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格蘭
英格蘭(England),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的構成國家,英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爾斯以東,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長城爲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屬日耳曼民族。
|
more... |
|
|

倫敦
倫敦市(英語:City of London),又音譯作西堤區,官方稱為「倫敦金融城」,是英國英格蘭大倫敦地區正中央的城市,行政區級別與周邊32個倫敦自治市相同,共同組成所謂的「大倫敦」。除此之外倫敦市與其隔鄰的西敏市,形成一個現代的英國組合城市。倫敦市的邊界自中世紀起就一直沒有改變,及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倫敦都會區中,一個在行政組織與經濟地位上較為獨立特殊的區域。
|
more... |
|
|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英語:River Thames),位於英格蘭東南,源自科茨科爾德山(Cotswold Hills),大致向東流,流經倫敦,在諾爾(Nore)注入北海。全長約338公里,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
|
more... |
|
|

倫敦市政廳
新市政廳樓高10層,是座被玻璃帷幕包圍的球型建築,形狀宛如一顆蠶蛹,是設計千禧橋的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旗下事務所的另一巨作。摩登前衛的設計風格,和對岸的倫敦塔形成強烈的對比。透明的玻璃外觀,象徵「透明的民主程序」。為了強調親民的態度,市政廳的一樓大廳、頂樓、及周圍的綠地,都開放給民眾參觀活動,頂樓甚至被暱稱為「倫敦客廳」,彰顯市政府視市民如家人的心意。
|
more... |
|
|

倫敦塔橋
堪稱為倫敦最經典地標之一的倫敦塔橋,哥德式外觀的建築於1894年完工,採用先進的鋼骨架構,遇有大船通過或特殊場合,橋面會升起,可達40公尺高、60公尺寬。 登上塔橋嘗試倫敦橋體驗(Tower Bridge Experience)是了解塔橋歷史、建築,以及欣賞泰晤士河風光的最佳地點。
|
more... |
|
|

倫敦塔
倫敦塔建築群中以白塔最壯觀雄偉,為典型的諾曼軍事建築,此建築風格的影響力遍及全英國。征服者威廉將倫敦塔建於泰晤士河上,一方面捍衛倫敦,一方面則藉以重申他強大的權力。整個倫敦塔是以白塔中心展開,這座強大的堡壘,伴隨著無數的歷史故事,已經成為皇室的一大象徵。
|
more... |
|
|

千禧橋
從泰晤士河岸欣賞千禧橋的側面,還以為是一把把突出的刀刃,又或像是彎曲的鐵片,如彈簧般一層層地堆疊在水面。連接西堤區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和南岸的泰特現代博物館(Tate Modern)的千禧橋,於2000年6月正式開通,是倫敦第一座專為行人設計的步行路橋,主建築師Norman Foster稱它是「走在科技前端的作品」,但也就是因為走在科技前端,「總是會遇到如青春期般的種種問題」,Foster補充。的確,千禧橋開橋不到3天,就因橋身搖晃過大而關閉,費時1年多的封橋重修,才在2002年2月重新開放。
|
more... |
|
|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13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博物館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
more... |
|
|

皮卡迪利廣場
皮卡迪利廣場由納什於1819年設計,是一處圓形廣場。這裏是倫敦市著名的交通樞紐,好幾條繁華大街會聚於此,所以該廣場被稱為"倫敦的肚臍"。此外,該廣場還是倫敦娛樂世界的心臟,在周圍幾百米內有倫敦最著名的劇場和影院,最有名的餐館和最豪華的夜總會,是蘇豪區(Soho)區的娛樂中樞。
|
more... |
|
|

杜莎夫人蠟像館
想同時與英國皇室、詹姆士龐德、達賴喇嘛等名人齊聚一堂嗎?在杜莎夫人蠟像館 (Madame Tussaud's)中,各國明星、政要都栩栩如生圍繞在你周圍,真假難分的蠟像時常製造出令人吃驚的有趣效果。
|
more... |
|
|

科芬園
科芬園位於英國英格蘭倫敦市區,是倫敦是最具規模的跳蚤市場,昔日原為威斯敏斯本篤會女修道院花園,由於西敏寺土地在16世紀因宗教改革而被沒收,這裡在17世紀時由貝德福伯爵擴建,著名的大仲馬《茶花女》小說女主角與公爵相識的地方即在科芬園;科芬園數百年來的發展逐漸成為倫敦最重要的蔬果花卉市場,許多露天的攤販、劇院和特殊專賣店成為科芬園最大的特色,是英國倫敦相當受到歡迎的旅遊景點。
|
more... |
|
|

唐人街
倫敦的華人社區出現於19世紀,最初集中在東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遷移到市中心。倫敦的唐人街不大,由一條大街和幾條橫街組成,距離白金漢宮和唐寧街10號首相府都不遠。沿著唐寧街繼續向前,200米不到,穿過著名的鴿子廣場,路過國家畫廊就到了。
|
more... |
|
|

特拉法加廣場
建於1841年的特拉法加廣場,地理位置大概接近倫敦的市中心,是為紀念納爾遜將軍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一役中大敗拿破崙軍隊,但是納爾遜將軍也在此次戰役中陣亡。
|
more... |
|
|

國家藝廊
國家藝廊就位在特拉法加廣場的北側,正門採希臘科林斯式的圓柱,莊嚴典雅。館藏豐富的國家藝廊在1824年時僅有38幅畫作,從這些由喬治四世說服政府購買林布蘭、拉婓爾等人的38個作品,陸續拓展為現在以繪畫收藏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已有2,300幅收藏,1997年時與泰特美術館交換60幅作品,使得國家藝廊的畫藏集中在1260至1900年間的作品,泰特美術館則偏向1900年後的繪畫。
|
more... |
|
|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17世紀時莎士比亞大多數作品都在環球劇場(Globe Theater)演出,但環球劇場在1613年演出「亨利八世」時被大火燒毀,400年後,新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在原環球劇場附近不遠處重建,難得的是,劇場設計、建築方式、建材運用,都力求與原本的環球劇場類似,以磚瓦和木材為主,饒富古意。
|
more... |
|
|

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座堂(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英國聖公會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坐落於英國倫敦市,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 倫敦教區成立於604年,當時的主教座堂已經位於Ludgate Hill並奉獻給 聖保羅。Ludgate 山本身與宗教有歷史悠久的聯繫。據信這裡起初是古代巨石陣遺址。後來是一座奉獻給女神黛安娜的神廟,與當時位於西敏的阿波羅神廟遙遙相望。
|
more... |
|
|

聖馬丁教堂
聖馬丁教堂位在國家藝廊的東側,是一座尖塔狀的建築。此教堂是吉布斯(James Gibbs)在1726年完工的作品,但其歷史可遠溯至13世紀,在此期間也一直是教堂。聖馬丁教堂的最大貢獻就是對美國教堂建築的深遠影響,許多美國教堂的殖民地風格都以它為本。此外,白天常有室內樂的演奏,可前往聆賞。
|
more... |
|
|

聖詹姆士宮
這座宮殿是亨利八世於1532年建造的,從1678年開始,成為王室所在地。直至1837年搬到白金漢宮之前,英王一直在此宮居住。 宮殿正門是醒目的都鐸式門房,門上的菱形時鐘也十分新奇有趣。不過,宮殿位於狹窄小巷中,周圍交通混亂,顯得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有近衛軍守護,恐怕很難發現這是一座王宮。
|
more... |
|
|

福爾摩斯博物館
口叼煙斗,總是帶著一頂獵帽的福爾摩斯,在柯南道爾(Sir Arthur Conan Doyle)筆下成為聞名全球的名偵探,與他的助手華生醫生帶領讀者破案無數。小說中福爾摩斯所居住的地方為貝克街(Baker St.)221b號,1990年在這個地址成立了博物館,館內的佈置擺設都以小說中提及的情節為佐,更增添福爾摩斯舊居的真實性。
|
more... |
|
|

諾丁丘
諾丁丘在英國倫敦西郊附近,有人說,很難想像充滿古典氣息的倫敦也有諾丁丘這樣異國風味濃厚的街區,這裏每年夏天舉辦的狂歡節更是令各國遊客蜂擁而至,在這裏,每天都上演著不同的愛情故事,而最精彩的當屬《諾丁丘》。
|
more... |
|
|

蘇活區
在倫敦想找個吃喝玩樂最好的地方,莫過於蘇活區了。其範圍大概介於查令十字路、牛津街和攝政街之間的地帶。蘇活區在1959年以前,這裡一直是鶯聲燕語的風月場所。
|
more... |
|
|

攝政公園
攝政公園曾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狩獵場,1817~1828年規劃成為公園,原本的構想是建成攝政王的行宮,以及包含56棟古典別墅的田園都市,但後來只蓋了8棟別墅就無疾而終,現在卻成為倫敦人最喜歡的綠地公園。
|
more... |
|
|

波多貝羅路
因為電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也因為波多貝羅市集,諾丁丘成為觀光客在倫敦匯集的大本營之一。從Notting Hill Gate地鐵站出來之後往右轉,就可接到諾丁丘的入口—Pembridge Villas,這個路口上有一間名為「mook」的酒吧輕食餐廳:menu單裝在公文夾裡,坐的椅子是附輪靠背椅和黑色皮沙發,氣氛卻有點戲謔,像是顛覆傳統的改良辦公室。
|
more... |
|
|

國王十字站
國王十字站(英文:King's Cross Railway Station)是一個1852年投入使用的大型鐵路終點站,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國王十字地區,在康登倫敦自治市與伊斯林頓區的交界線靠康登倫敦自治市一側。由A501、尤斯頓路和約克路連接。
|
more... |
|
|

國會大廈
西敏宮(英語: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北角的鐘樓就是著名的大笨鐘所在地。
|
more... |
|
|

大笨鐘
大笨鐘(英語:Big Ben)(或翻譯成大笨鐘、大鵬鐘),即威斯敏斯特宮鐘塔,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鐘樓 (Clock Tower) 的大報時鐘的暱稱。是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鐘樓,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鐘樓高95米,鐘直徑9英尺,重13.5噸。每15分鐘響一次。
|
more... |
|
|

西敏寺
西敏聖彼得學院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或稱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大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這裡一直是英國君主安葬或登基的地點。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more... |
|
|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aye de Saint-Germain-des-Prés)是法國首都巴黎第六區的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創建於6世紀,法蘭克國王Childebert攻打西班牙的薩拉戈薩時,得到當地主教贈送的聖帶,回到巴黎後就興建了這座教堂來收藏這件聖徒遺物,命名為聖十字和聖文生教堂,當時它還只是巴黎的郊區,塞納河左岸洪水泛濫的河灘荒地,從西岱島的王宮可以看見這座坐落在田野間的教堂。
|
more... |
|
|

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位於英國倫敦,是英國君主的官邸。宮殿坐落在西敏市,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歷史上每逢英國歡慶或是危機時刻,這兒也是不列顛人民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
|
more... |
|
|

聖詹姆斯公園
面對白金漢宮的聖詹姆斯公園,在1532年被英王亨利八世指定為倫敦第一個皇室公園, 19世紀初在英國著名建築師納許(John Nash)進一步美化之下,至今成為倫敦市中心最美麗的公園。聖詹姆斯公園又有鴨園之稱,中央的長形水池聚集了色鴨類,下午3點是餵食時間。從橋上隔著湖水眺望白金漢宮是最著名的景致。
|
more... |
|
|

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是個兼具歷史和地方風情的小鎮,也是倫敦在泰晤士河的東方門戶,位在倫敦東方大約10公里的泰晤士河畔,其名字原意是指「綠野村莊」,過去曾經是英王亨利八世行宮所在地。現在則是以世界標準時間的制定地點而聞名於世。
|
more... |
|
|

千禧巨蛋
千禧巨蛋內有將近20個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巨蛋中央舞台區不僅有舒適的咖啡座,加上整天不斷的現場表演,是捕捉巨蛋活力的最佳地點,精彩的Millennium Show運用視覺特技和飛翔在天空的舞者,詮釋一段充滿戲劇感的愛情故事,是千禧巨蛋最受歡迎的表演之一,而整個舞台區的面積同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一般大小,更添娛樂張力與效果。
|
more... |
|
|

卡堤沙克號
19世紀時提起卡提沙克號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許多載有茶葉的船舶往來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赫赫有名的卡提沙克號就是其中速度最快、裝飾最美麗的唯一僅存者,曾經在1885至1895年期間往來澳洲和英國運送羊毛,以高效率的航行速度一舉成名。
|
more... |
|
|

格林威治公園
以整個格林威治公園為主體,包含舊皇家天文台、海事博物館、格林威治碼頭在內的整片區域,以「Maritime Greenwich」主題,在1997年時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珍貴遺產,更增添格林威治的可看性。格林威治公園佔地廣大,加上周圍鄰近的重要景點,值得慢慢探奇訪新。
|
more... |
|
|

皇家天文台
格林威治廣為人知的一大原因就是耳熟能詳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這個名稱源自於1884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會中確定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的子午線以格林威治為準,也就是經度0度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同時全球時間時區的度量也以格林威治為基準。
|
more... |
|
|

肯辛頓
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市(英語: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and Chelse)是英國英格蘭大倫敦地區下轄的一個皇家自治市,屬內倫敦的一部份,人口178,000,面積12.13km²。由於英國皇家所居住的肯辛頓宮就位於此自治市內,因此在正式行政區域名中特別加上了「皇家」以作為區隔。
|
more... |
|
|

肯辛頓宮
肯辛頓宮位於肯辛頓花園西側,是戴安娜亡故前在倫敦的住所。目前肯辛頓宮State Apartments部份對外開放參觀,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受洗的房間和1760年迄今的皇室宮廷服飾展覽。肯辛頓宮原為諾丁漢豪宅(Nottingham House),由威廉三世與瑪麗皇后在1689年時買下作為皇宮,之後一直是英國皇室的住所,從喬治三世開始才遷至白金漢宮的前身白金漢豪宅。
|
more... |
|
|

肯辛頓公園
肯辛頓公園從前是王家園林,現在與海德公園相連向公眾開放。公園雅致優美,有大片草地,有許多修剪得很有藝術性的樹木。裏面有很多長靠椅供遊人休息,還有很大的湖面,能看到水禽、鴿子和小松鼠。
|
more... |
|
|

皇家亞伯特演奏廳
1971年完工的亞伯特演奏廳外觀仿羅馬圓形劇場,該建築原計劃為一座藝術科學廳,但落成後,維多利亞女王為了紀念去世的夫婿亞伯特,而將其更名為亞伯特演奏廳。亞伯特演奏廳舉辦的活動包羅萬象,但最有名的是夏季舉辦的「Proms」音樂會。
|
more... |
|
|

海德公園
這是倫敦市區最大的公園,早於17世紀初就開放給大眾,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在此地舉辦,現在凡遇皇室重大慶祝活動,表示尊榮的41槍響就是在這裡開砲。
|
more... |
|
|

倫敦眼
英國航空倫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於南昌之星與新加坡觀景輪。它於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尺),豎立於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笨鐘的西敏市。
|
more... |
|
|

漢普
漢普郡(英語:Hampshire),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溫切斯特是郡治。以人口計算,南安普敦是第1大城市、自治市鎮(Borough),樸茨茅斯是第2大城市、自治市鎮;新福里斯特區是第1大區(district),貝辛斯托克-迪恩是第2大區;貝辛斯托克是第1大鎮(Town),戈斯波特是第2大鎮。
|
more... |
|
|

坎特伯里
坎特伯里(英語:City of Canterbury,讀音:/'kæntəbɹ̩i/ 文件-播放),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肯特郡的非都市區(二級行政區─區級),擁有城市地位,有148,000人口,佔地308.84平方公里,行政總部位於坎特伯里。
|
more... |
|
|

坎特伯里大教堂
坎特伯里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是英國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築之一,它是英國聖公會首席主教坎特伯里大主教的主教座堂,坎特伯里大主教還是普世聖公宗的精神領袖。
|
more... |
|
|

白金漢郡
白金漢郡(英語:Buckinghamshire,英文簡稱:Bucks),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的郡。米爾頓凱恩斯是第一大鎮(Town),海威科姆排第二,艾爾斯伯里排第三(亦是郡治)。
|
more... |
|
|

南安普敦
南安普敦(英語:Southampton),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漢普郡的港口城市,南、西南臨索倫特海峽,擁有城市地位,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人口228,600,面積51.47平方公里。
|
more... |
|
|

牛津
牛津郡(英語:Oxfordshire),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高261米的白馬丘陵(懷特霍斯丘陵)是最高點。以人口計算,牛津是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自治市鎮(Borough),班伯里是第1大鎮。 牛津擁有世界上最著名和最美麗的大學之一"牛津大學",其聞名於世的歷史和令人驚歎的建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個地方的學生和遊客。
|
more... |
|
|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英文: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Oxon.)位於英國牛津市,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雖然牛津大學的確切創立日期仍不清楚,但其歷史可大約追溯到十二世紀末,迄今約有900年。1209年,在牛津學生與鎮民的衝突事件過後,一些牛津的學者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劍橋大學。自此之後,兩間大學彼此之間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
|
more... |
|
|

牛津市政廳
牛津市政廳前高高立在風向標頂端的公牛涉水雕塑是牛津的標誌。牛津所在地就是當年牧民趕牛涉水的地方,也因此得名。"牛津(Oxford)"就是牛(Ox)涉水之地(ford)。市政廳的一角開闢為牛津博物館。
|
more... |
|
|

卡法斯塔
要欣賞牛津建築精華的美景,就先爬卡法斯塔的99個階梯吧!卡法斯塔是牛津聖馬丁教堂目前僅存的遺跡。聖馬丁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幾世紀以來是牛津重要的宗教中心,英格蘭皇室如伊莉莎白一世等都曾親臨此地舉行宗教儀式。
|
more... |
|
|

布萊尼姆宮
位於牛津附近的布倫亨宮,四周庭園設計出自於知名的景觀設計師布朗手中,整體風格極其華麗浪漫;英國政府將布倫亨宮獻給約翰邱吉爾,以表彰這位馬爾巴羅第一公爵於1704年擊退法國與巴伐利亞軍隊的貢獻。布倫亨宮建於西元1705年至1722年間,為十八世紀王儲寓所的最佳範例,其兼容並蓄的風格與回歸國族的精神乃是一大特色。
|
more... |
|
|

瓦德漢學院
瓦德漢學院的成就是瓦德漢夫婦的一段傳奇故事。75歲的瓦德漢夫人是一位意志堅毅的教育者,在瓦德漢先生死後,她仍致力於瓦德漢學院的事業,甚至從她家鄉請來自己的建築師整建學院,瓦德漢學院禮拜堂的彩繪玻璃即為其中一絕。
|
more... |
|
|

基督教會學院
基督教會教堂的參觀重點包括古色古香的迴廊和大教堂(Cathedral),迴廊的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而基督教會教堂雖然是英格蘭最小的教堂,但建築本身和內部設計都值得細細瀏覽,特別是聖壇旁名為聖凱薩琳之窗(St. Catherine's Window)的彩色玻璃窗,把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的姊姊愛蒂絲(Edith Liddell)描繪成聖人,相當有趣。
|
more... |
|
|

基督聖體學院
基督聖體學院,有兩大吸引遊客之處,首先是學院中庭的日晷柱,從17世紀起聳立於此地,可見證牛津科學之昌明。參觀完日晷柱之後,記得繞往學院後方,從這裡可以直接欣賞基督教會學院綠茵油油的廣大草原,也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童話故事的背景起源。
|
more... |
|
|

莫德林學院
與新學院類似,創立於1458年的莫德林學院也是以人類學為主要研究領域。座落在查威爾河(Cherwell)河畔,莫德林學院在牛津大學城的一隅,後方是寬廣的鹿園,環境清幽舒適。
|
more... |
|
|

博多萊安圖書館
博多萊安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之一,你可以經由令人驚歎的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舊校方庭(Old School Quadrangle)進入這裏。10:30、11:30、14:00、15:00有講解員帶領參觀,神秘的韓弗理親王圖書館(1488年)年也在展示之列。
|
more... |
|
|

摩頓學院
成立於1264年的摩頓學院是牛津大學的第一個學院,中世紀時就在科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機械、幾何、物理等成就均相當傑出,摩頓學院同時擁有牛津最古老的學院建築,以及建於1378年,全英格蘭最古老的圖書館。
|
more... |
|
|

愛麗絲的店
基督教堂學院對面有一家愛麗絲的店,建築物本身已經有500年左右的歷史,是愛麗絲小時候常光顧的糖果店,因此也在卡爾的著作《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中出現,故事中這家由一隻羊經營的商店,總是擺滿各種新奇的物品,但每當愛麗絲想要觸摸時就會漂浮在空中,好奇的愛麗絲就和羊老闆划船一探究竟,到底結果如何呢?就直接到愛麗絲的店瞧瞧吧!
|
more... |
|
|

東薩塞克斯
東薩塞克斯(郡)(英語:East Sussex),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南臨英吉利海峽。劉易斯是郡治。以人口計算,布萊頓-霍夫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威爾登區是第2大自治市鎮;布萊頓是第1大鎮(Town),霍夫是第2大鎮,伊斯特本是第3大鎮、第3大自治市鎮,黑斯廷斯是第4大鎮、第5大自治市鎮。
|
more... |
|
|

布萊頓
布萊頓(英語:Brighton),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東薩塞克斯郡布萊頓-霍夫的海濱市鎮,人口134,293。1997年4月1日,布萊頓和霍夫組成單一管理區─布萊頓-霍夫,人口25萬。布萊頓活躍的氣氛迥異於霍夫寧靜高雅的性格。2000年,英女王為慶祝千禧年,賜予布萊頓城市地位。
|
more... |
|
|

皇家行宮
皇家行宮對布萊頓的意義非凡,一方面是布萊頓最具特色的遊點,另一方面則是造就布萊頓成為度假勝地的最大功臣。皇家行宮本來只是一個靠近海邊的農莊,1822年由喬治四世改建為王宮。 到海濱度假是18世紀中的流行時尚,布萊頓與倫敦相距不遠,因而成為最熱門去處,連當時尚未登基喬治四世都慕名前來,1783年在此建了一個度假農莊,後來為了宴請貴族賓客的需要,聘請約翰納許(John Nash)重新設計建築為皇家行宮。
|
more... |
|
|

皇家碼頭
皇家碼頭從布萊頓海灘延伸至海上,前半部為小吃攤和零食店,後部是建於海平面上的遊樂園,也是青少年的最愛。皇家碼頭上有免費的躺椅,可以在旁邊買份炸魚薯條,坐在這晒晒太陽吹海風,這裡最著名的是各種顏色的糖果棒—布萊頓之石(Brighton Rock),七彩繽紛的顏色與海灘上日光浴的人群相映成趣。
|
more... |
|
|

伯克
伯克郡(英語:Berkshire,英文簡稱:Berks),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的郡。伯克郡沒有行政總部,雷丁是第1大鎮。英國著名建築溫莎城堡座落在溫莎。
|
more... |
|
|

雷丁
雷丁(英語:Reading,意為「閱讀」),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伯克郡的自治市鎮,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之一,人口142,800,面積40.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535每平方公里。
|
more... |
|
|

溫莎
溫莎(Windsor)是位於英國伯克郡的一個小鎮,位於查令十字的西邊,也在泰晤士河的南方,著名的溫莎城堡座落在此。溫莎小鎮與皇室的淵源向來解不開,由皇室的居所、貴族學校組成的市中心,尊貴的氛圍絕對連倫敦都無法比擬。自英王愛德華八世因為愛情而拋棄皇冠,干願屈於溫莎公爵一職,與愛妻一起住在溫莎,溫莎小鎮的萬丈光芒之外,又添了幾許羅曼蒂克的溫暖情懷。
|
more... |
|
|

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英語: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
|
more... |
|
|

伊頓學院
來到溫莎,不妨橫跨泰晤士河到對岸的伊頓瞻仰一下伊頓學院的風采,這裡的學生都是英國貴族名人之後,兩位英國王子威廉和哈利都曾在伊頓就讀,皇家光芒四射。
|
more... |
|
|

溫莎樂高樂園
這個壯觀的溫莎樂高樂園是英國收費名列前茅的主題樂園之一,樂園中最吸引人的是歷時3年用2千萬塊樂高建構的迷你城(Miniland),裡面有令人歎為觀止的迷你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大鵬鐘等都栩栩如生,還有兒童相當喜歡的恐龍模型。
|
more... |
|
|

巴斯
巴斯本是羅馬人所建的溫泉浴池治療地,中世紀時期成為羊毛工業重鎮。巴斯的帕拉第奧式建築於十八世紀喬治三世在位期間逐漸增多,新古典主義風格濃厚,與既有的羅馬溫泉浴池巧妙融合,使巴斯成為一優雅迷人的城市。
|
more... |
|
|

巴斯教堂
巴斯教堂是巴斯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巴斯國際音樂節和其他許多重大節日活動的舉辦場所,這裏還曾經是英格蘭第一位國王的加冕地。 位於市中心的巴斯教堂始建於西元8世紀,1499年由當時的奧利弗主教重建,以其雄偉的彩色玻璃及扇形的天花板聞名,因窗戶多而得名"西方明燈"(Lantern of the West)。
|
more... |
|
|

皇家新月樓
由小約翰伍德(John Wood)設計的18世紀建築極品—皇家新月樓,是巴斯最引人入勝的古典壯麗建築,皇家新月樓由30幢房子連結成完美的半月圓弧形,顯現高雅貴族之風,被譽為英國最高貴的街道,約克公爵曾居住於此。
|
more... |
|
|

皇家維多利亞公園
皇家維多利亞公園是巴斯最大的公園,1830年開始對公眾開放。公園位於皇家新月樓的西側,是遠眺恢宏的皇家新月樓全景的好地方。公園中古樹參天,綠草如茵,其中點綴著花圃、紀念碑和露天舞臺。沒有經過刻意修剪和設計的草木蓬勃繁茂,自然而充滿野趣,屬於典型的英式園林。公園內的兒童遊樂場是當地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的樂園。
|
more... |
|
|

普特尼橋
橫跨亞溫河的普特尼橋,猛然一看略有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風情,牆上兩側有小商店販賣各種小東西,是18世紀R. Adam的作品。橋旁有通往河岸的通道,夏季時可以乘船遊亞溫河。經普特尼橋沿大普特尼街(Great Pulteney Street)一路而行,可以欣賞亞溫丘陵河谷綿延綠景,房舍點綴其中,就彷彿珍奧斯汀小說中的渾然美景躍於眼前。
|
more... |
|
|

圓形廣場
巴斯的許多古老壯觀的建築都出自約翰•伍德父子之手,父親老約翰•伍德(John Wood)在18世紀設計巴斯的城市規劃時,建造了一座象徵太陽的圓形廣場(The Circus)和一座象徵月亮的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 ,兩者之間由布魯克大街(Brock St.)連接,自此,這種以圓形或新月形廣場配置街屋的形式蔚為風潮,對倫敦和蘇格蘭的愛丁堡的城市規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more... |
|
|

羅馬浴池博物館
對羅馬人來說,澡堂是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從一個人洗澡時使用的香料、按摩油的品質,以至於隨從人數的多寡,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許多商業交易也都在澡堂中進行決定。同時,澡堂更提供了交換意見、高談闊論的絕佳場所,泡在浴池中經常可以暢聽哲學家們的先覺見解。
|
more... |
|
|

巨石陣
位於威爾特郡斯通亨治與埃夫布理的巨石陣,為世上最知名的二大巨石群。斯通亨治與亞夫布理的巨石陣成圓形排列,其排列模式具有天文學涵意,科學家至今仍在探索中。這兩處神聖的巨石陣以及鄰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為史前時代留下無可抹滅的歷史證據。
|
more... |
|
|

契斯特
柴郡(英語:Cheshire),舊稱契斯特郡(County of 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郡。柴郡的西半部(埃爾斯米爾港-內斯頓、契斯特兩區)位於威勒爾半島上,北邊對岸是著名城市利物浦。契斯特是郡治。以人口計算,沃靈頓是第1大鎮(Town),克魯排第2,埃爾斯米爾港排第3。
|
more... |
|
|

利物浦
利物浦(英語:Liverpool)是英格蘭西北部著名港口城市,是默西賽德都市郡的5個自治市之一,由利物浦市議會治理,2002年市內人口441,477人,而整個默西河畔都市區的人口共有1,362,026人。
|
more... |
|
|

曼徹斯特
曼徹斯特(英語:Man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人口437,000。曼徹斯得名於古英語名字"Mamucium"(意思是奶頭形狀的山),及後演化,加上"ceaster",起源於古拉丁語 "Castra" 而變成"Manchester"。
|
more... |
|
|

萊斯特
萊斯特郡(英語:Leicestershire,英文簡稱:Leics),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的郡。2002年,保護植物慈善機構植物生活(Plantlife)選了毛地黃(Foxglove)作為萊斯特郡郡花。格倫菲爾德是行政總部。以人口計算,萊斯特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查恩伍德是第2大自治市鎮;拉夫伯勒是第1大鎮(Town),欣克利是第2大鎮。
|
more... |
|
|

拉夫堡
拉夫堡(英語:Loughborough),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區域萊斯特郡查恩伍德區的鎮,人口57600(2004年)。它是郡內最大的市鎮,並且是查恩伍德區的行政中心和拉夫堡大學所在地。
|
more... |
|
|

諾丁罕
諾丁罕(英語:Nottingham,香港舊譯為諾定咸),位於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區域諾丁罕郡,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自治市鎮,人口666,358,面積74.6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735每平方公里。
|
more... |
|
|

羅賓漢故事博物館
尚未進門,拿著劍、穿著披風的工作人員早已用一身裝束告訴客人這個地盤屬於羅賓漢的。羅賓漢博物館內以大量的擬真木頭機械人、蠟像重現羅賓漢的俠義事蹟,並用電動車戴著遊客隨著羅賓漢一起出生入死,躲過狼群、城堡守衛的弓箭,以及邪惡Sheriff的追捕等等,可以說是個饒富教育意味的鬼屋。
|
more... |
|
|

伯明罕
伯明罕(英語:Birmingham),英國英格蘭西密德蘭區域西密德蘭郡的大型工業城市,據2002年統計數字,該城人口有989,956人,在伯明罕周圍80公里範圍內的總人口有2百萬人左右,是英國除倫敦外最大的都會區。
|
more... |
|
|

科芬特里
科芬特里(英語:Coventry),或譯科芬翠,為英國英格蘭西密德蘭區域西密德蘭郡的大城市,是英格蘭的第九大城市,人口 304,200 (2004年)。
|
more... |
|
|

伍爾弗漢普頓
伍爾弗漢普頓(英語:Wolverhampton),英國英格蘭西密德蘭區域西密德蘭郡的都市自治市和城市。人口236,600。
|
more... |
|
|

史特拉福
亞芳河上的史特拉福。這是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亞出生、成長、受教育的土地。鎮內有條河流過,稱為亞芳河,因而取名為亞芳河上的史特拉福。或許是拜大師名氣之所賜,這裡一直是觀光勝地,鎮內仍有多座老房舍,保留相當完整,就像是鎮內的圖書館,可也是在這等房舍中。酷吧!
|
more... |
|
|

莎士比亞出生地
1564年時,莎士比亞出生在這間兩層樓建築裡,並在此度過童年。到現在,因為保存得當,遊客還可以見到都鐸時期屋子的內部裝飾,甚至當時莎翁父親工作及販賣皮件的邊間。一進入客廳(Parlour),遊客就會發現當時人的生活空間並不大,有著一張床的客廳到了晚上據說是其父母的臥房。
|
more... |
|
|

天鵝劇院
想要在懷舊氣氛中觀看莎士比亞的戲劇,那麼天鵝劇院就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原本的維多利亞建築在1928年時被大火燒毀,但工作人員仍是恢復了原本的面貌,觀眾和舞台的距離非常近,而且是三面環繞觀眾,考驗導演和演員跑場的功力。視不同碼票價不同,大約£5起。
|
more... |
|
|

皇家莎士比亞劇院
座落在亞溫河畔的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有著美麗的茵茵草地,每天都上演莎士比亞的著名歌劇或是舞台劇,門口架上有免費的節目單可拿。 原本在史特拉福沒有任何劇場表演莎翁的創作,後來在1879年蓋了一座「紀念劇場」(Memorial Theatre),但在1926年時被燒毀,留下部分歌德式建築,目前做為照片藝廊(Picture Gallery)之用。1932年,今天所看到皇家莎士比亞歌劇院才又重新開幕。
|
more... |
|
|

納許之屋
納許之屋是莎士比亞孫女婿Thomas Nash的財產,他是當時史特拉福的地產大亨,所以擁有許多的財富。在迎娶莎士比亞的孫女Elizabeth Hall之後,他們卻仍與莎士比亞的女兒及女婿住在隔壁的「新居」(New Place),如今遊客可以從納許的房子進入,一併參觀新居。
|
more... |
|
|

聖三一教堂
史特拉福的聖三一教堂和莎士比亞的關係匪淺,莎翁不但在此受洗,死後與其夫人也一起埋在這裡,在教堂內的聖龕可以見到他們與孫女婿納許、女婿霍爾和女兒蘇姍娜的墓。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在此教堂受洗時的記錄薄也保存至今,陳列在教堂中,還被用紅筆標誌出來。此外,聖壇內的坐椅雕刻也是15世紀留下的珍寶,主題是當時人的生活。
|
more... |
|
|

霍爾園
根據考証,霍爾園應該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Susanna與夫婿John Hall在莎士比亞去世之前所居住的地方。由於霍爾是位畢業於劍橋大學的醫生,所以此間房裡的擺設也相當精緻。一具雕刻精美的兒童高腳椅就是莎士比亞誕生地基金會最經典的收藏,陳列在屋中的大廳。大廳二樓還展示當時醫生所用的械具,頗為有趣。
|
more... |
|
|

哈佛之屋
史特拉福的名人不只有莎士比亞,創辦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哈佛(John Harvard)也與此鎮有些淵源。鎮上的哈佛之屋原本由哈佛的母親所擁有、使用,也是因為其母親留下的大筆遺產,才令哈佛有錢籌辦大學。這棟屋子今日已成為著名的錫蠟器皿博物館,蒐藏有自羅馬以降的珍貴錫、銅混合餐具、容器等等,還讓小朋友們親自動手把玩、觀察,頗受歡迎。
|
more... |
|
|

約克
約克(英語:York),位於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北約克郡,英格蘭的城市、單一管理區,位於烏斯河(Ouse River)河畔、里茲東北偏東,起初為蓋爾人的居點,後為羅馬人、盎格魯人、丹麥人和諾曼人佔領。中世紀該城是繁榮的羊毛市場和教育中心,其大主教地位僅次於坎特伯雷大主教。市區人口約為137,505人(2001年)。
|
more... |
|
|

約克大教堂
來到約克一定不能錯過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約克大教堂是英國最大,同時也是整個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1220年開始興建,並於1470年代完工。走進約克大教堂,最令人驚歎的就是聖壇後方,教堂東面一整片的彩色玻璃,面積幾乎相當於一個網球場的大小,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紀彩色玻璃窗,東面彩色玻璃窗在1405至1408年間設計完成,由100多個圖景組合而成,充分展露中世紀時,玻璃染色、切割、組合的絕妙工藝,而以大面積玻璃支持東面牆壁的建築功力也令人歎為觀止。
|
more... |
|
|

約克市立藝廊
約克市立藝廊創立於西元1892年,收藏了很多約克本地畫家的作品及西歐以往6個世紀的藝術精品。其中一些繪畫作品出自英國著名水彩畫家Turner,Cotman,Rowlandson,以及出身約克的裸體畫家William Etty。
|
more... |
|
|

約克城牆
以約克大教堂為中心,羅馬人在約克周圍建築長達5公里的的正方形城牆,作為防禦外敵的屏障,經過不同統治者的修補,現今在約克可見的是中古時代碩果僅存的城牆。
|
more... |
|
|

約維克維京中心
約克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71年,羅馬人為了防禦蠻族而建立的堡壘,當時稱之為Eboracum,後來逐漸擴大成為北英格蘭最重要的行政和軍事重鎮,康士坦丁大帝就是在306年時於此地登基。100年後羅馬人撤退,經過撒克遜人統治,約克再度被外來的維京人接管,現在的名稱約克(York)就是從維京語約維克(Jorvik)轉變而來。
|
more... |
|
|

石頭街
鑽進約克大教堂前的小巷子,就立刻進入約克最富詩意的中古街道了。以石頭街(Stonegate)居首,令人好奇的是這裡的鵝卵石行人街道,都有「Gate」作為街名,「Stonegate」、「Low Petergate」、「Coppergate」等,原來「Gate」在維京語中就是街道的意思,不過其中最早的一條街道就是石頭街,早在維京人佔領之前就已存在。
|
more... |
|
|

貝蒂茶屋
在約克提到下午茶,第一選擇絕對是貝蒂茶屋(Betty's Tea Room),充滿英國下午茶閒適氣息的大廳,隨時飄來濃郁的茶香和蛋糕的氣息,年輕女侍穿著圍裙送上一盤盤三明治和咖啡,加上現場演奏的鋼琴聲,讓人飄飄欲仙。
|
more... |
|
|

霍華德城堡
霍華德城堡距約克市東北約24公里,由著名的建築師範布勒爵士(Sir John Vanbrugh)及霍克斯莫爾(Nicholas Hawksmoor)建造。
|
more... |
|
|

柯利弗德塔
柯利弗德塔位於小山丘的上方,是約克城堡僅存的少數遺跡之一。通過狹窄的螺旋形塔梯可至塔頂,從塔上可以觀賞約克全景,其內還有舊時約克城堡的縮小模型。遊客可順道遊覽柯利弗德塔附近的城堡博物館。
|
more... |
|
|

雪菲爾
雪菲爾(英語:Sheffield),又譯謝菲爾德,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南約克郡的城市,得名於穿過該市的Sheaf河。該市人口約為520,700人(2005年中)[1],是倫敦以外英格蘭最大的八座城市之一。市內球會謝菲爾德聯足球俱樂部頗具名氣。
|
more... |
|
|

赫爾河畔京斯頓
赫爾河畔京斯頓(英語:Kingston upon Hull),河畔京士頓」,通常簡稱赫爾,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東約克郡的單一管理區、城市,人口256,200,面積71.4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486每平方公里,採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赫爾以南250公里(155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以西北13公里(8英哩)達東約克郡行政總部貝弗利(Beverley)。
|
more... |
|
|

布萊福德市
布萊福德市(英語:City of Bradford),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西約克郡的城市、都市自治市,與里茲市相鄰,2006年時人口有493,100,面積366.42平方公里。
|
more... |
|
|

里茲
里兹(英語:Leeds),英國英格蘭西約克郡的大城市。依傍亞耳河(River Aire)旁的里茲,是里茲市(City of Leeds)的市區核心,也是該市的行政中樞所在地。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里兹人口為443,247人,而整個里茲市則有726,939人。
|
more... |
|
|

亞倫維克城堡
占地廣大的亞倫維克城堡為一中古世紀風格建築物,出自18世紀建築設計師Capability Brown之手,美麗中帶著歷史歲月。此城堡依山傍水,四周景致有湖、有綠地、有樹林,景觀美不勝收,是諾森伯蘭郡公爵和珀西一家人的舊址,早在1509年他們就居住在這裏。房子的外觀屬於中世紀的格局,古樸典雅,內部卻又蘊藏著數不盡的珍寶和圖片壁畫。
|
more... |
|
|

霍格華茲魔法列車
霍格華茲特快列車是出現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的一輛虛構的魔法列車,這輛列車在倫敦與霍格華茲之間運行。始發站是倫敦的王十字車站的9又4分之1月台,這個月台麻瓜是看不見的,進入這一月台的方法是穿越第九和第十月台之間的隔牆。學校級長有專屬車廂位於列車的前端。列車隔間有可能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例如根據《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描述,蚰蜒俱樂部曾在列車尾部的C隔間聚會。當列車到達終點站活米村站后,一年級新生會按照傳統由海格帶領坐船過湖到達霍格華茲,其他高年級學生則乘坐由騎士墜鬼馬拉的馬車經正門到校。
|
more... |
|
|

9又4分之3月台
國王十字站(英文:King's Cross Railway Station)是一個1852年投入使用的大型鐵路終點站,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國王十字地區,在康登倫敦自治市與伊斯林頓區的交界線靠康登倫敦自治市一側。由A501、尤斯頓路和約克路連接。
|
more... |
|
|

劍橋
劍橋(英語:Cambridge,舊譯康橋),英國英格蘭東區域劍橋郡的城市、自治市鎮,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城。在這裡,除了壯麗的劍橋大學建築之外,還有古色古香的商店、寧靜的公園、獨樹一格的茶藝館,以及代表劍橋現代化一面的百貨公司,商店及運動設施。劍橋的休閒生活更令人嚮往,劍河上泛舟,參加音樂會或步行到郊外欣賞幽美景色,也可以和劍橋居民一樣,享受騎腳踏車的樂趣。徐志摩的「再見康橋」,留給後世對劍橋無限的想像和憧憬,究竟是怎樣一個古老學府,讓他「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沒有遺憾地離開這個伴他度過輕狂年少的知識殿堂?
|
more... |
|
|

劍橋大學
劍橋與牛津大學的年度校際划船賽總是為人所津津樂道,其實這兩個英國最高學府的競爭其來有自,劍橋大學的前身源起於牛津大學在1209年發生的暴動,3名學生被吊死後,一些學者逃難至劍橋,為英國第二個大學播下孕育種子,在當時英王亨利三世佑護下,1233年建立了正式學術組織,1286年成立劍橋大學第一個學院──彼得學院(Peterhouse)。
|
more... |
|
|

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歷屆傑出校友包括20位以上諾貝爾得主、6位英國首相,以及數學、自然哲學家牛頓,著名哲學、文學家培根等,還有包括查理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皇室貴族。現於三一禮拜堂外,還有一棵從牛頓家鄉移植來的蘋果樹,以紀念這位萬有引力之父。
|
more... |
|
|

王后學院
王后學院坐落在國王學院南側,學院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后瑪格麗特和1465年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伍德維爾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王后。
|
more... |
|
|

彼得學院
彼得學院的第一庭院很小,但整潔而明亮,視窗佈滿著花壇。以多種風格建成的17世紀禮拜堂在右邊,裏面有著名的19世紀琉璃。左側的大堂是經過修復的13世紀晚期建築。這個庭院一直延伸到菲茨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的庭院。
|
more... |
|
|

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在亨利六世的鼎力支持下於1441年成立,學院草地中央即為亨利六世的青銅紀念像,國王學院的主要入口是雄偉的19世紀哥德式門樓。學院內的國王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劍橋建築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教堂為亨利六世在1446年下令建造,耗時80年完成。
|
more... |
|
|

康河
康河(英語:River Cam),又譯劍河,是在英國的東方的大奧希河的一條支流,兩條河在伊利的南邊教宗角會合,大奧希河讓康河和英國的運河系統連結起來,早期命名為葛蘭塔(Granta),但是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葛蘭特貝瞿(Grantebrycge)鎮的名字已經被修改到劍橋之後,這條河也更名,而它也和小得多的格洛斯特凱姆河沒有關係。
|
more... |
|
|

康河撐篙
即使不是劍橋的學生,也可以過個很「劍橋」的一天,第一步就要從康河撐篙開始,來到劍橋不到康河體驗一下撐篙(Punting)遊河樂趣,將會遺憾終身。 撐篙是劍橋學生課後休閒的活動之一,用一根長桿控制平底船的行進,其實不是相當困難,但遊船眾多時,新手仍有翻船的可能性。一般遊客可以到Bridge Street的碼頭邊乘坐有專人撐篙的遊船,撐篙者多半操著優美的道地英國口音,沿途介紹劍橋康河的歷史美景。
|
more... |
|
|

麥格達倫學院
麥格達倫學院創立於1428年,是劍橋大學最後一個僅招收男生的學院。該院於1988年開始招收女生。據說,在開始招收女生的那一學期開學第一天,全院的男士都帶上了黑色的臂章,學院當天下了半旗。
|
more... |
|
|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建於1511年,原址為聖約翰醫院,艾利大主教原先要在此成立劍橋大學第一個學院,但受到僧侶之反對而作罷,一直到1511年4月9日才塵埃落定。沿著聖約翰學院參觀路線,經過正門、前庭、禮拜堂、中庭後來到康河河畔,聖約翰學院有兩座橋橫跨康河,一條是Wren橋,另一條就是著名的嘆息橋。
|
more... |
|
|

聖瑪莉教堂
聖瑪莉教堂就位在劍橋鎮中心、國王學院大門斜對面的聖瑪莉教堂非常惹人眼目,內部設計溫馨,但眾人的目的還是為了登上其鐘樓,好眺望國王學院及整個市鎮。
|
more... |
|
|

數學橋
走進皇后學院,可以見到一座古老的木橋橫跨於劍河之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數學橋,又叫作牛頓橋。相傳牛頓採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了這座橋,橋上沒有用一顆釘子。牛頓的學生認為:牛頓老師能做到的事,牛頓的學生也能夠做到。他們把這座橋拆了,可是怎麼也不能把這座橋不用釘子恢復成牛頓老師建築的原樣,最後不得不用釘子才重新將木橋架好。
|
more... |
|
|

歎息橋
歎息橋位於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內,建於1831年,是仿照義大利威尼斯的歎息橋建成。據聞從前每逢有學院裏的學生經過這橋時,便即代表開始考試的季節,學生們因擔心考試的成績而發出感歎之聲,該橋因此得名,從臨近的廚房橋看最美,此處也是劍河漂流的必經之地。
|
more... |
|
|

湖區國家公園
湖區國家公園常被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一角,既有靈秀清幽的自然風光,又不乏各種休閒娛樂設施。公園擁有雄偉壯麗的山峰與波光粼粼的湖泊,舉世無雙的美景激發了許多作家和詩人的創作靈感,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比阿特麗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都曾在此寫下美麗的詩篇和文章。
|
more... |
|
|

畢翠斯‧波特的世界
想要更深入了解畢翠斯‧波特與彼得兔的故事,仔細瞧瞧彼得兔和朋友們的日常生活,何不到畢翠斯‧波特的世界瞧瞧? 以父母帶著兒童為主要參觀對象的畢翠斯‧波特的世界,一開始先到視聽室欣賞大約10分鐘左右的影片,簡介畢翠斯‧波特的一生以及創作彼得兔的因緣,影片欣賞完畢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畢翠斯‧波特的世界,與所有童話主角面對面囉!
|
more... |
|
|

溫德米爾湖
湖泊長度超過16公里的溫德米爾湖是湖區最大的湖泊,湖的北端是湖區南部的另一鄉鎮安伯塞德(Ambleside)。溫德米爾湖在一年四季、一天各個時間以不同面貌緊抓著遊客的心,晨曦或夕照映在湖泊的光影讓人頓時忘了置身何地,除了乘船湖上徜徉外,在湖畔恣意漫行,更能體驗溫德米爾湖的浩瀚之美。
|
more... |
|
|

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英語:Hadrian's Wall 拉丁語:可能為Vallum Aelium),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志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
|
more... |
|
|

鴿屋
建於17世紀的可愛小屋鴿屋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雖然面積不大,卻是湖區最有人氣的文學尋訪景點。由於地方實在很小,所以採取控制人數的方法,每半小時有導覽人員帶領參觀。
|
more... |
|
|

蘇格蘭
蘇格蘭(英文:Scotland,蓋爾語:Alba)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王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工業而聞名。
|
more... |
|
|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是最典型的蘇格蘭城市,也是蘇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市中心就在以造船廠聞名的克萊德河(River Clyde)北岸。喧鬧的城市、黑色幽默的文化,到處都洋溢著一片生機,風景如詩如畫。
|
more... |
|
|

格拉斯哥大教堂
格拉斯哥大教堂是西元1136年為了奉獻給格拉斯哥的守護神St.Mungo而建,歷經三百年完工,是宗教改革前的哥德式建築物的典範,亦是英國唯一改革後能夠保存下來的蘇格蘭大教堂。目前大部分的建築都是建自15世紀,只有西塔在動亂中遭到毀壞。
|
more... |
|
|

格林諾克
1936年,一個對科技影響深遠的人——蒸氣機發明家瓦特在格林諾克誕生了,這裏離市中心43公里。沿著一條古老的水渠走,便會來到鎮上小山的格林諾克小路(Greenock Cut),在那裏走走也不錯。
|
more... |
|
|

人民宮
人民宮是一座有著紅色砂岩外觀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在西元15世紀末是社會史博物館,裏面的展覽品全與格拉斯哥息息相關,有社會主義家John Mclean(西元1879~1923年)的“Red Clydeside”,曾引起列寧的注意;還有英國本土的喜劇泰斗Billy Connolly的“香蕉靴”。建築後方的冬季花園是野餐的好去處。
|
more... |
|
|

喬治廣場
喬治廣場是一個如足球場般大的方正廣場,可算是個露天的雕塑博物館,維多利亞女王、詩人Robert Burns、發明蒸氣引擎的Jame Watt、蘇格蘭本土作家Sir Walter Scott和喬治三世等的雕塑都能在廣場上看見。
|
more... |
|
|

愛丁堡
愛丁堡就像一場中世紀戲劇的宏偉佈景,尖塔、城堡、峭壁和古典石柱歷歷在目,這就難怪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 因為歷史上常與來自英格蘭的威脅進行戰鬥,養成了愛丁堡人崇尚獨立與自由的民族性格。穩重莊嚴的愛丁堡城堡就是這種性格的象徵。
|
more... |
|
|

愛丁堡城堡
自十五世紀起,愛丁堡便一直是蘇格蘭的首府;舊城區仍保有中古世紀堡壘,充滿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新城從十八世紀發展至今,對歐洲都市計畫有廣泛之影響。新城與舊城雖然風格迥然不同,但兩者卻出乎意外地調和出相當獨特的格調,成了愛丁堡的一大特色。
|
more... |
|
|

王子街
王子街全長不過1.5公里,卻有“全球景色最佳的大街”之稱。這條街把愛丁堡分為新舊二城,北面分為新城,南面為舊城。 王子街東端連接卡爾頓丘,小山不高,是俯瞰市景、遠眺愛丁堡城堡的最佳地點。
|
more... |
|
|

卡爾頓丘
沿著王子街向東走到盡頭,就來到鬱鬱蔥蔥的卡爾頓丘。站在山頂西望,愛丁堡城堡巍然矗立,守護著寧靜的小城,景色非常美麗。而向東眺望,則可以看到蔚藍的大西洋和福思灣上的點點白帆。
|
more... |
|
|

皇家哩大道
皇家哩大道是愛丁堡老城的中心大道,這條大街始於愛丁堡城堡,終於聖十字架宮,兩旁小巷交錯,構成了舊城的骨架。圓石鋪成的地面早被磨得發亮,大道邊的建築古樸雄壯,充滿歷史氣息。每天下午都有身著蘇格蘭裙的街頭藝人吹奏風笛,更時時提醒著遊客身在蘇格蘭古老的中心。
|
more... |
|
|

格拉斯廣場
格拉斯廣場(乾草市場)是一座狹長的廣場,幾乎位於愛丁堡城堡腳下。在古代這裏是一處行刑場,不過現在這裏已成為愛丁堡最漂亮、最現代的地區之一。廣場和周圍的幾條街道上有許多的餐廳及夜總會,愛丁堡人常在此喧鬧到深夜。
|
more... |
|
|

荷里路德宮
皇家哩大道的另一端頂點就是荷里路德宮和遼闊的荷里路德公園,荷里路德宮目前仍是英女王來到蘇格蘭的皇室住所,荷里路德宮見證了許多蘇格蘭的歷史事蹟故事,是詹姆斯五世於1498年所建。
|
more... |
|
|

聖賈爾斯大教堂
聖賈爾斯大教堂聳立於皇家哩大道邊,是愛丁堡的主教堂,也是蘇格蘭的國家教堂。教堂原建於1120年,後遭大火燒毀,于1385年重建。教堂的塔頂仿照蘇格蘭王冠設計,體現出它在蘇格蘭首屈一指的地位。
|
more... |
|
|

羅斯林教堂
位於愛丁堡郊外的羅斯林教堂,原本非常冷清,自從成為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中揭開謎底的場景,就成為大批書迷尋訪的目標。當小說被拍成電影后,這裏更成了愛丁堡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
more... |
|
|

史特林
由於扼守福斯河(Forth River)最狹處,史特林就像別針一樣,連接並控制著蘇格蘭高地與低地的通行口。不過,在市鎮仍保留幾分中古原樣,交錯著幾許流行傢飾、餐廳、服裝店下,史特林也像織布機上的飛梭一樣,巧妙地將此處的新舊生活樣貌織成一張美妙的圖案。
|
more... |
|
|

史特林橋
短短的史特林橋無疑是華萊士成功的第一站,也是蘇格蘭獨立史至今最好的見證。如今清風徐徐、綠草如茵的河畔,很難想見當時一場奠定由華萊士所主導的蘇格蘭獨立戰爭是多麼慘烈。
|
more... |
|
|

林利斯哥宮
位於林利斯哥湖畔的林利斯哥宮是座窗戶已全毀、屋頂幾乎全損的廢墟,但從雄偉的外觀仍不難想像十五世紀中蘇格蘭斯圖亞特王室(Stuarts)居住時的氣派。現今的林利斯哥宮由詹姆斯一世(James I)開始修建,原本的入口在東側,半懸在高牆中間,以吊橋連接城牆,如今牆已全毀,替代的豪華階梯也已損毀得體無完膚。
|
more... |
|
|

華萊士紀念塔
位於史特林鎮以北2公里處的華萊士紀念塔,高高聳立在懸崖邊,使人從遠遠的城堡丘上就可以望見,想起這位由梅爾吉伯遜(Mel Gibson)所飾演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
|
more... |
|
|

福斯大橋
跨越福斯河的福斯大橋(Forth Bridge)是世界第一座鋼筋橋梁,長約1.6公里,1890年通車,不過僅供鐵路使用。大橋由三座巨大的懸臂式橋身串起,據說共用了八百多萬支的鉚釘,艷紅色的油漆更凸顯其壯觀,傍晚橋橔及橋身打燈時,氣闊的景色令人稟息。
|
more... |
|
|

高地
高地議會區(Highland Council Area)是蘇格蘭下轄32個一級行政區之一,也是蘇格蘭(與整個英國本土)最北方的一個一級行政區,總部設於印威內斯。
|
more... |
|
|

尼維斯峽谷與矮瀑布
還記得電影「英雄本色」(Braveheart)裡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童年家鄉嗎?那一片令他誓死保衛的土地就是在此拍攝的。但除去了電影佈景,空曠的原野、零星散落的高地牛、羊群更凸顯尼維斯峰 (Ben Nevis) 的雄偉,和冰川切割過的裸露深豁。
|
more... |
|
|

尼斯湖
尼斯湖 (英文: Loch Ness, 蘇格蘭蓋爾語: Loch Nis) 是一個位於蘇格蘭高地 (Scottish Highlands), 印威內斯西南方 (57°18′N 4°27′W), 長 37 公里的湖,湖面位處海拔 15.8 米。 尼斯湖最著名的名勝便是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湖中有船接載遊客遊湖找尋水怪行蹤。
|
more... |
|
|

尼斯湖水怪
尼斯湖水怪是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尼斯湖的傳疑生物。它的形象一向都是蛇頸龍一般的生物。此怪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參觀,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同時也吸引著許多科學家和探險者的目光,數百年來已經有無數次的搜捕水怪行動,儘管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
|
more... |
|
|

威廉堡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依傍著不怎麼高的英國第一高峰─尼維斯峰,威廉堡的聲名卻如日中天,尤其是諸導演在此替他們的電影取景後,彷彿沒來過此地就不算是到過高地朝聖。
|
more... |
|
|

威廉雕堡
威廉雕堡原本是一座軍事要塞,由Mackay將軍建於1690年,曾駐紮數百名士兵。Mackay以威廉王(King William)之名替雕堡命名,也使得威廉堡成為今日鎮名。著名的西高地之路或是大峽谷路線的終點就在此堡。
|
more... |
|
|

海神閘門
景致秀麗的海神閘門由蘇格蘭著名的工程師泰爾福特所設計,共有8道閘門,是卡勒多尼亞運河(Caledonian Canal)高低落差最大的一段,1822年啟用,不過上勒多尼亞運河開鑿於1803年,連接尼斯湖(Loch Ness)、林利湖(Loch Linnhe)等,可一直通到亞特蘭海(Atlantic Ocean),用了44年才築成。
|
more... |
|
|

茵凡羅契城堡
相對來說,茵凡羅契城堡廢墟比威廉堡遺跡要來得有看頭,因為城牆和守衛塔大致保留完整,可以一賭當時的建築規模及技術。茵凡羅契城堡為一13世紀的建築,由Comyns of Badenoch所建,後來幾度轉手,並成為二場戰役的場地。
|
more... |
|
|

斯開島
晴天時,紅山、藍水、白雲、黑面羊,把斯開島妝點得伶俐可愛;下雨時,黑潮、墨林、泥濘地與頂著風雨吃草的高地牛,又讓這片世外桃源顯得楚楚可憐。只是,萬般風情,總還是語帶詼諧、和善樂觀的斯開人最美!
|
more... |
|
|

多維根城堡
若要談起多維根城堡的歷史,得從13世紀開始,此堡是麥李奧(MacLeod)家族的住地,到現在為止,已居住了29代,是英國城堡中有人居住時間最久的城堡。因為這裡仍是麥李奧傳人的家,所以城堡內部除了傳統的木製傢俱之外,也有一些廳堂設計得非常現代化。
|
more... |
|
|

羅曼湖
僅次於尼斯湖,羅曼湖大概是蘇格蘭所有湖中第二有名的,不過論起面積,它卻是英國境內最大的湖泊,共有7123公頃。 羅曼湖吸引歐洲遊客的地方在於西岸的健行路線,一邊是山、一邊是水,再加上羅曼湖有部份位於托撒契國家公園(Trossachs National Park)內,不論是風景、生態,都首屈一指。南方的巴洛赫是本區的交通中心,露絲小鎮則是最聞名的人文景觀。
|
more... |
|
|

露絲小鎮
許多人都說露絲小鎮是羅曼湖邊最美的地方,磚牆花圃、湖濱小巷,怎想得到這隻美麗的天鵝過往也曾是個矮屋處處、潦草成居的醜小鴨。 因為一部英國連續劇「Take the High Road」而成名的露絲小鎮,大概已成為遊客對英國小鎮印象的樣版─櫛比麟次的石牆屋、開滿爭奇鬥艷花朵的庭園,因為花草攀牆而出,引得遊人伸頸擺頭,就為一探究竟。
|
more... |
|
|

露絲教堂
沿著湖邊往南走,在小路的盡頭右轉後,就可以見到鎮上這棟半荒廢的教堂。教堂四週佈滿古老的墓碑,最早的二塊就在大門邊,各是一片石板上面刻有十字花紋,年代在7-8世紀左右。
|
more... |
|
|

亞伯丁
亞伯丁(英語:Aberdeen),英國蘇格蘭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是蘇格蘭6個指定市中,人口排行第三的城市(2001年4月時統計為212,125人)。該市位於蘇格蘭東北部,北面的頓河(River Don)與南面底河(River Dee)的河口之間,是北海海濱的主要海港。
|
more... |
|
|

北愛爾蘭
我們不難理解為甚麼北愛爾蘭能讓所有訪客流連忘返。這是一個充滿對比和反差的地區,除了美得令人震撼的景色之外,還有活力洋溢的城鎮,讓每位訪客都能在此發現投其所好的迷人之處。此外,根據最新公佈的英國各地犯罪率比較資料顯示,北愛爾蘭仍然是全英犯罪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
more... |
|
|

貝爾法斯特
貝爾法斯特(英語: Belfast ; 愛爾蘭語: Béal Feirste)位於愛爾蘭島東北沿海的拉干河口,在貝爾法斯特灣的西南側,是英國北愛爾蘭的最大海港。始建於1888年,自1920年起成為北愛爾蘭的首府。現有人口276,459,都會區579,554,是北愛爾蘭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業城市。
|
more... |
|
|

貝爾法斯特城堡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多尼戈爾(Donegall)家族建造了貝爾法斯特城堡,並由沙夫茨伯裏(Shaftesbury)家族繼承,最後於1934年贈予貝爾法斯特。該城堡是舉行會議、婚禮、慶典等活動的絕佳場所。城堡內其他設施還包括酒窖餐廳和酒窖古董商店。凱弗山旅客中心可以作為您城堡之旅的終點站。
|
more... |
|
|

貝爾法斯特 市政廳
在眾多的優秀建築中,還有兩處一定要去拜訪,那就是貝爾法斯特市政廳和全玻璃結構的棕櫚溫室。貝爾法斯特市政廳矗立在廣場上,是整個城市的中心。它是古典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傑作,建成於愛德華七世時期的1906年,遊客主要參觀它華麗的圓屋頂、宏大的樓梯、橡木裝飾的會議室和約翰•盧克(JohnLuke)的壁畫。
|
more... |
|
|

愛伯特鐘塔
位於皇后廣場,於1867年由巴瑞爾所建,遠遠看去有點傾斜,與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有異曲同工之妙。 愛伯特鐘塔的前方是伊麗莎白女王橋(Queen Elizabeth Bridge),設計相當現代摩登。
|
more... |
|
|

凱弗山
凱弗山(Cave Hill)是貝爾法斯特最負盛名的地標之一,城內很多地方都可以觀賞到人們為之熟悉的山體輪廓。 凱弗山海拔368米,屬於一系從紐敦阿比(Newtownabbey)延伸至里斯本(Lisburn)、長達十一英里的低矮山脈。
|
more... |
|
|

巨人堤道
巨人石道位於北愛爾蘭安淳高原沿海的玄武岩峭壁下,約4萬個黑得發亮的巨大玄武岩石柱高聳於海上,形成世界知名奇景,甚至啟發了巨人跨越海洋至蘇格蘭的傳說故事。過去三百年來對此處的地理研究對於促進地球科學發展貢獻良多,研究顯示巨人石道乃是在約5千至6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時期,火山活動所遺留下的成果,才造就出令人驚嘆的自然奇景。
|
more... |
|
|

科瑞克吊橋
科瑞克吊橋是巨人堤道海岸沿線另一個不容錯過的熱門景點,可從巨人海岸搭乘前往貝利城堡的巴士,中途在此下車。要走這座吊橋以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有懼高症或心臟疾病的人,千萬別試,因為這座吊橋搖搖晃晃的,尤其每逢大風期間,更是晃的厲害,相當危險。準備前往的遊客,最好穿上平底布鞋,並且絕對不可在吊橋上跳動,也不要兩人同時間穿梭。
|
more... |
|
|

愛爾蘭
聽過恩雅的天籟之音,讀過葉慈的詩,品嘗過愛爾蘭咖啡,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神聖的名字——愛爾蘭。 愛爾蘭風景如畫,它豐富多采的自然風光令人神往,這裏有翠綠的鄉村,綿延的沙灘,蜿蜒曲折的湖岸和河流。這裏的人們天性熱情好客,並且樂於與人交談。而所有這些,正是愛爾蘭作為絕佳度假勝地的精華所在。
|
more... |
|
|

都柏林
都柏林(英文:Dublin 愛爾蘭語:Baile Átha Cliath)是愛爾蘭共和國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靠近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位處都柏林郡的麗妃河(River Liffey)河口、都柏林地區的中心。都柏林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愛爾蘭首都城市,也是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由於很多高技術企業聚集,所以有歐洲的矽谷之稱。
|
more... |
|
|

都柏林城堡
“都柏林”原意指城堡邊的"黑水池塘",都柏林城因此得名。都柏林城堡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在建成之初堪稱歐洲最宏偉的城堡之一,呈長方形,四角由四座培堡組成,是中世紀都柏林的"城中之城”。
|
more... |
|
|

聖派翠克大教堂
位於都柏林市區Liffey河南岸西側的聖派翠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坐落在市區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據說聖帕裏特就在這裏的一口古井受洗並皈依於基督教。
|
more... |
|
|

聖史蒂芬公園
聖史蒂芬公園是愛爾蘭著名的維多利亞風格公園。公園內有花園、人工湖及包含喬伊絲在內的十余尊都柏林名人雕像。每年的6月16日,在聖史蒂芬公園舉行 ST.Patrick’s Day,大型的音樂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狂歡者們來此唱歌、跳舞。
|
more... |
|
|

聖安妮公園
聖安妮公園是都柏林最大的城市公園,這裏有開闊的森林,各種娛樂設施。然而公園最享譽盛名的是玫瑰花園。每年六月,七月,八月和九月是賞花的好時機。
|
more... |
|
|