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拉
擁有3座世界遺產的阿格拉,可說是印度最受遊客青睞的觀光城市,它位於德里南方240公里處,與德里交通往來方便,非常容易抵達。
阿格拉從1526年巴伯爾大帝建國開始,就成為蒙兀兒帝國首都,尤其在阿克巴大帝、賈汗季王與沙‧賈汗三位蒙兀兒帝國君王統治期間,阿格拉更成為繁榮的國都。
西元1857年,東印度公司推翻了蒙兀兒政權。1858-1947年間印度淪為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從此阿格拉就不再是印度的政治重地。
|
more... |
|
|
法特普希克里
座落在阿格拉城西邊40公里處的法特普希克里城,又名勝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1571~1585年間精心規劃紀念伊斯蘭教蘇菲教派聖者沙利姆.奇斯蒂(Salim Chishti)的新都。
以紅砂岩建造的法特普希克里沒有堡壘來保護,然而整體設計卻非常的奇特,充分表達出阿克巴大帝的人道主義精神。儘管阿克巴大帝奉信伊斯蘭教,不過仍致力於融合各宗教所長,同時也創制具有哲學系統的新宗教——汀伊拉希(Din-I-lahi)。他不僅在政治上、行政事務和個人都融入印度教,使得被蒙兀兒帝國征服的人民能夠信服他。
|
more... |
|
|
阿克巴大帝陵墓
阿克巴大帝陵墓,位於阿格拉北方10公里處的希坎達拉(Sikandra)。
這座陵墓是阿克巴大帝下令建造,卻由他的兒子賈汗季王,完成於1613年。
阿克巴大帝陵墓是一座紅色砂岩建築,加以白色大理石的圓頂,建築有四道門扉,位於南邊的正門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圖案,四方角落都有叫拜樓。阿克巴大帝陵墓的四道大門,其中一道是阿克巴家族專用,其他三道分別為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使用。
|
more... |
|
|
泰姬瑪哈陵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形容過泰姬碼哈陵是「tear on the face of eternity」,中文字義是「在臉上的永恆淚珠」。白色的大理石陵墓每天隨著不同的光線讓顏色有所改變,宛如進入一場夢境。
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泰姬瑪哈陵,是遊客到印度必訪的景點,不論從建築的角度來看,還是背後那段感人的愛情故事也好,都讓泰姬瑪哈陵成為一生中值得一覽的地方。泰姬瑪哈陵位於亞穆納河畔,是蒙兀兒第五代君王沙‧賈汗(Shah Jahan)為皇后慕塔芝所建造的陵墓。
|
more... |
|
|
伊泰默德陵
又有迷你泰姬之稱的Itimad-ud-Daulah,位在亞穆拉納河的左岸,這裡的建築設計與泰姬瑪哈陵類似,同時也小很多,當然背後也沒有這麼動人的愛情故事,因此這裡顯得安靜許多。
這個陵墓建於1622~1628年間,是由蒙兀兒帝國君王賈汗季最喜愛的妻子努兒(Nur Jahan),為了紀念他父親所建的陵墓;他父親是來自波斯的貴族,並且曾任賈汗季的行政大臣。外觀為白色的陵墓,採用大量的棕色和黃色波斯大理石,當時在印度是第一座鑲嵌波斯大理石的建築,而這也是沙‧賈汗在位時代的建築特色。
|
more... |
|
|
碧卡內
碧卡內是羅‧碧卡吉於1488年所建立的城市。
羅‧碧卡吉在崎嶇起伏的沙漠地區、建造城堡和皇宮,目前碧卡內舊城仍環繞有城牆和城門,裡面屹立著紅砂岩築成的古典建築物。
碧卡內主要古蹟包括朱納加爾奇城堡、拉巴宮。此外,碧卡內郊區的駱駝場,以及沙漠軍團都十分有名。每年在首都德里舉行的國慶閱兵行伍中,碧卡內的沙漠軍團,都是最受矚目的焦點。
|
more... |
|
|
朱納加爾奇城堡
朱納加爾奇城堡建於1588∼1593年間,是碧卡內第三位統治者拉迦•雷•辛格王公(Raja Rai Singh)所建造的。
朱納加爾奇城堡外觀,採用本地特有紅砂岩建築而成,周圍的護城河和圍牆都比城堡圍牆低,絲毫不具防禦功能。主要原因是十五世紀以後,碧卡內城始終遠離各大公國的紛爭,所以當時建造的城堡,純粹只是作為皇室居所。
朱納加爾奇城堡有5座拱形城門,城堡內的宮殿樣式、融合印度和蒙兀兒回教風格,裝飾著豐富的繪畫、燈飾、地毯、傢俱...等。
|
more... |
|
|
聖湯米教堂
教堂最早建於1504年,並於1893年以新哥德的形式重建,這座高聳的羅馬天主教堂就矗立在碼頭海灘和卡帕利錫瓦拉爾寺之間。教堂的地下室是一座禮拜堂,裡面有一座聖湯馬斯(St Thomas)墳墓,據說裡面埋葬的就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聖湯馬斯,相傳祂在耶穌死後來到南印度,死後便埋葬在這裡,西元10世紀時,一群從波斯來的基督教徒發現了祂的埋葬地點,並為祂立墓、建禮拜堂,相傳13世紀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曾造訪這座小禮拜堂。今天大教堂的大片彩繪玻璃描繪著聖湯馬斯的生平和故事傳奇。
|
more... |
|
|
老虎嶺
老虎嶺位於大吉嶺南邊約11公里處,標高2590公尺。老虎嶺上面設有展望台,是觀賞喜瑪拉雅群峰日出最佳地點。站在老虎嶺,可以遠眺海拔8598公尺的干城章嘉山及周圍峰巒,天氣晴朗時、還可看見海拔8848公尺聖母峰。
從大吉嶺可以搭乘叫客吉普車前往老虎嶺,然後步行一段坡路才可抵達展望台。凌晨四點半左右,就有很多遊客聚集在這裡等待日出。
|
more... |
|
|
迦瑪清真寺
位於紅堡附近的迦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回教寺院,寺內的中庭可容納25000位教徒朝拜,是蒙兀兒帝國最熱愛建築的沙賈汗(Shah Jahan)王最後任命興建的建築,建於西元1644~1658年間。
位於紅堡附近的迦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的清真寺。寺內的中庭可容納25000位教徒朝拜,由於周圍是穆斯林居住的區域,充滿濃郁的伊斯蘭教氣息。
|
more... |
|
|
紅堡
紅堡坐落在亞穆納河西岸,是舊德里主要建築遺蹟之一,2007年剛被列為世界遺產。紅堡又稱為拉爾‧奎拉城堡(Lal Qila),是蒙兀兒帝國第五代君主沙賈汗王將首都自阿格拉遷移到德里,於1639-1648年所建造的,樣式與阿格拉堡十分類似,都是採用紅色砂岩構成。不過沙賈汗王卻從沒能夠在此執政,因為他被他的兒子奧朗傑伯(Aurangzeb)罷黜王位並且被軟禁在阿格拉堡。
|
more... |
|
|
風之宮殿
磚紅色的美麗建築很難不吸引遊客的目光,之所以稱做「風之宮殿」,原因是站在宮殿裡面每個角落,都可以感覺有風吹入。風之宮殿由齋浦爾的王公於1799年下令興建,雖然沒有在城市皇宮之內,不過還算是宮殿內的一部分建築。這裡主要是讓宮中的仕女嬪妃,在不讓人見到自己容顏的狀況下,能夠站在宛如蜂窩狀般的窗戶後面,出來透透氣、吹涼風,並且觀看著城裡大街上的往來人群。
|
more... |
|
|
沙林‧辛格宅邸
沙林‧辛格家族宅邸建於1815年,是18-19世紀齋沙默爾首相沙林‧辛格下令所建造的。 沙林‧辛格宅邸外觀雕有孔雀,當時沙林‧辛格想在自己的宅邸再增建2層樓但就會比齋沙默爾王公的宅邸更高。
當王公知道後,一氣之下便下令拆除這裡,同時暗殺他所聘請的建築師。頂樓的Moti Mahal是美麗的宴會廳並設計有拱形樓台,可以眺望全城風光。
|
more... |
|
|
梅蘭加爾堡
佇立在高125公尺巨崖的梅蘭加爾堡,是拉賈斯坦邦最壯觀與保存最完好的城堡,蜿蜒的山路自山底一路延伸,行走5公里才能抵達第一座大門,再加上環繞的護城牆,讓梅蘭加爾古堡更具威風。
城堡是1459年久德浦爾王公拉‧久德哈建造的,後來的王公也陸續增加城堡的建設,這可以從7道城門中得知。這7道城門,是由不同的王公建造於不同時期。
|
more... |
|
|
古納馬格
古納馬格距離斯利納加大約五十二公里,海拔2730公尺,是喀什米爾知名避暑勝地。「古納馬格」的意思是草原上的花朵,夏季時此地的山谷和草坡都是繁花滿開,冬季則是白雪皚皚。
古納馬格山上原本設有滑雪場、旅館、市集、高爾夫球場,後來由於遊客止步,所以滑雪設備都已經破舊不堪,連渡假旅館都顯得門窗剝落、灰泥斑斑,仔細一看上面還貼滿台灣旅行社的標誌,只是都積滿灰塵了。從繁華到寂寥,古納馬格的命運、就像是喀什米爾山谷的寫照。
|
more... |
|
|
拉希瑪納寺廟
建於西元954年,是卡修拉荷最大的祭祀場所。這裡是一座毘濕奴神廟,裡面供奉一尊來自岡底斯山的毘濕奴神像,寺廟是昌德拉王朝最受人民愛戴的亞修瓦曼(Yashovarman)在位期間所建造的。亞修瓦曼統治時期,昌德拉王朝國力達到最高峰。
在卡修拉荷西群寺廟中,拉希瑪納寺廟是唯一座落於原始基壇的。基壇上雕刻許多大象和人物雕像。寺廟樣式,融合幾世紀不同風格的建築,由一座主要聖壇和四個附屬聖壇組成。
|
more... |
|
|
阿迪那斯寺廟
阿迪那斯寺廟(Adinath Temple)建於11世紀期間,是一座小型的耆那教寺廟,寺廟裡面供奉現代造型的阿迪那斯神像。
|
more... |
|
|
戴維•迦甘丹巴寺廟
卡修拉荷早期寺廟建築代表。建於西元1000年左右。這座寺廟原本供奉毘濕奴神祇,後來又獻給雪山女神帕爾瓦娣(Parvati)。帕爾瓦娣是戴維女神的化身之一,戴維女神是萬物之母,同時代表創造和毀滅的力量,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樣,戴維女神也有許多化身,除了帕瓦娣以外,還包括有溫和的吉祥女神(Lakshmi)、凶猛的卡利(Kali)、學習女神莎拉什瓦提(Sarasvati)女戰神杜兒噶(Durga)等。這些女神都以不同的形像和神力,受到印度教徒敬畏。
|
more... |
|
|
卡莉寺廟
卡莉寺廟就是供奉時母的寺廟。卡莉女神是印度教的恐怖女神,是戴維女神的化身之一,喜歡喝血的黑女神,腰間配戴斷臂,頸部掛著人頭,具有摧毀敵人的力量。卡莉寺廟庭院內設有祭壇,每天都有信徒來此殺羊獻祭。
依照規定,卡莉寺廟是禁止非印度教徒進入的,但是為了賺錢、寺方故意網開一面,讓遊客進入,然後再收取額外費用。
卡莉寺廟附近,有很多乞丐、窮人和小偷,遊客最好保持距離、站在外面觀賞寺廟即可。
|
more... |
|
|
印度之門
這是孟買最著名的地標,在英國殖民政府統治印度期間,這是前往孟買的海上旅客首先看到的建築物,諷刺的是它也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軍隊撤離印度的地方。
印度之門是為了慶祝1911年時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莉皇后到訪印度的紀念碑,這座大型的玄武岩凱旋門,是由一位蘇格蘭建築師所設計,兩旁建有大型的接待廳、拱門和叫拜樓,周邊的裝飾靈感來自16世紀的古吉拉特(Gujarat)伊斯蘭建築。夜晚時刻在茫茫大海的背景襯托下,打上燈的印度之門更顯雄偉。
|
more... |
|
|
吉祥天女-納拉亞那廟
吉祥天女-納拉亞那廟座落在曼迪爾街(Mandir Mg.),距離康諾特廣場西邊約2公里。吉祥天女-納拉亞那寺廟樣式與其他印度教寺廟不同,外觀漆成鮮豔的紅黃兩色,內部裝飾得極為華麗堂皇,是印度富商伯拉(Birla)家族捐金建造的,建於1938年。此一寺廟裡面,供奉納拉亞那和妻子吉祥天女神像。納拉亞那是印度教保護神毘濕奴的化身之一,象徵一般的愛與知識。吉祥天女是印度教的女財神,可以保佑信徒獲得財富。
|
more... |
|
|
胡馬庸陵墓
混合紅色砂岩和黑、白大理石的胡馬雍大帝陵墓,是印度第一座具有花園的陵墓,並且於1993年列入世界遺產的名單。胡馬雍大帝是蒙兀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1508~1556年),是巴伯爾的兒子,在1530年時繼承了父親的印度領地。他當時征服了古吉拉特邦,不過卻被比哈爾的統治者瑟爾汗擊敗,不得不逃往伊朗。在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幫助下,他招募到一支波斯軍隊,於1555年打敗了瑟爾汗的繼承人札吉達爾汗,並佔領了德里。
|
more... |
|
|
蓮花寺
這個外型宛如一朵蓮花的白色大理石寺廟,是巴哈教(Bahai)在全球興建的其中一座寺廟,在1986年完工,其蓮花造型象徵著所有宗教的純潔與平等。過去幾十年間,巴哈教在全球各地如美洲的美國、歐洲的德國法蘭克福、澳洲雪梨、非洲烏干達,和亞洲以色列等地興建廟宇。
巴哈教原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支,但因教義發展已經脫離了伊斯蘭教的觀點,所以自行一派。巴哈教不崇拜可蘭經、沒有神職人員和教堂,只是在每個大洲建造一個紀念性的廟宇。每座寺廟都有9面牆,代表最大數,而廟宇內不販賣紀念品也不接受捐贈。
|
more... |
|
|
岩堡寺
岩堡寺高高懸在83公尺高的巨大裸露岩塊上,不論從崔奇市區的哪個角度,遠遠都能望見上頭那兩座寺廟和堡壘。
這座易守難攻的天然堡壘建於納雅卡王朝(Nayaka,16~17世紀)年代,建都於馬都萊(Madurai)納雅卡,曾經把崔奇視為第二首都。堡壘上的兩座寺廟分別是Sri Thayumanaswamy寺和Vinayaka寺,前者位於半路上,約建於8世紀,後者位於頂峰上,屬於帕拉瓦年代,是一座甘尼許神廟。原則上這兩座寺廟都不允許非印度教徒進入,不過總有例外,尤其是頂峰那一座。
|
more... |
|
|
|
|
印度新年(01月)
印度的新年 Hindu New Year印度新年是指印度舊曆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年復始的新年,印度家庭會做一種很苦澀樹葉、混合甘庶汁的飲品,全家人共享,象徵苦盡甘來,憶苦思甜。同樣的也要和朋友交換分享,如果雙方曾經有過節,也借這新年的行動來化解,如有借貸也一併結清,並彼此鼓勵,以愛的力量來面對新的一年。
|
|
|
荷利節(03月)
每年3月初月圓後所舉行的荷利節,是象徵春天和歡樂的慶典。
荷利節當天,印度各地民眾都會跑到街上、或到親友家裡,互相噴灑彩色水粉。印度人慶祝荷利節,是先把紅色蒂卡粉溶入水中,然後再趁機潑灑到別人身上。但是在尼泊爾,紅色的蒂卡粉和水則是分開塗抹的。
荷利節是拋開禮儀束縛的解放日,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不顧身分、地位,藉著狂放的潑水行動,製造歡樂氣氛。
相關連結‧荷利節
|
|
|
昆梅拉節(07月底-09月初)
“昆梅拉節”是印度最盛大的朝聖節日,每12年內分別在恒河之畔的“赫爾德瓦爾”、錫布拉河畔的烏賈因、戈達瓦裏河畔的納西克和恒河與亞穆納河交匯的安拉阿巴德舉行一次。“聖浴”是“昆梅拉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又稱恒河聖水沐浴節。
相傳,自古以來印度教徒一直視恒河水為聖水。他們認為,在聖水中沐浴,可以潔凈身心。因此,在此節日期間,成千上萬善男信女,扶老攜幼來此拜佛、沐浴,以祈求神靈保佑。
據記載,由于信徒眾多,在“昆梅拉節”期間,印度曾發生霍亂、謀殺與綁架案件,雖然最終被印度政府成功控制,但仍曾發生幾起較大的因場面失控而導致多人死亡的慘劇。
相關連結‧昆梅拉節
|
|
|
係繩保護節(08月)
係繩保護節(Raksha Bandhan)在每年8月間月亮最圓的那天舉行。節日中印度婦女不分宗教和種族,把絲線織成的繩子和花朵,係在自己兄弟的手腕上,表示請求他們的幫助、保護和友情。據印度神話傳說,在古代,許多神被魔鬼從天上起了下來,他們用一根繩子作信號,互相傳迅,暗示大家聯合起來同魔鬼戰鬥,結果趕走了魔鬼。最初僅是印度教徒在印度各地慶祝這個節日,約400多年前穆斯林教的胡馬雲國王接到了細繩,不問宗教的區別出兵援救了拉賈斯坦一個信仰印度教的女王。從此該節日成為各教派和種族共同慶祝的節日。
相關連結‧係繩保護節
|
|
|
十勝節(09月-10月)
中國民間節日有火化大士王的儀式,寓意送大士王和一眾幽魂離開陽間;印度傳統節日亦有焚燒紙紮惡魔像的環節,目的則是表達善良戰勝邪惡。在香港,這兩類節日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者的紙紮像均由本地師傅製作,外貌雖然有所不同,但衣飾均很中國化。
印度教徒在每年九至十月舉行一個名為「十勝節」的節日,慶祝史詩《羅摩衍那》中的英雄羅摩與十頭魔王羅波那大戰十日後獲勝的故事。這個節日為期十天,教徒從第一天開始守齋,到第十天晚上進入慶祝的高潮,大家歡聚進食,並焚毀十頭魔王及其弟弟和兒子的紙紮像,祈求惡運遠離。
《羅摩衍那》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主角羅摩是一名王子,其父親因受到唆擺而將他放逐森林十四年。羅摩帶著妻子悉多和弟弟羅什曼那離開王宮,後來十頭魔王羅波那出現,施計將悉多劫走,最後羅摩兄弟在神猴哈奴曼幫助下,以箭射死了魔王,救出悉多,並結束流放生涯返回王宮繼承王位,成為萬民崇敬的明君。
相關連結‧十勝節
|
|
|
甘地冥誕(10月14日)
10月是印度聖雄 甘地的冥誕,甘地生於1869年10月2日的古加拉邦Gujrat,印度獨立已過半世紀了,當年沒有印度的領導感召,宗教民族多元普遍貧困的印度,乞可從狡猾多詐的英國手中獨立。甘地手無寸鐵,沒有工農兵的革命部隊,以聞名於世的"不合作主義"的道德及柔性抗爭,終於迫使英國放棄"英國女皇的珍珠--印度!記得英國人警告甘地:沒有英國人,印度將會貧窮100年!甘地答道:即便如此,印度仍有貧窮的權利!今天聽這句話仍鏗鏘有力!
印度獨立前也不能不功歸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必需團結印度抗日,也因為英國人是帝國主義的君子----也是似實物者為俊傑的民族性所助,才得以不經戰爭革命而獨立。
半世紀走來印度的確有長足的進步,1980年起,印度人造衛星/1998年2001逐步的向先近國家並駕齊驅,利用這些自發先進科技對印度雨季乾旱的掌控有易防災,印度的軟体持世界牛耳,當然印度公共建設仍不夠,貧窮及貧富差距仍然嚴重,但印度的信心指數是逐年向上的?
印度古文明留下豐富的宗教、哲學、文學、音樂、舞蹈令印度人傲世全球,印度是精神文明的富國!
|
|
|
杜嘉菩薩 佛典節(10月下旬)
印度教徒在每年10月是杜嘉菩薩佛典的季節,特別是在孟加拉地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供杜嘉菩薩佛的寺廟,香火鼎盛,人人穿新衣,家家供佛祭典街頭巷尾、村落廣場到處搭臨時祭壇,親朋好友愧甜點禮長輩送晚輩新衣,唱聖歌跳舞,遠方的親友寄賀卡,比印度新年還熱鬧。
杜嘉菩薩佛典,印度一些地區,也有慶祝九天的,1~3天像徵勇氣的杜嘉菩薩,4~5天慶祝像徵健康的拉希米(Lakshmi)神,6~9天慶祝像徵智慧的沙拉沙瓦地(Saraswati)神。在印度杜嘉菩薩節慶期,白天在家祭祀拜拜,吃簡單的的輕食,晚上就到外頭大吃大喝以示慶祝!
相關連結‧杜嘉菩薩 佛典節
|
|
|
排燈節(11月)
印度慶典中最重要的是排燈節(Deepavali) 稱之為萬燈節,又稱之屠妖節。原意是光明的慶典”The Festival of Lights” 時間在印度舊曆的7月間,在印度家家戶戶和寺廟都點亮的燈飾及傳統油燈,來慶助天神戰勝了惡魔,光明打敗了黑暗,第帕瓦力的慶典一連好幾天,一如中國的春節,也等於是印度過年慶!
在第帕瓦力節慶的一個月前,商家就開始賣甜點,果糖和節慶相關的物品;在第帕瓦力那天,全家要穿新衣帶新帽,發果糖給晚輩,點燈,到寺廟上香禱告,添香油錢,如同中國年。直到半夜三點,全家要洗完凈身浴才能就床。在排燈節節中,親友互訪,主人要招待果糖及料理款待訪客。
相關連結‧排燈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