀後期。救贖主堂目前供阿拉伯語、德語、丹麥語、英語的路德會團體使用。這座教堂也是約旦和聖地福音路德會主教的總部。

more...



雞鳴堂
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1]。

more...



萬國教堂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又名Agony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東部的橄欖山,毗鄰客西馬尼園。 耶穌在被捕前晚間禱告的地方。

more...



主哭耶京堂
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 「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

more...



聖亞納教堂
聖亞納教堂(法語:Eglise Sainte-Anne)是耶路撒冷舊城內的一座教堂,位於穆斯林區,靠近畢士大池考古遺址。目前分配給白衣神父會(Pères blancs)。它是法國在耶路撒冷的四塊領地之一,另外三處是橄欖山的天主經堂、列王墓(Tombeau des Rois)和阿布戈斯(Abou Gosh)的本篤會修道院。

more...



聖墓教堂
是耶路撒冷舊城內的一所基督教教堂。 許多基督徒認為,教堂的基址即是《新約聖經》中描述的基督耶穌被釘死的地方,即各各他的所在之處[1],而且據說耶穌的所謂「聖墓」也在其中,他們因而對此地頂禮膜拜。

more...



聖枝堂
聖枝堂(Church of Bethphage)是一座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方濟各會教堂。堂內有一塊石頭,傳統上認為,耶穌用它登上驢子,開始進入耶路撒冷的行程。

more...



聖母往見堂
聖母往見堂是以色列隱基林(Ein Kerem)的一座教堂,紀念聖母瑪利亞(馬利亞)對洗者若瀚(施洗約翰)的母親伊撒伯爾(以利沙伯)的探望[1]。傳統認為這是伊撒伯爾朗誦的讚美之歌聖母經前半段的地點。這座教堂裝飾著世界上多種語言的聖母經。

more...



天主經堂
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英語: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基督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的地點[1]。

more...



定罪堂
定罪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與荊冕堂均位於耶路撒冷舊城東部的方濟各會修道院中。

more...



荊冕堂
荊冕堂(Ecce Homo)是耶路撒冷舊城內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苦路上,是錫安修女院的一部分。

more...



鞭笞堂
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耶路撒冷舊城東部,獅子門內,屬於穆斯林區。鞭笞堂和毗鄰的定罪堂與荊冕堂 都屬於方濟各會的鞭笞修道院建築群。

more...



塞法迪四會堂
塞法迪四會堂(Four Sephardic Synagogues)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猶太區. 它們形成了一組建築群,包括四個相鄰的猶太會堂,分別建於不同的時期,以適應塞法迪猶太人的宗教需要, 每個會堂都採用不同的禮儀。

more...



聖殿山
聖殿山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的耶路撒冷聖殿就位於此處:第一聖殿建於前967年,前586年被摧毀;第二聖殿建於前515年,公元70年被摧毀。猶太教一般還相信,這裡還將是彌賽亞到來時重建第三聖殿的地點。目前聖殿山準確位置也還不清楚,猶太人認為聖殿山就是現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位置。

more...



斯科普斯山
斯科普斯山(希伯來語:הַר הַצּוֹפִים‎;阿拉伯語:جبل المشارف‎;英語:Mount Scopus)是耶路撒冷東北部的一座山,海拔826米。在1940年代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斯科普斯山變成一塊受聯合國保護的猶太人飛地,四面都被約旦控制的土地包圍,直至1967年六日戰爭後才與以色列控制的土地連接。現時斯科普斯山在耶路撒冷市的範圍內。

more...



橄欖山
是耶路撒冷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根據傳說,那裡是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住處。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公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隨後摧毀了這座城市。

more...



錫安山
錫安山(希伯來語:הר צִיּוֹן,Har Tzion;英語:Mount Zion),又稱郇山,天主教聖經稱為熙雍,是耶路撒冷老城南部一座山的名稱。這個名稱經常用來借代耶路撒冷全城和以色列全地,經常簡稱為「錫安」。

more...



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雅法(希伯來語: תֵּל־אָבִיב-יָפוֹ,阿拉伯語:تَلْ أَبِيبْ يَافَا,英語:Tel Aviv-Yafo ),通常簡稱為特拉維夫,或譯台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25萬[3],主要為猶太人,阿拉伯人約佔總人口的4%。

more...



特拉維夫白城
特拉維夫白城(希伯來語:העיר הלבנה,英語:White City)是特拉維夫市內一群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物,由於其外牆多為白色,故名「白城」。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特拉維夫白城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more...



特拉維夫港
在特拉維夫,以色列是一個古老的港口。它被用來在1938年和1965年之間。亞爾孔河口的旁邊。後收於1965年,它被轉移到阿什杜德港,並成為一個倉庫區。在2000年,它被重新裝修,成為了商業和娛樂區。

more...



雅法
雅法(希伯來語:יָפוֹ‎,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Yāfō(說明·資訊);阿拉伯語:يَافَا‎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Yāfā(說明·資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城市之一。在1949年與特拉維夫合併成為特拉維夫-雅法市。

more...



海法
海法(希伯來語:חֵיפָה‎‎ Ḥeifa;阿拉伯語:حَيْفَا,Ḥayfā,是巴勒斯坦北部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1948年以色列建國。目前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西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該市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2006年6月),都市區人口達到1,039,000人。

more...



阿卡
阿卡(希伯來語:עַכּוֹ;阿拉伯語: عكّا;)位於以色列北部加利利西部的城市,距離耶路撒冷約152公里。1948年被以色列佔領。2006年,該市人口45,600人[1]。 1948年之前大多數居民是阿拉伯人。

more...
  以色列受宗教因素的影響,以色列食物品種多樣,具有濃郁的猶太飲食傳統。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阿拉伯國家的美食,富有特色的沙拉、肉類等以色列美食,各式各樣,層出不窮,豐饒富裕。據記載,以色列的飲食文化,早三千年前就開始受歐洲,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影響,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特色。以色列國內的餐廳風格各異,大部分餐廳都是24小時營業,不過在特拉維夫地區,則主要是在週末營業。

法拉費(Falafel)
法拉費(Falafel)原料是胡姆斯,是一個個小丸子的形狀,金燦燦的,可愛的誘人,稍帶一些辣味。關於法拉費的起源,有人說它是由埃及人創作的,阿拉伯人把它帶入以色列國土;也有人說它是純粹的以色列食品,兩者的差別在於:埃及人選用的是一種扁扁的白豆,而以色列人所選用的是鷹嘴豆,但不管選擇什麼材料,要想使法拉費松脆,麵粉和胡姆斯的比例至關重要。品嘗法拉費的方法,可以是把它們塞入披塔,蘸著酸奶汁,或是當地特別的一種芝麻醬一起吃,也有人把它單獨作為食品,炸出來後直接品嘗,十分的松脆,相當美味。

披塔(Pita)
披塔(Pita)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主食,大多為圓形面餅,外形有點像麵包,又有點類似于中國北方的夾饃,但比夾饃更大更薄,中間是空心的,像個口袋,所以也有地方把它叫做口袋麵包。在以色列的麵包店,食品店或是超市裏都能找到這種保存方便簡單的主食。披塔的製作過程並不是十分的複雜,當地人在家裏也能烘制,但前提是必須事先將爐子加溫到一個很高的溫度(據說最起碼要在220度),先前的加熱工作很重要,否則經過發酵的麵粉很難蓬鬆,也很難形成口袋的形狀。
和中國的夾饃一樣,在吃披塔之前要往裏面填入各式的醬料,可以是沙拉,但當地的猶太人更喜歡往裏面加入一種叫做胡姆斯(Hummus)的醬料,這是一種純手工製作的豆製品,把煮好的鷹嘴豆磨碎,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不同調料而加工成醬料。在以色列,幾乎人人都會做胡姆斯,可以說它是以色列食品中的傳統精華了!據說,阿拉伯人所製作的胡姆斯最棒,沿襲著千百年的手工製作流程和嚴格的選料精神,絲毫不因歲月的變遷和現代工業的發展而有所改變。

以色列葡萄酒
以色列葡萄酒釀造業的歷史可追溯到《聖經》時代,所以把這裡的葡萄酒稱之為“古老的美酒”一點也不為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天氣孕育出優良的葡萄品種,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以色列的葡萄酒釀造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現在。在全世界各地高檔的場所,都能找到精品以色列葡萄酒。

 


 
旅遊購物英文
兩人以上報名旅遊可享優惠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