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登巴登
巴登-巴登位於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西側,北部黑森林西麓的奧斯河谷,城市的東部依靠著黑森林的邊緣,西南部處於萊茵河上游平原。 巴登-巴登距離德國與法國邊界的萊茵河僅7.5公里,毗鄰法國的北阿爾薩斯地區。 城區沿著奧斯河谷而建,依山傍水,景色多姿。
|
more... |
|
|

弗萊堡
位於黑森林的弗萊堡,城內處處可見源自黑森林的清澈小溪,傳說遊客若不小心掉入溪中,就會在這裡找到愛情。 儘管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弗萊堡堅持依原景重建,街道仍呈現甜美的古城風情。隨處可見的街頭藝術及弗萊堡大學的文風,在城市中蔓延、根深蒂固,讓人感受到的美景,更有著獨特的生活哲學。
|
more... |
|
|

斯圖加特
斯圖加特(德語:Stuttgart)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德語:Baden-Württemberg)中部內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不僅是該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級行政區及斯圖加特地區首府和該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該州的政治中心: 巴-符州議會,州政府,和眾多的州政府機關部門均設在這裏。由於其在經濟、文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是德國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
more... |
|
|

特里堡
特里堡位於黑森林中心,空氣及飲水也特別的清新、甘甜。甜美的小鎮以製造咕咕鐘聞名,精湛的手藝及技術造出的可愛小鐘,運用鐘錘產生動力,不用電池即可永久使用。而黑森林櫻桃做的黑森林蛋糕,也別忘了嚐一嚐酸甜的滋味。無論是咕咕鐘還是蛋糕滋味,如畫的風光相信早已印在旅人的腦海中。
|
more... |
|
|

海德堡
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城市,位於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之間。2002年城市方圓109平方千米內有人口140,000。 海德堡坐落於內卡河畔。內卡河在此處由狹窄而陡峭的 Odenwald 山谷流向萊茵河河谷,並與萊茵河在海德堡西北20千米的曼海姆交匯。著名的海德堡城堡位於高出內卡河200米的 Königstuhl 山上,俯視狹長的海德堡老城。著名詩人歌德曾經漫步環繞城堡的公園。
|
more... |
|
|

漁夫街
故名思義這裡原本是漁夫們的住所,而這條別具風情的街邊小溪,在以前因為漁夫將魚放在溪中冷藏、工廠將廢水排入,而變得污濁、氣味差。現在來到漁夫街雖然已不是當時的模樣,不過仍然可以看到溪邊有兩個小孩雕像,這兩個小童工正把鞋子內的積水倒出來,展現舊時生活辛苦的情景。
|
more... |
|
|

路德維堡皇宮
這座城堡又被稱為「史瓦本的凡爾賽宮」,共有18棟樓、452個房間。 路德維堡皇宮內的家具與藝術畫作等用品,於二次大戰期間在居民的合作下遷去他處保管,戰後才再度遷回宮內,因此這兒的皇宮並不是空蕩蕩的建築樣品而是原貌重現的18世紀盛況。
|
more... |
|
|

弗萊堡 大教堂
自1120年開始建造的大教堂是弗萊堡最重要的建築。歷時300年的大教堂建造,原為羅馬式風格,隨著時代變遷,建築計畫在後期改為當時流行的哥德式,從遠處即可看到醒目的高聳尖塔。
|
more... |
|
|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與嚴謹、保守的德國南部風格相比,慕尼黑活潑、歡快的生活節奏顯得有些突兀。一年一度的啤酒節讓整個城市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活潑的巴伐利亞人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並且這種歡樂和自由的氛圍已經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旅游者的一個重要因素。
|
more... |
|
|

慕尼黑皇宮區
慕尼克皇宮區位於慕尼克市中心,是慕尼克從16世紀到19世紀重要建築的匯合區。慕尼克皇宮區中有國王大樓、馬克西米里安皇宮、宴會廳大樓、巴伐利亞歌劇院、將軍紀念堂等多棟建築,由於時代和功用的不同,這些建築或輝煌、或宏闊、或簡單、或繁複,可謂風格各異,但高貴大氣是慕尼克皇宮區建築群的共同特徵。如果看到慕尼克皇宮區的獅子雕像,可要記得摸摸獅子的鼻子,這樣就可以得到福佑。
|
more... |
|
|

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
慕尼克奧林匹克公園是一組特大型體育建築群,是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的場地,也是目前慕尼克市民最佳的運動場去處。 整個公園由33個體育場館組成,包括可容納80000名觀眾的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可容納9000名觀眾的游泳池、14000座席的綜合體育館等。 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半邊有頂,有一個靠50根吊柱吊起的幾張“魚網”組成的帳篷式屋頂。
|
more... |
|
|

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
瑪利亞廣場(Marienplatz)是慕尼克的市中心廣場。廣場中間是聖母瑪利亞的雕像,聖母瑪利亞是慕尼克的保護神,她站在高高的大理石柱上俯視周圍發生的一切。
廣場的北面矗立著哥特式建築新市政廳(Rathaus),1867-1908年建成。在其高85米的鐘樓上,有著名的玩偶報時鐘,在上午11點與下午5點報時鐘的玩偶伴隨著音樂出來,展現1568年威廉五世婚禮大典的場景與消滅黑死病的場景。
|
more... |
|
|

聖母教堂
德國 巴伐利亞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是慕尼克明信片上展示的標志性建築。 教堂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直到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當時,哥特式的建築時代已被文藝複興風格時代代替。哥特式教堂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圓頂,人們將其稱為“羅曼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義大利風味的”。
|
more... |
|
|

新天鵝堡
始建於1869年,位於拜恩州南部邊境小城富森(Fuessen)近郊群峰中的一個小山峰上,是根據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夢想所設計,並花費了17年時間建造而成。城堡中洋溢著中世紀的氣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城堡展現出變化無窮的面容。
|
more... |
|
|

國王廣場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二站中曾作為納粹閱兵的廣場。始建于19世紀初,位於它西部的希臘門樓是1862年仿造雅典山上的門樓建的。 廣場上有三座博物館。希臘博物館、文物博物館和冷巴赫藝術館。 希臘博物館裏收藏了很多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作品的時間在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4世紀。
|
more... |
|
|

新聖母修道院
從十世紀以來,班堡就一直是德國與斯拉夫民族聯繫往來的連結,對波蘭與波美拉尼亞地區尤其重要。從十二世紀起,班堡即享有高度繁榮,德國北部及匈牙利的建築就深受班堡的影響。十八世紀末期,班堡成為德國南部的啟蒙運動中心,不少傑出的哲學家與作家定居於此,如海格爾和霍夫曼。
|
more... |
|
|

羅騰堡
羅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西北部弗蘭肯地區的高原上,俯瞰陶伯河(Tauber)。德國旅遊的浪漫之路和古堡之路穿行而過,交匯於此。是德國所有城市中,保存中古世紀古城風貌最完整的地區,也是最富有浪漫情調的城市,被譽為「中古世紀之寶」。
|
more... |
|
|

烏茲堡
由花團錦簇庭院所圍繞的烏茲堡是德國最大也是最美麗的皇宮,為身兼王子與大主教的Johann Philipp Franz von Schönborn任命波塔莎˙紐曼(Balthasar Neumann)建造。 烏茲堡(德語:Würzburg)也譯作符茲堡或烏茲堡,是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美因河畔的非縣轄城市(德語:kreisfreie Stadt)。它也是下弗蘭肯地區政府以及烏茲堡縣政府(Landratsamtes Würzburg)的所在地。
|
more... |
|
|

柏林
柏林,這個曾經因為分裂而日漸衰落的城市,如今卻已成了文雅的代名詞,吸引創造力的磁石以及歐洲青年文化的樞紐,自從柏林牆倒塌之後,這個德國的首都突飛猛進地發展,吸引著世上最優秀和聰明的人才,從藝術家到科學家到建築設計師,還有大批的遊客。
|
more... |
|
|

柏林大教堂
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時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設計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舊的大教堂拆除之後,為霍恩措倫王族所建的宮庭及紀念教堂。不顧當時人們的反對,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願望,建起了一座裝飾華麗、帶有義大利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毀壞嚴重,1975年至1993年間得到了重新修複,但其原有裝飾進行了簡化。
|
more... |
|
|

柏林市政廳
【德國柏林 柏林市政廳(Berliner Rathaus) 仿照義大利北部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柏林市政廳大樓建築使用了大量紅磚,因為其外牆的顏色,由此而獲得了“紅色市政廳”之名,建於1861 至 1869 年,具有近似於正方形的建築,由韋澤曼 (Hermann Friedrich Waesemann) 設計,中央 97 米高的塔樓,以及其四個角落的高塔有 74 公尺高,象徵著普魯士帝制之後,城市公民自信的精神。
|
more... |
|
|

柏林圍牆遺址
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繪畫的載體是著名的柏林牆。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牆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國》,Gerhard Lahr的《柏林-紐約》等。1991年,這段柏林牆被列為保護建築。
|
more... |
|
|

林德霍夫宮
年輕時的路德維二世非常英俊高大,受許多女性愛慕,由於他不喜歡參與政治,後來愈來愈不願意露面,連進餐時都用升降餐桌將飯菜送到他面前,獨自用餐,並開始過著晝伏夜出的日子。在這個宮殿中可見到國王的生活方式,還有他對法王的喜愛程度。
|
more... |
|
|

波茨坦廣場
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後,在這裏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交通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機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詞。二次大戰中,廣場遭到嚴重毀壞。由於它地處美、英、法、蘇管轄區的交界處,並有柏林牆橫穿廣場,使這繁華一時的城市中心,在戰後被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
more... |
|
|

勃蘭登堡門和巴黎廣場
就在勃蘭登堡門南側,2003年終於開始建造被害歐洲猶太人紀念館(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Euro-pean jews),俗稱大屠殺紀念館。紐約建築設計師Peter Eisenman用高低不同的水泥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柵格,讓它抽象地象徵風中麥田。遊客可從任何一點進入這一奇景,還能自己穿行其中。
|
more... |
|
|

夏洛坦堡宮殿
這個宮殿是1695-1699年弗裏德里克三世請建築師約翰•阿諾德•奈林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她是一位頗有素養的藝術家與哲學家的著名資助人)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修建的一座樸素的避暑寓所。1701年弗裏德里克三世選帝侯成為普魯士國王。宮殿在約翰•埃奧桑德•哥德主持下進行了擴建。在1713年又一次以巴羅克式花廳為中心進行擴建,配上圓頂。把城堡變成小型的凡爾賽宮是弗裏德里克大帝(弗裏德里克二世國王)的主意。
|
more... |
|
|

宮殿廣場
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社會主義立場,昂納克政權在原宮殿遺址上修建了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因為它的大廳的天花板上裝飾著許多華麗的燈飾而被稱為“昂納克的燈具店”,直到1989年,這裏一直是民主德國的國會。之後它很快就被關閉並進行了一次代價昂貴的改造。
|
more... |
|
|

國會大廈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並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
|
more... |
|
|

御林廣場(憲兵廣場)
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是德國柏林中區(Mitte)的一個廣場,經常被認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廣場上有3座主要建築:廣場的西部是柏林音樂廳,廣場的北側是法國大教堂,而德國大教堂則位於廣場的南側。廣場的中心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雕像。御林廣場的面積大約為4.8萬平方米。
|
more... |
|
|

無憂宮
坐擁建於1730到1916年間的150棟建築和廣達500公頃的庭園,波茨坦的宮殿和公園宛如一座充滿整體性的藝術殿堂,彰顯獨特的美感。波茨坦宮廷群廣及柏林-黎連舵區(Berlin-Zehlendorf),宮殿和公園環抱哈維爾河(Havel)和格寧尼克湖(Glienicke)。著名的無憂宮建於1745至1747年腓特烈大帝二世年間。無憂宮最知名的座上賓,就是法國啟蒙運動大師伏爾泰。
|
more... |
|
|

奧林匹克體育場
運動場上還有一個鐘樓。在樓頂可以遠眺柏林城。壯觀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五月國民大會會場和森林舞臺也可盡收眼底,而森林舞臺一般只有在舉辦活動是才能進行參觀。在鐘樓內懸掛有一新澆鑄的奧林匹克大鐘,上面寫著: “我呼喚世界各地的青年 - 1936年奧運會”。
|
more... |
|
|

赫蓮基姆湖宮
赫蓮基姆湖宮(Schloss Herrenchiemsee)是路德維二世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昂貴的宮殿,自1867年他第一次造訪巴黎,並於1874年參觀過凡爾賽宮後,他對凡爾賽宮進行詳細的研究,並決定在1873年買下的男人島,也就是赫蓮基姆湖宮所在的島嶼,建一座德國的凡爾賽宮。
|
more... |
|
|

不萊梅
來到童話大道的終點站不萊梅,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由驢子、老公雞、老狗、老貓合力趕走強盜的《不萊梅樂隊》(Bremen Musikanten)童話故事。 在古城廣場上,除了有象徵自由與市民權的羅蘭雕像外,就是不萊梅樂團的紀念雕像。
|
more... |
|
|

露天市集
在露天市集周圍值得參觀的古老建築物還有:聖佩特利大教堂(Dom St. Petri)、聖母瑪麗亞教堂(die Liebfrauenkurche)、以及不來梅工商總會(Handelskammer)所在地─旭庭(Schutting 1537-39)等。
|
more... |
|
|

漢堡
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地點。河流匯集的地理環境,促使它古早以前便成為控制波羅的海方面內陸貿易的樞紐。西元1558年日耳曼境內首宗股票交易就是在此地進行。現在的漢堡則是德國北部的銀行中心和德國最大的保險業城市,另外還有每天超過22萬個工人,從外圍城市進入漢堡工作。
|
more... |
|
|

漢堡港
漢堡港位於易北河下游,阿爾斯特河和比勒河匯合處,距北海110公里。港口面積100平方公里,是德國最大的海港,也是歐洲最佳轉口港之一。漢堡港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有18個集裝箱碼頭,22台集裝箱起重機,年集裝箱裝卸量125萬標准箱。漢堡港設有16.2平方公里的自由港區,經營轉口貿易,特別是為斯堪的納維亞和中歐地區各國貨物的轉口。
|
more... |
|
|

聖尼古拉教堂
新哥德式的漢堡聖尼古拉教堂(德文:St.-Nikolai-Kirche)曾是德國城市漢堡的5座主要的新教教堂之一,現在是一座廢墟,用作紀念。從1874年到1876年曾是世界最高建築,現在仍是漢堡第二高建築。
|
more... |
|
|

聖彼得教堂
漢堡聖彼得教堂是德國漢堡最古老的教堂,得名于使徒彼得,位於漢堡舊城的最高處 Mönckebergstrasse ,其鐘樓高132 米,有544級樓梯。該堂目前有數百名信徒。大約有300人在此任職,擔任牧師、社會工作者、唱詩班領唱和工匠,其中大多數職位沒有報酬。
|
more... |
|
|

阿爾斯特湖
阿爾斯特湖(Alster)分內湖和外湖。在兩湖之間的大橋Kennedybrucke和Lombardsbrucke上是觀賞漢堡全景的好地方。 內阿爾斯特湖位於市政廳廣場以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中央,風景如畫。美麗的湖面上,彩帆點點,天鵝優雅地穿梭在波光粼粼中。夜晚燈火通明,霓虹眩目。湖濱有精美的雕像,古老的教堂,豪華的賓館和商業大街。
|
more... |
|
|

漢堡市政廳
市政廳從1886年開工,費時11年才建成,是十九世紀後半期建成的新巴羅克式風格的建築物,建築上裝飾著不少富有紀念意義和象徵作用的藝術品。整個大廈用砂岩砌成,除屋頂為銅綠色外,外觀呈煙灰色,古樸而典雅。
|
more... |
|
|

碼頭棧橋
是漢堡的水上車站。始建於1910年。這個700米長的浮動碼頭有著綠色圓頂的古老港站,一艘艘輪渡由此出遊。那圓頂本是青銅的,卻因年久和風雨的琢蝕而泛出鮮亮的綠色來。 紀念品商店裏色彩斑斕的貨品可以幫助遊客留住水上之行的美好回憶。舒適的魚餐館供應由新鮮的海鮮製作的佳餚。 從這裏開始的港口觀光能使您更好地瞭解港口地區和倉庫城。或者駕車穿過克爾布蘭德大橋,從橋上遠眺港口。
|
more... |
|
|

漢堡市立美術館
該館以近兩萬平方米的面積躋身於德國最大藝術博物館之列。 分別於1869年、1919年和1997年在中心地理位置上交錯而建的三座建築,令漢堡藝術館具有彎曲多角的外形。 它收藏有從哥特時期直至當代的繪畫藝術、十九與二十世紀的雕塑藝術、文藝複興時期至今的徒手畫、版畫、水彩畫、古希臘羅馬時期硬幣和紀念章等大量展品,還收藏了所有歐洲藝術流派的作品。
|
more... |
|
|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一個商業和文化的動感之都。傳統和現代,商業和文化,動感和寧靜,從來沒有如此完美的融合在一個城市里面。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與保護得極好的歷史天際線形成鮮明的對比。 法蘭克福是一個迷,是矛盾的結合體,是斯芬克斯,值得每一位好奇的游客去解讀。 法蘭克福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有德國最重要的証券交易所,是德意志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和歐洲單一貨幣聯盟成員國管制銀行的所在地。
|
more... |
|
|

赫蓮基姆湖宮
位於羅馬廣場以東。又稱為“皇帝大教堂”(aiserdom),因為是德國皇帝加冕的教堂。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倖免於難。在1562-1792年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加冕典禮即在此舉行,在教堂的寶庫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所穿的華麗衣袍。
|
more... |
|
|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是大文豪歌德從出生(1749年)到進入大學(1765年)之前居住的房子。他的父親是皇帝顧問官,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因此歌德一家在18世紀的當時,是法蘭克福屈指可數的名流家庭。他們的舊居在第二交世界大戰的轟炸中被完全被壞,然而由於戰後精心的複元修整,如今可視作代表德國建築修複技術最高水準的傑作之一。室內的用具則因為戰時及時疏散而倖免於難。
|
more... |
|
|

羅馬廣場
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最早這裏是城市的集市中心。到中世紀時成為城市裏最大的廣場。廣場的名字來源於廣場西面叫羅馬廳的三個連體的哥特式樓房,最具特色的是樓頂的人字型山牆。如今作為法蘭克福的市政廳。 樓房的二樓有個皇帝大廳Kaisersaal,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大廳四壁懸掛著從查裏曼大帝到佛朗茨二世共52個皇帝的畫像。
|
more... |
|
|

老歌劇院
1880年落成,是巴黎歌劇院的複制品。它的外形是古希臘風格,圓拱形窗戶是顯示出後文藝複興風格,它的內部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全部被毀。此後經過全民投票表決,決定重建。當局進行了耗資1.1億歐元的修複,外觀盡可能的保留了原貌,內部卻是現代化的。歌德和莫扎特的雕像為整座建築增色不少。
|
more... |
|
|

保羅教堂
位於羅馬廣場附近,是法蘭克福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建於1270年,自1787年開始改建,直到1833年完成。1848年,德國歷史上第一個經過選舉產生的議會在這裏召開,誕生了德國第一部統一憲法,從那時開始,它就成為德過統一和民主的象徵。
|
more... |
|
|

梅克倫堡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的自然風光如有千張粉瞼,一張比一張漂亮。無論是在波羅的海沿岸還是在地形複雜多變的內陸,豐富的水源都是這一地區的重要特徵。 過去達官顯貴和富貴人們的豪華海濱生活所遺留下來的雄偉古跡,在漢薩同盟城市(Hansestadt)和海濱浴場隨處可覓。在這裡,即使是冬天,也有足夠的空間滿足人們的各種度假活動和方式。
|
more... |
|
|

聖尼古拉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和聖瑪尼亞教堂(St. Marien)是維斯馬(Wismar)的重要景點。在波羅的海南部地區的相同規模城市中,維斯馬是唯一一個保存如此完美的漢薩聯盟城,並與施特拉爾松市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兩座城市共同代表了漢薩城市聯盟於十四世紀那段輝煌的年代。
|
more... |
|
|

施威林
施威林(Schwerin)的施威林王宮屹立在巨大的施威林湖中小島上,被譽為“北方的新天鵝堡”。家族收藏館、富麗堂皇的大廳和巴洛克式花廳在王宮裡形成了政府府邸高雅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施威林文化之夏(Schweriner Kultursommer)、電影節(Filmfestival)、普法芬湖(Pfaffenteich)上的龍舟節(Drachenbootfest)以及一流的展覽會和音樂會,經年不斷,輪番登場。
|
more... |
|
|

羅斯托克市
羅斯托克市(Rostock)雖然未曾作為首都,但它一直都是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最重要的城市。在這座有著800百年歷史的漢薩聯盟城市裡,山墻曏街的房屋鱗次櫛比,聖十字架修道院(Kloster zum Heiligen Kreuz)及其文化歷史博物館、古老的貨棧、航海博物館(Schifffahrtsmuseum)、市集廣場(Marktplatz)及其七座塔樓帶巴洛克風格的市政廳更是遠近聞名。
|
more... |
|
|

下薩克森州
位處於埃姆斯河(Ems)與易北河(Elbe)之間的迷人地帶,北臨海洋性氣候的北海(Nordsee),南接哈爾茨山脈(Harz),首府為漢諾威(Hannover)。七個東弗裡西亞小島像頸鏈上的一顆顆珍珠,鑲嵌在德國大陸前方的北海南部。
|
more... |
|
|

漢諾威
下薩克森的各個城市面貌猶如這裡的風景一般多彩多樣。這裡不僅有格瑞特希爾(Greetsiel)這樣的浪漫港口城市、哥廷根(Göttingen)這樣有著豐富傳統的大學城、還有漢諾威(Hannover)這個國際性的博覽會城市以及高科技的汽車之城沃爾夫斯堡(Wolfsburg)。
|
more... |
|
|

畢倫瑞克
位於漢諾威以東60公里處。海因裡希公爵,號雄獅(Heinrich der Löwe,1129〜1195年)非常熱愛這座城市並把這裡作為他的行宮。城市的嫵媚在新舊交疊之間展現,老式建築的傳統民居和現代摩登建築互相輝映。
|
more... |
|
|

奧斯納布魯克
位於下薩克森西南部,是下薩克森州的第三大城市。古老的市政廳(Rathaus)及和平大廳(Friedenssaal)周圍布滿了中世紀的小巷,座落於奧斯納布魯克的老城內。
|
more... |
|
|

哥廷根
位於哈爾茨山與威悉河之間,它是下薩克森州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有40多位諾貝爾奬得奬者曾在喬治-奧古斯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學習和任教,這個城市有四個馬普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還有航空航天中心。
|
more... |
|
|

科隆
從美因茨出發,萊茵觀光船開到科隆這座德國西部大城市,就已經到達了終點。沿途兩岸連綿不絕的古堡和葡萄園漸漸隱去,穿梭來往的大型貨船則顯露了科隆工業大城市的地位。雖然如此,但科隆城內卻並無工業污染的痕跡,無論是老城區還是萊茵河畔新公園,都是旅游觀光的適宜之地。
|
more... |
|
|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耗時了數世紀,直到1880年才完成,為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代表作;在建造的七百多年間,每任建築負責人都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啟發,且秉持著完全忠實於原有設計的精神,繼續科隆大教堂的修築工作。如今,科隆大教堂本身即具備超凡價值,也是一件藝術瑰寶,並且為歐洲基督教信仰的恆久力量,提供了最佳的說明。
|
more... |
|
|

科隆市政廳
科隆市政廳曾在二戰中被破毀,戰後重建。是歌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帶有16世紀門廊。免費參觀。值得參觀的有議會塔樓和門廊。 議會塔樓(1407一1414年)見証了行會反抗城市貴族統治的勝利。修複後這裏又增添了124尊塑像,每尊塑像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十六世紀中期建造門廊為文藝複興風格。市政委員在這裏向公眾宣佈重要決定。
|
more... |
|
|

杜塞爾多夫
位於萊茵河畔,是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的州首府。市區人口有約57萬人,是德國廣告,服裝和通訊業的重要城市。這裏也是歐洲最大的日本人聚居地,日僑多達26834人(2006),市內有許多日資公司。杜塞道夫是19世紀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
|
more... |
|
|

國王大道
杜塞爾多夫的國王大道(Königsallee)被暱稱為“科(Kö)”,它以其高雅的購物長廊而選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林蔭大道之一。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爭相在國王大道佔據一席之地,它們無疑都是豪華和高貴的象徵。
|
more... |
|
|

萊茵河
綿延65公里的中段萊茵河谷,沿岸城堡、古城鎮與葡萄園林立,是人類長久與驚奇多變的大自然互動而呈現的成果。數世紀以來,萊茵河便一直是歷史、傳奇的發生背景,對於歷代作家、藝術家及作曲家的影響深遠。
|
more... |
|
|

波昂
北萊茵-威斯伐倫南部萊茵河畔的一個城市,位於科隆以南約30公里,科布倫茨以北約60公里。 是人口超過30萬的德國大型城市,為北威州十大城市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
|
more... |
|
|

波昂明斯特大教堂
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明斯特教堂,是世界上塔尖最高的教堂,這座宏偉的教堂據說不是靠國王或大主教的名義和金錢修造的,而是由公民公決、自願出資建起來的。 明斯特教堂的鐘聲,渾厚悠揚、一下接著一下地從教堂塔頂的鏤空花磚裏飄散出來,均勻地向四面八方彌漫,那教堂是在1120年弗萊堡建城不久後就開始籌畫動工的,從動土到完工,用去了三百年的時間。
|
more... |
|
|

貝多芬之家
貝多芬從1770年出生到1792年離家前往維也納前,都是住在此棟宅院裡。現在這裡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不但全宅闢為貝多芬的紀念博物館,館內還展示貝多芬曾經演奏過的鋼琴,10餘歲時所演奏的大風琴的鍵盤,晚年使用的喇叭形助聽器,以及多張親筆手寫的樂譜手稿等,可說是愛樂迷的朝聖地。
|
more... |
|
|

泊波爾斯多夫宮
巴洛克建築大師巴爾塔扎·諾伊曼(Balthasar Neumann)完成了泊波爾斯多夫宮(Poppelsdorfer Schloss)的宏偉設計,宮殿的四個側翼圍合形成了一個拱廊庭院,而這恰恰非常適合作為夏季“泊波爾斯多夫王宮音樂會(Poppelsdorfer Schlosskonzerte)”的背景。
|
more... |
|
|

舊市政廳
舊市政廳位於老城的中心區,於1738年完工,是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舊市政廳前的市集廣場,有幾家咖啡廳,可以在此欣賞洛可可建築藝術之美。另外,在附近有一座寇布林斯門,與舊市政廳為同期的建築古蹟,也值得前去一看。
|
more... |
|
|

布洛巴赫
布洛巴赫(Braubach)是德國萊茵蘭-巴列丁奈特(Rhineland-Palatinate),萊茵-拉恩-克裏斯(Rhein-Lahn-Kreis)的一座自治市。該城市坐落在萊茵河畔,距離德國的科布倫茨東北方向約10公里。布洛巴赫擁有各類的中世紀建築,這其中包括有城牆、在木架上塗抹灰泥建造成的房屋,以及馬克思堡城堡(castle Marksburg)等。
|
more... |
|
|

馬克斯堡
12世紀時布洛巴赫由愛普斯坦(Eppstein)爵爺所有,並開始興建城堡;13世紀後期,城堡與小鎮被有權有勢的貓肘子伯爵取走,而當15世紀此家族斷絕後,歸黑森邦(Hesse)所有。直到19世紀,轉為普魯士王朝的家產。1900年,普魯士王子把馬克思堡賣給德國城堡協會,成為德國城堡協會在此的基地,任何想要購買德國城堡的人,都得到此辦理一切手續。
|
more... |
|
|

巴哈拉赫
巴哈拉赫 小鎮與史塔雷克城堡一樣,大約建造於11世紀,萊茵河畔繁盛的木材與葡萄酒的貿易往來,使巴哈拉也成為富有的城鎮之一。 保有中古世紀風貌的巴哈拉小鎮,周圍仍被城牆圍繞,7座高塔依然完整,維持14世紀的昔日風采。城內市中心,還留有許多細緻典雅的木造房舍,足以讓人細細品味往日盛況。
|
more... |
|
|

史塔雷克城
史塔雷特城堡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攸關萊茵河各邦國歷任選侯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於17世紀的30年戰爭之後重建,卻在1689年對抗法軍時被毀,最後在萊茵河地區協會(Rheinischer Verein)在城堡的遺址上重建,加強14世紀的城牆,並重新修補12世紀遺留下的城堡中庭圓塔,1931年終於完成如今的面貌。
|
more... |
|
|

呂德斯海姆
素有「酒城」之稱的呂德斯海姆,小鎮內酒館林立,建議走到小鎮後山坡上,眺望滿山谷的葡萄園,你就會明白為何有此稱號。 呂德斯海姆的市容,就跟萊茵河畔其他小鎮一樣,有著精巧典雅的木造屋,狹窄巷弄處處是葡萄酒館與酒吧,可是呂德斯海姆城裡的德羅塞爾巷(Drosselgasse,鳥巷之意)卻更為出名,遊客絡繹不絕。
|
more... |
|
|

日爾曼勝利女神像
海拔225公尺的尼德森林紀念碑(Niederwalddenkmal),是1883年揭幕的,雕像高達10.5公尺,紀念碑底座高度也有37.6公尺,整體規模極為雄偉壯觀。 紀念碑上最著名的雕像,就是英姿煥發、手揮長劍的Walküre女神雕像,也被稱為代表日爾曼民族的「日爾曼尼」(Germania)勝利女神像。
|
more... |
|
|

賓根
美因茨-賓根縣北部與黑森州的萊茵高-陶努斯縣和威斯巴登市,東面與美因茨市和格羅斯-格勞縣(黑森州),南面與阿爾蔡-沃爾姆斯縣和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縣,東面與萊茵-洪斯呂克縣相鄰。
|
more... |
|
|

鼠塔
位在萊茵賓根窟的河中砂岩上,有一座醒目的紅、白相映哥德式塔樓,就是著名的鼠塔,與賓根城內的克洛普城堡,同樣都是麥茲大主教斂財的重要關卡,來往船隻都得留下過河關稅。
|
more... |
|
|

萊茵石城堡
遊客在經過阿斯曼斯好森後,就可以看見雄踞在山坡上的萊茵石城堡。 10世紀初期,萊茵石城堡原本做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別館,後來奧托二世同樣把此地送給麥茲大主教,而變成麥茲大主教佈兵的碉堡。 17世紀時,萊茵石城堡被重新整建。1825年由普魯士的威廉.斐特烈(Friedrich Wilhelm)王子買下,整建為新哥德樣式,而它也就成為萊茵沿岸最早被重建的城堡之一。
|
more... |
|
|

薩爾州
薩爾州(Saarland)位於德國、法國與盧森堡交匯的三角地帶,是德國最小的州份,也是德國如今通往歐洲鄰國的橋梁。首府薩爾布呂肯(Saarbrücken)便位於薩爾河(Saar)畔的德法邊境地區,它和周邊的地區為遊人展示了它曲折的歷史和多彩多姿的風景,多元文化的並存更為這一地區增添了獨特的魅力;而薩爾州的名字便是來源於它的命脈薩爾河(Saar)。
|
more... |
|
|

聖溫德勒地區
這裡有怡人的風光、密布的森林和柔緩的山巒,對於那些喜歡在這樣的景色中漫步、戲水或是水上觀光的人來說,這裡是再適合不過了。山鄉氣息的湖泊、水鄉風光和水庫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您可以在這兒進行各種水上活動。這裡也是進行溫泉療養或全家出遊的理想去處,精彩匯聚了文化、歷史、高爾夫球以及單車娛樂等元素,它正期待著您的來臨。
|
more... |
|
|

薩克森州
薩克森州首府是有“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Elbflorenz)”之稱的德勒斯登(Dresden)。薩克森州的風景多彩而壯美,其山色層巒疊嶂,遠眺猶如海洋上此起彼伏的波濤。在薩克森州,人們可以同時感受到大城市的氣派和小城鎮的浪漫,還有河谷、山丘、草原、森林、宮殿、城堡、貴族府邸、地主莊園、手工藝製品、音樂風光、客棧酒吧以及工業建築和其文化。
|
more... |
|
|

德勒斯登
德勒斯登(Dresden)是自由聯邦薩克森州的首府。這裡有許多文藝復興、巴洛克及19世紀風格的建築,比如聖母教堂宏偉的圓形拱頂,再加上易北河全景的壯麗景色,使德勒斯登贏得了“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的美譽。
|
more... |
|
|

萊比錫
有著很強自我意識的城市萊比錫(Leipzig)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是一個活躍的博覽會城市、會議及貿易之城、一個文化和夜生活豐富的大都會、一個購物的天堂。迷人的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建築、古老的貿易市場以及長廊都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芒,誠邀您來這裡觀光購物。
|
more... |
|
|

克姆尼茨
克姆尼茨(Chemnitz)是薩克森州的第三大城市,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珍藏、多樣的文化、青春藝術風格的建築、懷舊的工業文化和田園風光。在歌劇院(Opernhaus)上演的瓦格納歌劇使這座城市贏得了“薩克森的拜羅伊特(sächsischen Bayreuth)”的名聲。藝術收藏館舉辦的著名特殊展覽會(Sonderexposition)的藝術珍藏不斷觸動著人們的感觀。
|
more... |
|
|

鮑岑(布帝森)
鮑岑(Bautzen)也叫做布帝森(Budyšin),從1002年開始就是索布人(Sorben)的首府(索布人是如今生活在勞奇茨地區(Lausitz)的一個斯拉夫少數民族), 也是他們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城市的標誌是古老的水井坊(Alte Wasserkunst)。
|
more... |
|
|

格爾利茨
位於歐洲的中心,以其保存完美的各歷史時期的建築藝術形合了一幅完整的城市畫卷,並由此展現了它早年在毛巾製造業和貿易方面的富足歷史,它們包括後哥特、文藝復興、巴洛克、德國經濟黃金時期(1871-1873年)以及青春藝術風格的建築,其中,有4000多座建築物受到文物保護,中世紀的市中心被德國經濟黃金時期的民居所環繞,成為了一顆“上勞奇茨地區的耀眼明珠(Perle der Oberlausitz)”。
|
more... |
|
|

安哈特州
薩克森-安哈特州(Sachsen-Anhalt)由被稱作“普魯士的搖籃(Wiege Preußens)”的阿爾特馬克地區(Altmark)穿過馬格德堡低地(Magdeburger Börde)、工業重鎮哈勒(Halle)和比特費爾德(Bitterfeld)地區一直延伸至薩勒河(Saale)畔及甕施特魯特河(Unstrut)畔的葡萄園山坡——德國最北部的葡萄種植地區,州首府為馬格德堡(Magdeburg)。
|
more... |
|
|

奎德林堡
奎德林堡是薩克森-奧圖大帝(Saxonian-Ottonian)統治期間的東法蘭哥尼亞公國(East Franconian German Empire)首都。從中世紀開始,便是一個繁榮的商業重鎮。由於許多保存完善的木造結構建築,使得奎德林堡成為保留了中世紀城鎮的完整風貌。該遺址中的聖瓦修教堂(St Servatius)則是羅馬風格建築中的傑作。
|
more... |
|
|

馬格德堡
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城市都有許多令人贊嘆不已的建築,它們都曾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上演的舞台,絕對值得一遊,無論是早期的人類歷史還是中世紀、宗教改革及啓蒙運動,又還是工業化或古典現代主義,幾乎再沒有哪個地方像這裡一樣,能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涵蓋了那麼豐富的歷史見證,令這裡變成了旅遊朝聖地。
|
more... |
|
|

韋爾尼格羅德
哈茨山脈旁的瑰麗小城(bunte Stadt am Harz)”韋爾尼格羅德(Wernigerode)剛滿775周年,市內有許多華麗的桁架房屋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桁架房屋建於1400年;還有“斜屋(Schiefes Haus)”,而“最小的房子(Kleinstes Haus)”現在變成了一座博物館;,還有最重要的市政廳(Rathaus)。
|
more... |
|
|

梅澤堡
梅澤堡(Merseburg)曾經一度是王宮城市和政府的所在地,市內眾多的文物建築正是這裡悠久歷史的見證。在薩勒河的上游,規模宏大、塔樓眾多的大教堂宮殿建築群(DomSchloss-Ensemble)就高高的擎立於城市之上。
|
more... |
|
|

霍爾斯坦因州
什列斯烕-霍爾斯坦因州位於德國北部,首府基爾(Kiel)。這裡生機勃勃的街道、充滿浪漫氣息的後庭院、市集廣場和港口以及它永恆的北方魅力無不使人歡心鼓舞。這裡有多種水上及岸上活動項目適合各年齡的人、極限運動員、運動愛好者以及健身者。以德國北方“兒童之州”著稱的什列斯烕-霍爾斯坦因州是家庭理想的度假勝地,因為這裡既有適合孩子們的娛樂項目,又有吸引人的休閑活動。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海邊的海濱浴場和旅館,可以讓人身心倍感放鬆,享受生活。
|
more... |
|
|

弗倫斯堡
弗倫斯堡(Flensburg)地處北部德國與丹麥邊境。它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山丘城市。從每條街巷都能驚訝地令人能以不同的角度眺望見狹窄海港和帆船。這裡不僅有美麗的建築風景和歷史悠久的舊城,更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繁華的購物區。由弗裡德裡希公爵三世(Herzog Friedrich III.)和荷蘭人於1621年建立的弗裡德裡希城(Friedrichstadt)以其市內通航的運河和優美的風光吸引著遊人。
|
more... |
|
|

圖林根州
圖林根州(Thüringen)——一個擁有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寶藏以及令人追憶路德、巴赫、席勒和歌德的地方。這個旅遊區以其變化多端的景致吸引著各地的遊客,首府埃爾富特(Erfurt),從地理位置來說,圖林根州位於德國的中部。遊客們來到圖林根州,可以在大自然中旅遊休閑,參觀雄偉的城堡和宮殿,在療養勝地和浴場休閑療養、放鬆身心,或者去歷史文化名城參加五花八門的文化活動。
|
more... |
|
|

威瑪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許多作家與學者齊聚德國色林吉亞地區的小鎮—威瑪,激盪出燦爛的文化與思想,其中又以詩人兼哲學家歌德與詩人席勒最具知名度。鄰近地區的建築及公園,充分反映出這段期間威瑪蓬勃旺盛的文化發展。歌德(Goethe)曾經說過:“威瑪(Weimar)還擁有很多好東西”。現在,這座城市依然保留著許多珍貴的文物,這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
|
more... |
|
|

埃爾富特
埃爾富特(Erfurt)是位於德國綠色心臟的圖林根州的首府,由羅馬教皇博尼法蒂烏斯(Bonifatius)於公元742年建立,它從最初的中世紀古老貿易樞紐發展成為現在的強大貿易中心和大學城。許多經過精心修繕的文藝復興和桁架房屋都印證了這座城市昔日的富庶,它們與其它的建築物以及著名的克萊默店鋪橋(Krämerbrücke)一起,構成了德國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古城之一。
|
more... |
|
|

埃森納赫
埃森納赫(Eisenach)和瓦特堡(Wartburg)都以大量的世界知名人物及歷史事件而著稱。過身後受到人們無上景仰的伊麗莎白女伯爵(Landgräfin Elisabeth)就曾經居住在瓦特堡,此城堡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馬丁·路德也是在這裡將聖經的《新約》翻譯成德語版本。
|
mo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