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該國西部省份北荷蘭省。根據2008年1月的統計數據,這座城市人口達747,290人;而該城市所處的蘭斯台德都市圈,大約有670萬人口,是歐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稱源於Amstel dam,這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一個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12世紀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而後由於貿易的迅猛發展,阿姆斯特丹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在那個時代,該城是金融和鑽石的中心。19和20世紀,該城擴展,許多新的街坊與近郊住宅區形成。
|
more... |
|
|
阿姆斯格林博物館
阿姆斯格林博物館是阿姆斯特丹市內最小的博物館,它迷人之處在於它其實是座隱藏式的天主教教堂。
時光回到17世紀中葉,當時只有喀爾派的基督徒能公開活動,親天主教的商人Jan Hartman便將這3幢山形牆屋宅的頂樓打通,秘密改建成可容納200到400名天主教信徒的禮拜堂,這座高居頂樓的「地下教堂」遂有了「閣樓中的上帝」(Ons’ Lieve Heer op Solder)的暱稱,罕見的建築形式及館中收藏的宗教藝術品,成了阿姆斯格林博物館今日獨一無二的特點,值得你撥冗進來一看。
|
more... |
|
|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在歷經多次的遷館後,西元1885年將荷蘭歷史與藝術博物館和國家畫廊結合,在現址設立今日的國家博物館。其建築出自中央車站同一設計師Guypers,是一座富有濃厚歌德式色彩的紅磚建築,算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大地標。
自西元1885年起,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藝術品包含了15~19世紀的荷蘭畫作和國外藝術家的作品、荷蘭自中古時期到今日的歷史文物和雕塑品、裝飾品(家具、玻璃、銀器、陶瓷、珠寶、織品等)。此外,在1952年時也增加了亞洲藝術博物館,成為具有五個主題的荷蘭最大博物館,約有100萬件藏品。
|
more... |
|
|
阿姆斯特丹運河
沿著運河緩步而行,可以對這個城市的各種歷史建築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這裏的運河帶建成於17世紀,共有160條河渠,計75公里長,並且是2500艘住房用船的停泊之地。
運河巡禮:
遊船巡航運河以白天的一小時行程較為適合。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前,每種航線的遊覽船每隔15—30分鐘開一班。在船上常常可以發現在街道行走時所末留意到的景色。參觀博物館時,利用博物館遊船相當方便。這條航線巡迴於市內各主要博物館,隨時可以上下船。對自己體力有信心的遊客,不妨試試乘船來遊覽運河。阿姆斯特丹的夜晚,運河沿岸及橋上都會點亮燈光,充滿了浪漫氣息。
|
more... |
|
|
水壩廣場
別懷疑,水壩大道這條光鮮亮眼、熙來攘往的站前大道,就是市中心的起點,堂皇大道的兩側充斥著紀念的魅力、咖啡館的香味、悠揚的風琴聲和搞怪的街頭藝人。可以說水壩廣場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央廣場,它位於阿姆斯托河(Amestel)邊,後來成為城市名稱的一部份,阿姆斯特丹原文含義是“阿姆斯托河”上的“水壩”。
幾世紀以來,水壩廣場一直是全市最生動的地方,在廣場上有公共磅秤所(現已不存)、市政廳(現為王宮)、和新教堂,市井小民在此來回穿梭,見證了各種理由的政治騷動,以及反越戰等示威活動,相較之下,今日的廣場雖然一樣人潮不斷,但卻是音樂的露天演奏場所及小市集,充滿遊樂氣氛,就比以往顯得平和多了。
|
more... |
|
|
火車總站
該車站建築在三個人工島嶼上,共有8687根柱子支撐,與萊克斯博物館的外形相似——因為這兩座建築都是由教堂建築師佩特魯斯•庫伯爾設計的。這幢由紅色磚石修建的大型建築,從奠基到竣工共用了8年時間。1889年10月15日,火車站正式啟用,其建築風格為荷蘭新歌特式,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風格。
火車站是這座城市的中心,每天有1400多趟的火車抵達或離開這裏。從這裏出發,人們可以乘“Thalys”號花5個小時抵達巴黎,也可以乘EC城際快車前往科隆。阿姆斯特丹火車總站還是朋友碰頭和購物的好地方,在這裏可以睡覺,和幾個人同抽一支煙,或者就那麼漫無目的的隨便走走坐坐。
|
more... |
|
|
尼德蘭航海博物館
在這座海軍舊庫房裏,珍藏著荷蘭和阿姆斯特丹航運史上幾乎所有的重要物品,在這兒可以全面地瞭解荷蘭航海時代的各種知識。
該博物館位於昔日雄偉的港口區奧斯頓堡。遊客可能在這裏參觀到船隻模型、老船的某個元件、船上使用的工具和機器以及具有歷史價值的航海圖和地球儀。來到這裏之後,一定要參觀聯合東印度公司一艘帆船的複製品——“阿姆斯特丹”號,甲板上重現著昔日的海員生活。更有吸引力的是多媒體劇院,這裏會放映電影《駛向玻他維亞》。電影以一種懇切告誡的方式向人們描述了從荷蘭到玻他維亞(今天的雅加達)的航程。通過一種特殊的投影設備,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
more... |
|
|
安妮之家
「我們是一群上了鐐銬的猶太人,沒有任何權利,我們必須勇敢堅強……」這段簡約的文字節錄自一個14歲女孩的日記,她的雕像就立在西教堂旁,和她的記述一樣教人看得於心不忍,她就是世人熟知的安妮。
她原生自兒歌裡描述的幸福家庭,父親是成功的貿易商,一家子衣食無缺,怎奈錯生在納粹追殺猶太人的時代,一家子在瞬間喪失自由,避居在書櫃後的密室裡保命。整整兩年(1942至1944年)驚惶失措的生活點滴全被安妮寫進日記中,隨著盟軍捷報頻傳,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盡甘來的日子不遠,熟料蓋世太保卻先一步得到密報,將安妮一家逮進集中營,隔年安妮因傷寒在集中營裡病逝,此時距離德軍投降僅一個星期。
|
more... |
|
|
西教堂
伴著高達85公尺塔樓的西教堂,無疑是Prinsengracht運河畔最搶眼的建築物。
17世紀的名建築師Hendrik de Keyser造就了它,同時還打造出了南教堂(Zuiderkerk)和北教堂(Noorderkerk),今天,在幾乎半數教堂都面臨日落西山的蒼涼時刻,唯有西教堂不改顏色,一秉最初傲視群倫的姿態接受人們的仰慕。
晚年淒涼的林布蘭逝後,和幼子同葬在這座教堂裡,不過,在90年代初的整修期間,大量屍骨被掘出遷葬,其中很可能包括林布蘭的遺骸,要證明這一點,唯有透過科學驗證,無奈限於經費,這項檢驗計畫延宕至今還未開始,使林布蘭身後的下落成謎,就如同屍骨無存的莫札特,後人僅能憑畫作緬懷一代巨人。
|
more... |
|
|
阿克馬乳酪市場
阿克馬位於阿姆斯特丹北方,它最為外界所周知,吸引旅客的便是十七世紀以來就存在的官方認可的乳酪市場。早期擁有具權威性的度量衡工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克馬卻是尼德蘭地區少數在西元1365年便有乳酪磅秤的城市。雖然現在每年這裏的乳酪交易量不過是本世紀初的10%,但是不斷湧入的觀光人潮卻已達每年近三十萬人次。
阿克馬乳酪市場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磅秤前的廣場上,一群穿著傳統服飾,負責搬運、稱重的乳酪搬運工以古法工作,這也是荷蘭保留下來的少數公會傳統。乳酪搬運工分4隊,每隊7人,他們身著白襯衫、白長褲,戴不同顏色的草帽以表示分屬不同的搬運隊,草帽顏色共分為紅、黃、綠和藍色四種,兩人一組,合力將木架裝滿乳酪,快步搬到磅秤房中過磅。
|
more... |
|
|
庫肯霍夫公園
一到開春,數以萬計的各色花種就忙著將荷蘭渲染成奼紫嫣紅的世界。在早春的3月,上千種的鬱金香怒放成一片花海,4月之後,蘋果、梨、櫻桃等果樹接續開花迎客,然後是數百公頃的油菜田將鮮黃色的汁液傾入花園,接著,石南、水仙、風信子也加入飛舞的行列,這些花神的子民不僅是荷蘭吸引全球遊客流連駐足的賣點,更積極的為花農賺進數十億的收益。
庫肯霍夫花展是歐陸知名盛事之一,「Keukenhof」這個荷蘭名字中的「Keuken」是廚房的意思;「hof」則是花園之意,這個名稱源自這片土地在1401年至1436年為Jacoba女伯爵所有時,園內種植了許多供廚房烹調所用的香料及蔬果。
|
more... |
|
|
馬格勒吊橋
馬格勒吊橋是Amstel河上唯一一座木製吊橋,三百多年來名氣始終居高不墜,日夜不乏慕名而來的遊客爭相取景,即便形態比它優美的橋樑比比皆是,它還是深獲人心。
據稱,當初造橋的建築師就叫Magere,又有一說是一對姓馬格勒的姊妹分居河道兩岸,因不耐每回長途跋涉只為相會,遂造橋搭接起兩姊妹的情誼。這兩種說法傳揚已久,但沒人證明虛實,唯一無須爭議的是,Magere在荷文中是「瘦小」之意,頗符合這座橋初建成時的形象,雖然經過1772年的擴建,馬雷吊橋已擺脫瘦狹的舊貌,但它仍不改原名,依舊不時升起橋面方便行船,也娛樂眾人,如果你熱愛以紀念照記錄遊程,馬格勒吊橋勢必不能忽略。
|
more... |
|
|
梵谷博物館
梵谷博物館於西元1973年成立,它收藏了超過200幅梵谷的油畫、580幅素描和750封私人信件,此外,還包括他朋友和一些當代畫家的作品。
這個博物館雖然年輕,但收藏梵谷的作品卻已有一段時間。梵谷的作品大多交由其弟西奧(Theo)保管來換取財務上的支援,當時西奧是巴黎的一位藝術交易商人。自西奧死後,其遺孀瓊安娜(Johanna)返回荷蘭居住並大力推廣梵谷的作品,自此梵谷的作品才在20世紀初展露光芒。瓊安娜去世後,由其子文森‧威廉(Vincent Willem)繼承遺產,為了能讓世人一睹梵谷的作品,他將梵谷的收藏品借給市立美術館展出,此時他決定建造一座美術館來紀念梵谷。
|
more... |
|
|
萊茲街
萊茲街從東運河環帶的鮮花市場旁一直延伸到萊茲廣場,街道兩邊仍如Kalverstraat,以流行服飾、鞋店和紀念品店為主,觀光客擁擠的程度,往往令初來乍到的人以為這裡是步行街,直到電車經過,人潮才會像摩西前的紅海,刷地從街道中間分開。
萊茲街貫穿紳士運河、國王運河及王子運河,大部份的運河美景都可以在逛街時欣賞到,街中心的梅茲公司(Metz & Co)所在的大樓於1891年落成時,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建築,當時是紐約人壽保險大樓,今日則為倫敦Liberty百貨旗下的梅茲公司,頂部的玻璃圓頂是李特維德的設計。
|
more... |
|
|
羊角村
位在荷蘭北部的羊角村,從前是一個土壤貧瘠之地,居民靠著挖地下的泥炭謀生,而挖出一條條的河道,後來為了讓船隻能夠在這些河道通行,便將它拓寬,成為當時三千多位村民最重要的交通網絡,無論送貨、迎娶全在這些河道上。不同於以往的貧窮,現在能在羊角村置產者多為富裕的荷蘭人。
因為這樣的水鄉風情,讓羊角村又有「荷蘭威尼斯」之稱,不但深受外國旅遊歡迎,也是荷蘭當地著名的旅遊勝地。遊客到這裡一定要試試搭小船造訪小鎮風光,在船上緩緩地隨著運河脈動,體驗羊角村的靜謐與恬適。
|
more... |
|
|
霍恩
兩百年來乏人問津的霍恩,曾經輝煌得不可一世,它高傲的自尊不容許自己向世俗低頭,要見識它的卓越,請親自移樽就教。人來人往的Grote Noord大街是霍恩的動脈,昔日的海上交易移轉到這兒買賣。
路的盡頭是豁然開朗的紅岩廣場(Rode Steen),義大利文中的「Red Stone」,這個名字源於這裡一度進行著血腥的行刑,而今在絞刑台移去之後,安置了一座Jan Pieterszoon Coen的雕像,他在Batavia(今天的雅加達)為東印度公司闢建了舉足輕重的據點,厥功至偉,因而青史留名,今天陪伴在這位總督兩側的,是兩幢雅致的建築:過磅房和西菲仕蘭博物館。
|
more... |
|
|
恩克赫伊森
和霍恩相距僅25分鐘車程的恩克赫伊森,命運也與霍恩雷同,在17世紀的黃金年代裡,恩克赫伊森是荷蘭拔尖的鯡魚港,以3條鯡魚為市徽,就是在那個充滿魚腥味的年代立下的。
恩克赫伊森的輝煌,隨著17世紀的結束劃上了休止符,淤泥積塞了港口,也阻斷了恩克赫伊森的魚獲貿易。今天的恩克赫伊森和霍恩很類似,整個小鎮充滿了繁華過盡的安寧,走了市儈的商人,卻來了不少尋求沈靜美感的遊客,誰說式微就等於沈淪?恩克赫伊森可還散發著和煦的光芒。
|
more... |
|
|
台夫特
海牙南邊的台夫特則是個優美小城,也是荷蘭皇室起源之地,Orange家族因為在16世紀帶領荷蘭人奮力抵抗西班牙軍隊,所以橘色後來成為荷蘭人的愛國顏色,不過Orange家族的威廉王子後來也在此被暗殺,葬在新教堂裡。教堂內威廉王子的墓華麗絕倫,尤其是其雕刻,是荷蘭藝術之寶。
台夫特的藍陶也很有名,在中國清初順治、康熙時期,歐洲對於中國瓷器的需求益深,台夫特因此發展出仿中國瓷器的藍陶,漸漸擁有自己的特色,而台夫特藍陶(Delft Blue, Delftware)也因此成為此地的代表產物。
|
more... |
|
|
舊教堂
雖然台夫特的舊教堂不若新教堂那般氣勢攝人,但依傍運河的娓娓動人,就像台夫特著名的畫家維梅爾的畫作一般,平實卻感人。
參觀舊教堂對大多數遊客來說,就是捕捉光影大師維梅爾的一些步伐。維梅爾出生在台夫特,終其一生都在台夫特度過,生有11個小孩,享年43歲,一生僅留下35幅作品,幅幅令人驚歎,可借的是,至今沒有一幅留在台夫特,就連維梅爾曾居住過的三個家,都因改建而不復見蹤跡,唯有在此間教堂的大理石地板上,還能清楚見到刻有其名的墓碑。教堂在維梅爾的墓上放有鮮花,並陳列一幅維美爾畫作賞析,讓人緬懷此大師傑出又堅持的創作生涯。
|
more... |
|
|
海牙
海牙是荷蘭第三大城市,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人口47萬2千人(2005年1月1日)(大海牙地區約70萬人),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海牙位在西荷蘭的南荷蘭省,同時也是該省省會。
雖然海牙並不是荷蘭的首都,因荷蘭憲法規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它是荷蘭中央政府所在地,而且碧翠斯女王居住在海牙並於此辦公。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都位於此,另外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也都在此辦公,例如荷蘭城市自治協會VNG。鸛鳥徽是海牙的市徽。
城市生活集中在霍夫菲法湖和國會大廈(就是「騎士之廳」的所在地)周圍地區。
|
more... |
|
|
和平宮
和平宮是聯合國國際法庭所在地,是座仿歌德式風格的建築,若有時間,參加導覽可以了解國際法庭壯觀的內部及歷史,大、小法庭、日本館、大樓梯等等幾乎內部所有的房間都能參觀到。此外,11:00及15:00的導覽還附帶參觀國際法庭博物館(Museu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含博物館參觀的導覽約1.5小時,若不含博物館的導覽,約50分鐘。參觀博物館者門票另付:每人€3。
|
more... |
|
|
席凡妮根海灘
席凡妮根海岸是荷蘭最熱門的海邊度假勝地之一,自19世紀末開始,人們便湧到這裡享受健康的水療設施。而當時的健康中心庫哈斯(Kurhaus)如今已經改為豪華的大飯店,宮廷式的建築外觀也成為席凡妮根的地標。
席凡妮根的沙灘長達數公里,是許多荷蘭人攜家帶眷以及帶狗狗最熱門的假日去處,沙灘上可以見到狗狗奔跑、駿馬散步、小朋友玩沙的歡樂景象,而長長的碼頭處,則是高空彈跳(Bungee Jumping)之地,向著海洋俯衝,這種恐懼卻吸引許多人嚐試。
|
more... |
|
|
國會大廈與騎士樓
如果你以為國會大廈沒什麼好看的,那麼海牙的舊國會大廈可能會改變你的想法,讓你在它的外面就仰頭佇足良久。從舊國會大廈旁的廣場開始,你就能慢慢體會這棟舊建築的堅毅精神,一轉到其外立面,17世紀的古典建築便利用其精美的吐水口、工整對仗的窗戶設計,讓大家目不轉睛地數數牆上有多少怪獸與頭像。
在沿著建築外牆走過通道後,遊客便能進入國會大廈的內院。院內的騎士樓更是國會的心臟建築(Ridderzaal,Knights’ Hall),原本是13世紀時荷蘭公爵佛羅里斯五世的宴會廳,騎士樓現在是用來舉行重要國宴或典禮的場所。國會休會期間則開放參觀,開放的部分有兩個議事堂和展覽室。建築前古色古香、金光閃閃的噴水池,襯托得騎士樓更加氣質非凡。
|
more... |
|
|
莫里斯皇家美術館
這棟具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豪宅,原本是約翰‧莫里斯伯爵(Count Johan Maurits)的故居,後曾經歷過大火、招待國賓的場所及皇家繪畫陳列所,直到西元1822年,才正式轉變成一個小而精巧的美術館,裡面收藏有300幅畫作,魯賓斯、維梅爾、史汀,以及林布蘭等人的作品是館中的精華之作。
莫里斯皇家美術館以15世紀到18世紀的荷蘭和法蘭德斯藝術為主,其中的重點便是荷蘭17世紀的「黃金時期」(Golden Age)畫作。其中,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戴珍珠的女孩」(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林布蘭(Rembrandt)「杜普醫師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史汀(Jan Steen)「人之所聞如人之所歌」(The Way You Hear it, is the Way You Sing It)和哈爾斯(Frans Hals)「笑臉男孩」(Laughing Boy)都是館中不能錯過的精品。此外,值得一覽的還有其他法蘭德斯畫派(Flemnish)的傑出藝術品。
|
more... |
|
|
布尼芳坦美術館
布尼芳坦博物館是林保省(Limburg)收藏中古世紀藝術品和現代藝術的代表博物館,館內的收藏品主要有三項:考古學收藏品、中世紀到18世紀的藝術收藏品,以及現代藝術收藏品。
這座既年輕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圓頂建築物,座落在馬斯河畔,算是馬斯垂克最新的地標,由義大利建築師羅西(Aldo Rossi)所設計,它最為人稱奇之處是在於巧妙的利用室外的自然光線,營造出一個獨特的氣氛。當你一進入美術館內,一眼就會被那長35公尺的木頭階梯所吸引,沿著階梯而上之後便可進入館內不同的展覽室參觀。
|
more... |
|
|
聖瑟法斯大教堂
聖瑟法斯是荷蘭第一位大主教,聖瑟法斯教堂便是蓋在這位主教的墳墓上,西元560年時還是一座小教堂,在11、14、15世紀時分別進行大型的擴建工程,形成了一座十字型的主教堂。雖然教堂的年紀似乎頗大,但是走進長廊進頭古色古香的銅門內,教堂內部卻像剛粉刷後般新穎,古味所剩無幾。
不過,聖瑟法斯教堂有兩處地方絕不能錯過。一個就是教堂西翼的皇家大門,夾雜著早期哥德與羅馬式的拱門上,樹立著一尊尊舊約與新約聖經的人物,而地面上刻有錯綜複雜的迷宮路線,象徵著只有透過聖瑟法斯的帶領,人們才能進入天國。
|
more... |
|
|
小孩堤防
小孩堤防位於鹿特丹南面12公里處。建於1740年的19座宏偉傑作競相吸引著遊人的目光。小孩堤防是荷蘭最知名的景點之一。小孩堤防風車村可以說是荷蘭風景的典型樣板。這種獨特的風車景觀圖片出現在每本有關荷蘭的畫冊中。1997年,小孩堤防的風車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傳說源自15世紀發生大洪水時,曾有一個睡在搖籃裏的孩子隨著一隻小貓咪漂流到此地,成了小孩堤防得名之故。小孩堤防廣闊的視野,讓你一眼就能同時看見19座風車,夏天7、8月期間的每個星期六,19座風車還會一起轉動。
|
more... |
|
|
天鵝橋
造型像是一隻優雅的天鵝頸,搶眼的Erasmus Bridge被居民膩稱為「天鵝橋」(建築師Van Berkel & Bos),落成於1996年,雪白的橋身、簡潔俐落的造型,使它馬上獲得鹿特丹人的喜愛,進而成為鹿特丹的市標之一。
天鵝橋乃是一個經過嚴密包套設計的建築,將建築架構、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基礎設施、以及公眾功能都結合成一個超簡單易理解的建築物,廣及橋周邊的遊船碼頭、停車場等,都是整體設計案的一部分。以一根139公尺高的水泥柱支撐,不對稱的設計,讓天鵝橋突出於一般人對於橋的想像,而夜晚的燈光照明設計,更強調此橋不只是個建物,更是一個都市藝術品。
|
more... |
|
|
方塊屋
荷蘭最出名的當代建築非方塊屋莫屬,一個個可愛的傾斜黃色方塊,連成一道特別的「天橋」,穿越馬路直到水邊,看起來沒有地板和直立的牆壁,讓人對於居住其中充滿幻想。
方塊屋由建築師Blom興建於1980年代,如果說簡單些,他只是將大家常見到的立方體傾斜45度,架在柱子上,開有許多小窗戶,並使棟棟相連。不過,這個簡單的設計卻輕鬆地使其內部在實際利用上,增加了許多的空間!立起來的方塊屋內部可以分為三層,一樓是客廳和廚房,二樓則為內部地板面積最寬敞處,利用轉角自然隔成書房及臥室,叫人驚訝設計師柔軟的創造力。屋中的最頂樓則可裝潢成一個小型會客室,充足的光線透過玻璃尖頂灑落,讓人絲毫不覺得空間侷促。
|
more... |
|
|
烏特勒支運河
烏特勒支的運河就是有一種魔力,讓遊客白天和夜晚都離不開它,也使得烏特勒支的婚紗攝影業特別發達,滿街到處可見婚紗禮服店。
舊運河尤其是烏特勒支的代表運河,由於碼頭興建在路面之下,因此站在街頭,居高臨下的視野可以更寬廣。運河兩旁,舊有的倉庫改建成一座座戶外咖啡廳,午後隨著清風綠蔭,是散步逛街者最喜愛的休息去處;華燈初上,這些咖啡廳又轉變成泰式餐廳、非洲餐廳、印度餐廳、義大利餐廳等等,成為饕客們尋歡的地點;而愛好攝影的人,也絕不會放過倒映著主教堂塔、兩岸點點燈光的黃昏舊運河。
|
more... |
|
|
施洛德住宅
建於1924年的施洛德住宅是李特維德第一間完整設計的新房子,從外到內都徹底地和委託人施洛德太太(Truus Schroder-Schrader)討論,此住宅的最大特點即在於施洛德太太主要活動的樓層──二樓,結合了餐廳、起居室、臥室、書房等區域,卻不以固定的牆壁切割空間,而是以活動的隔板做任何臨時性的區隔,當隔板完全打開時,是完整的一片活動空間,但當隔板拉起時,固定的插座、洗手盆、書桌、衣櫥、床鋪和其他流動家具等,又可以馬上轉化各個小單位成個別機能空間,將室內空間的利用發揮最高效能。除了無牆壁阻隔外,大片的玻璃窗、彩色支架和陽臺板穿插在純白的主體上,讓室內和戶外有水平的延伸連結,更是影響後來許多當代建築的技法。
|
more... |
|
|
梵谷森林公園
梵谷森林公園與庫勒慕勒美術館原為庫慕勒夫婦(Anton Kröller & Helene Kröller-Müller)所擁有,後來捐贈給國家,成為荷蘭傲視世界的珍貴資產。庫勒慕勒太太驚人的收藏,擁有非常多的梵谷、蒙德里安、畢卡索、塞拉等人的作品,使得庫勒慕勒美術館始終保持重量級的地位。博物館後方的雕塑公園,更擁有以各種材質呈現的近代雕塑作品,結合林蔭景觀,成為美景處處的生活藝術。
不過,5500公頃大的梵谷森林公園可不僅止於此,42公里長的腳踏車道,與園內免費提供的白色腳踏車,足夠你花費大半天的時間徜徉於大片森林、獵野荒地、草原、浮動沙地、沼澤之間,看能不能幸運地和紅鹿、獐鹿、摩弗倫羊與野山豬等等,還有歐夜鷹、松樹貂、獾等保育類動物打聲招呼。
|
mor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